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高新部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高新部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和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A事正确的;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以及各国的改革,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故BCD项不符合材料的要求。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教育思想2.《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C.主张统治者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道家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反映的是老子的无为治国思想,这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C项正确;A项是儒家思想,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项是法家思想,不符合材料,排除;材料是强调无为,不是表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D项错误。故选C。3.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一些言论,对今天仍然有着很大影响。其中,我们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中获得的精神营养是()A.注重气节,健全人格B.人性本善,舍生取义C.先义后利,关注民生D.仁爱友善,以德服人【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反映个人的气节,因此从中获取的精神营养是注重气节,健全人格,故A项正确;B项是关于人性,排除;C项是关于民本,排除;D项是关于仁爱,排除。4.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C.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孔子强调“仁”,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孟子强调“仁政”,即对统治者个人政治素养的要求;荀子的“仁义”则是指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三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故A项正确。B项将早期儒家思想与阶级对应起来显然是错误的;C项表述错误;D项则是西汉董仲舒的思想。考点:儒家思想点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试的重点。强调仁政、德治,反对统治者实行暴政。春秋时期创立,战国时期发展,但是尚未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汉以后成为主流,后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外,其它各家思想也需要掌握。5.墨家认为,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民众财富和精力。这种思想的根源是A.墨家主张节俭B.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C.儒家思想不符合时代要求D.儒家思想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墨家对儒家的铺张浪费持批评态度,主张节俭,这主要是因为其代表普通劳动者的利益,是财富的创造者,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并不是根源;C选项错误,儒家和墨家各有其侧重;D选项错误,这一时期儒家思想还没有处于统治地位。6.战国时期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子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的做法与下列哪一思想相关A.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D.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这是孔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代表儒家思想。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代表儒家思想。C“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是庄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太阳出来了,我开始劳作;太阳落山了,我就去休息;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天地之间。我又何必治理天下呢?”代表道家思想。D“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是墨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给有德的人安排职位并尊重现贤能的人,即使身处农业与手工业、市集的人,如果有才能就选用他。”代表墨家思想。故答案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庄子的思想【名师点睛】道家学派的主张:老子老子庄子地位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体系,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著作《道德经》《庄子》思想⑴政治学说: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愚民政策⑵哲学思想:①提出道学,否定了“天命”的绝对权威②提出辩证法思想,认为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双方可转化(通过“守静”实现)⑴提出“齐物”的观点⑵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⑶天与人“不相胜”,人应必须顺应天评价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7.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之道。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A.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B.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C.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D.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选择了法家,主要是因为法家主张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迎合了统一的趋势,故C项正确。法家思想形成系统理论不是统治者选择法家思想的主要原因,而是其思想迎合统治需要,排除A。B项是法家主张,不是统治者选择法家作为统治思想的原因,排除。除了法家,其他学派也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8.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也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A.诸家思想日益趋同B.儒学地位逐步提升C.统一成为诸子共识D.诸子认同民本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仁者无敌于天下”“一同天下”“一心定而王天下”“令行禁止于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都主张统一,这反映出当时统一趋势正在形成,统一成为诸子共识。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各个学派的思想虽然相互影响,彼此批判、学习和吸收,但各个学派的区别还是明显的,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材料不仅涉及儒家,还涉及墨家、道家、法家等多家思想,不是强调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D项,材料中各家论述的是统一问题,不是重农的民本思想,排除。9.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的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其目的是为了恢复经济、立国安邦;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开始独尊儒术,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皇权。由此可知,这一变化实际上适应了现实的变化与需要,故B项正确;董仲舒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反映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但这不是文化政策变化的实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道学理论的缺陷,故C项错误;D项同样不符合文化政策变化的实质,故错误。10.“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材料中朱熹认为历史发展动力的实质是A.天理B.儒家的伦理道德C.宇宙D.人本【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材料中朱熹强调的是“理”是万物的根本,“理”构成了儒家社会道德关系,即三纲五常,朱熹提出了“理”是三纲五常形成的哲学基础。所以B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11.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人心固有的善性。以下关于“致良知”的评述准确的是A.实现途径是格物致知B.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D.是对二程理学的完全否定【答案】B【解析】材料中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这有利于人去不断的进步和培养,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王阳明是心学家,反对格物致知;C选项无法得到体现;D选项错在材料中没有针对理学提出相应的观点。12.宋代的儒学思想家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教义,使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人,也因此真正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材料旨在说明宋代儒学A.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吸收佛教道教思想C.趋于世俗化大众化D.具有思辨性哲理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平易近人、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等字眼一再强调宋代儒学已经趋于世俗化大众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学世俗化大众化而非正统地位受到冲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儒学世俗化大众化而非思辨性哲理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3.“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的更近。”这里的“新的历史条件”是指()A.封建王朝专制主义的腐败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蓬勃发展C.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D.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明清进步思潮。解答此题要注意题目的要求“新的历史条件”。依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进步思想正是这一现象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故选D项;B中“蓬勃发展”不当,资本主义萌芽在当时发展缓慢,排除B项;AC明显是陈腐落后的方面,不属于“新的历史条件”排除AC项。14.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D.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儒士大夫为首”、“社会文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结合所学可知,居于“士农工商”四民之首的儒士阶层引领了社会的观念,使社会普遍看重读书,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轻视科技工艺的发展,最终造成现代科技上的落后,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是关于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原因的讨论,李约瑟认为问题不在思维方式上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儒士大夫引领的只重读书的社会文化。该项与材料意思相反。C选项错误,思想文化专制的禁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反映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影响。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儒家思想重人伦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5.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
本文标题: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高新部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340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