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孔子曾经批评晋国铸造州鼎,更早一些时,叔向也曾批评郑国子产公布刑法。二者批评的共同出发点A.公布刑法会削弱贵贱之分B.反对商鞅变法C.靠法律不能维护社会秩序D.加强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孔子曾经批评晋国铸造州鼎,更早一些时,叔向也曾批评郑国子产公布刑法。二者批评的共同出发点公布刑法会削弱贵贱之分,A正确;B\C和D错误。2.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该创作精神体现了A.孔子的中庸之道B.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C.孔子的克己复礼D.老子道生万物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反映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故B正确;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故A错误;孔子的克己复礼是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故C错误;老子道生万物思想是指万物由“道”而生,故D错误。3.《礼记》中写道: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先秦思想家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答案】B【解析】《礼记》中的材料原意是:人们不单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也不单是亲爱自己的子女,使社会上的老人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小孩得以顺利成长。墨子主张中的兼爱和尚贤的理想比较符合,故选B;题干中的主张与儒家的“礼”不符,与道家的“无为而治”不符,与法家的专制主义主张不符,故排除ACD。4.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墨子说“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孟子反对战争的理由是A.仁政B.徳治C.守礼D.非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合乎义的战争;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敌国不相征也”指的是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由此可知,孟子反对战争的理由是守礼、守义,故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仁政思想,故A错误;徳治是孔子的思想,故B错误;非攻是墨子的思想,故D错误。5.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官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A.在理论上求同存异B.均为稳定统治服务C.有相互融合的特点D.最终达到殊途同归【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仁义是儒家思想,相反相成是道家思想,表明诸子百家中思想存在相互影响、互相融合的特点,故C正确。据所学及材料,百家争鸣在思想上虽存在相互影响,但不是理论上的求同存异,如“焚书坑儒”事件,故A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如墨家代表平民手工业阶层,故B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本题旨在考查百家争鸣中各学派之间的联系,根据所学,“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各派存在着极为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们既有思想交锋,又有相互影响。战国后期更为明显,政治上的统一已成为大势所趋,“百家争鸣”渐渐转入了总结阶段。荀子是儒、法合流的关键人物,也是总结诸子百家的第一人。因此,理解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来判断选项.6.史学家柳翼谋说:“始皇时代……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下列表述与此观点不符的是A.出击匈奴、巩固边疆B.设置郡县、管辖地方C.以吏为师、以法为教D.控制思想、文化专制【答案】C【解析】“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指的是汉承秦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匈奴在秦朝就威胁北部边境,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巩固了边疆,故A项符合观点,但不符合题意;秦朝在全国推广郡县制,汉代继承下来,故B项符合观点,但不符合题意;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秦朝的法家治国思想,而汉初信奉的是“黄老之学”,汉武帝以后是儒学治国,故C项不符合观点,但是符合题意;秦朝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控制思想、文化专制,故D项符合观点,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汉承秦制,由此依据所学进行排除。7.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从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答案】D【解析】据材料“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是在秦朝统一之后,不是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汉武帝罢黜百家也不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的结果,故B项错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属于思想家的个人主观因素,不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的主要条件和原因,故C项错误;经过汉初休养生息,武帝时国力增强,要求加强集权,故以思想大一统服务于政治大统,故D项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汉武帝罢黜百家的历史背景和目的等相关知识,从国力增强,要求加强集权的方面入手即可排除其它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8.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这是“全新的创造”,故C正确;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强化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故AD错误;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这指的是董仲舒新儒学,故B错误。9.朱熹曾解释过“存灭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由此可见,李贽的批判主要忽视了A.思想内容的辩证性B.时代背景的复杂性C.历史发展的曲折性D.人物评价的特殊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从材料中朱熹对“存灭理,灭人欲”的解释,饮食和山珍海味的关系,夫妻和三妻四妾的关系辩证地论证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而李贽则对“存灭理,灭人欲”思想的大肆批判,反映了李贽对朱熹思想中的辩证性的否定,故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10.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这说明宋代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B.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C.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D.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答案】D【解析】在君主专制的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并不是君民共治,而是指君主依靠文官来治理天下,由于宋代重文轻武,才会有“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这种现象,据此可以排除BC,而选择D。A不符合宋代的史实,故排除。11.在论及儿童教育时,王阳明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冈”,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在此,王阳明A.肯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B.突出了“致良知”的价值追求C.摆脱了儒家伦理对教育的束缚D.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达到“自然日长日化”等字眼体现的是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思想,即在此王阳明突出了“致良知”的价值追求,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王阳明反对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选项A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王阳明并未摆脱儒家伦理对教育的束缚,选项C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到“知行合一”,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2.王国维在《观堂林集》中对清代学术作过透彻的分析,“我朝三百年学问……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之学新”,其中“国初之学大”A.根源于明清社会的历史变迁B.对古典文化严谨系统的整理C.改变了程朱理学的独尊地位D.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答案】A【解析】【详解】“国初”是指清朝建立之初,当时黄宗羲、顾炎武、顾炎武等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还有明末清初处于生活动荡时期,许多文人创作都着眼于社会的变迁,故答案为A。对古典文化严谨系统的整理是乾隆年间编著的《四库全书》,不是“国初”,B错误。“国初”没有改变儒学独尊地位,C错误。D与材料内容没有关系,排除。13.明清“实学”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社会现实,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下列学术著作中属于“实学”范畴的是A.《论语集注》B.《道德经真义》C.《孟子集注》D.《本草纲目》【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实学是指为现实社会服务,《本草纲目》属于医药学,服务于现实民众需要,故D正确;A、C属于儒家著作和言论,B属于道家著作,均不服务现实需要,排除。14.梁启超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为一部“怪书”,它“的确含有民主主义的精神,虽然很幼稚,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幼稚”的根源是A.新经济因素的迟滞与微弱B.儒家纲常思想的束缚作用C.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D.未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答案】A【解析】【详解】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之所以“幼稚”,根源在于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出现后发展缓慢,故A项符合题意;儒家纲常思想并不是造成黄宗羲思想中民主主义幼稚的根本原因,排除B;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会阻碍民主主义的成长,但并不构成其幼稚的根源,排除C;选项D与黄宗羲思想中的幼稚特征无关,排除D。15.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起到了早期思想启蒙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和实践有一定的影响,A选项“走向近代化的先声”就是这种作用的表现,故A选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仍然占主流地位,故B选项错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故C选项错误;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但不是新理学思想体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学生需要明确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在性质上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而不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时,也要认识到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对近代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影响。16.医术以治病救人为宗旨,被称为“仁术”;历代知识分子很多兼通医术,故有“十儒九医”之说;范仲淹也曾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这一现象说明A.古代科技具有强烈实用性B.科技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C.古代医学受西方科技影响D.古代知识分子学识较广泛【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古代历代知识分子很多兼通医术,良相和良医是读书人的追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说明了科技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故B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古代科技的实用性,故A错误;古代医学受西方科技影响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古代知识分子学识较广泛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错误。17.苏轼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具得之矣。”由此可见其A.强调书法的独创性B.追求充满书卷气的文人书法C.追求古雅之风和自然之趣D.追求酣畅不羁、纵逸奔放的豪情【答案】B【解析】【详解】苏轼的书法克服了“识浅、见狭、学不足”,最终“心目手具得之矣”,由此可见,苏轼追求充满书卷气的文人书法,故
本文标题: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361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