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共66分)一、单选题(本题共有22小题,每小题3分,共66分)1.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A.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B.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C.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D.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对社会中的不同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故B项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背景2.有学者谈到,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在此背景下,终于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这部作品应该是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本草纲目》D.《天下郡国利病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不符合材料中“公元后的两个世纪”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时间属于历史上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于210年写成的医书,故B项正确;《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的医书,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项错误;《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关于地理方面著作,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医学。3.《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药用于军事在唐末,因此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依据错误,结论错误。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火药4.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在此,董仲舒的目的是A.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树“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理念C.使“教化大行,天下和洽”D.令《春秋繁露》成为教育新经典【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据材料“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可知,董仲舒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故C项正确;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要实现思想的统一,材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树“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目的是既要加强君权,又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五经是当时的教育内容,D项排除。5.有学者认为,儒家对现实经验层面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理所当然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这说明,儒学长盛不衰是由于A.以血缘关系规范君臣关系B.以血缘关系规范社会秩序C.宣扬要绝对服从君主要求D.其观念植根于社会生活中【答案】D【解析】儒家倡导的伦理道德关系具有“理所当然”的特征,是由于儒学从血缘关系这一植根于民众生活之中的起点出发,推及君臣关系,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故D项正确。君臣关系、社会关系并非都具有血缘关系,A、B两项错误;材料强调以伦理关系规范君臣关系,不能说明是否要绝对服从君主的要求,C项错误。6.公元666年,唐高宗准备举行封禅大典。皇后武则天提出由她自己来祭地。八年后,她又提出改“父在为母服丧一年”为“服丧三年”。690年,武则天做了女皇帝。这最能反映出A.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有所改变B.武则天有超强的个人能力C.唐代有不拘礼数的传统D.儒家思想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武则天提出改父在为母服丧一年为服丧三年”从这一件事并不能得出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有所改变,故A项排除;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确实具有超强的个人能力,但与题意不符,故B项排除;每个王朝对于礼数都是很重视的,唐代亦是如此,唐代有不拘礼数的传统,说法错误,故C项排除;儒家思想向来强调三纲五常,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此时武则天做了女皇帝,严重挑战了儒家思想的权威,故D项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7.司马光主张女子可以读书,范仲淹曾把守寡的儿媳嫁于学生王陶为妻,程颐也把丧夫之后的外甥女再嫁他人,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所顾忌地饮酒和旅游,南宋孝宗更亲自出面为一个两度嫁夫的妇人主持葬礼。这些事件说明当时A.理学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B.封建统治秩序开始崩溃C.商品经济发展致使物欲泛滥D.理学思想遭到普遍抵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司马光主张女子可以读书,范仲淹曾把守寡的儿媳嫁于学生王陶为妻,程颐也把丧夫之后的外甥女再嫁他人,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所顾忌地饮酒和旅游,南宋孝宗更亲自出面为一个两度嫁夫的妇人主持葬礼”,可见理学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尚未深入人心,故选A。仅凭题干信息无从得出封建统治秩序开始崩溃,排除B。题干所举例子不是都与物欲有关,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南宋以来,理学才成为官方哲学,再根据题干信息也无从得出理学思想遭到普遍抵制,排除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名师点睛】理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被采纳为官方哲学。重要的理学家有北宋的周敦颐、程颢、程颐及南宋的朱熹、陆九渊等。他们哲学的中心观念是“理”,把“理”说成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理学的出现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8.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下列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A.表明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B.是对当时的官方哲学的否定C.标志着民间文学的正式诞生D.是早期民主思想产生的体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文学开始与现实结合的标志是《诗经》,故A错误;题干材料的意思是:爱的玄妙之处在于可以让生者悲痛欲绝,死者痴怨还生。如果爱不能超越生死的界限那就不称为爱,这显然是对当时“灭人欲”的官方理学的否定,故B正确;中国民间文学在唐宋时期即已出现,故C错误;早期民主思想产生于明末清初,故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9.明代刻书中心在福建建阳。与传统志怪小说表现鬼神、追求怪异的叙事趣味不同,建阳刊刻神魔小说通过神仙佛道的修行故事,达到教人向善的目的,与讲史小说实为异途同归,为儒教之补。而刊刻的公案小说还与法律文书上下栏刊刻。这说明当时A.商品经济带动了小说的繁荣B.神魔小说巩固了儒学的地位C.司法知识因公案小说而普及D.建阳刊刻小说符合理学精神【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达到教人向善的目的,与讲史小说实为异途同归,为儒教之补”可知,这说明了建阳刊刻小说符合了理学精神,所以答案选D。材料并没有涉及商品经济,排除A;B说法有误;C不能从材料中得出。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小说10.《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甚至医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事。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这表明A.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B.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C.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D.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三教合归儒出现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文学是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反映,所以《西游记》的文学创作是立足现实,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三教并立,并没有突显道家地位开始衰弱,故C项错误;材料中记载有道教、佛教与儒学,其目的是为了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即为政治服务,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11.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里的“荒唐言”反映出A.《红楼梦》极大地冲击了统治秩序B.封建社会将为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C.《红楼梦》与当时的主流思想不符D.封建伦理道德在当时已无积极影响【答案】C【解析】《红楼梦》属于文学作品,对封建统治秩序冲击有限,故A项错误;《红楼梦》没有描绘新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红楼梦》通过四大家族展现出封建社会的衰落,与当时的主流思想程朱理学不符,故C项正确;封建伦理道德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在当时还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故D项错误。点睛:《红楼梦》通过四大家族展现出封建社会的衰落,与程朱理学不符,且《红楼梦》本身属于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冲击是有限的。12.中国的地学,从《尚书·禹贡》、《山海经》开始,到《汉书·地理志》,逐渐形成了着重于记载山川、道路、关塞、水利、土质、物产、贡赋,特别是政治区划变置的传统。这可以佐证A.传统地学的政治性B.古代科技的实用性C.史地不分的综合性D.小农社会的狭隘性【答案】B【解析】地学属于科技领域,地学着重于记载山川、道路、关塞、水利、土质、物产、贡赋,特别是政治区划变置的传统,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性,为社会现实服务,故B项正确;“山川、道路、关塞、水利、土质、物产”并不能体现政治性功能,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史地不分的综合性,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小农社会的狭隘性,故D项错误。故选B。13.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①—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B.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C.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D.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①为唐朝,是我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之一,国土面积辽阔,经济发展繁荣稳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局面,社会文化开放包容,A项正确。②为北宋时期,此时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北宋疆域称不上广阔;但经济文化发展繁荣,四大发明中有三种发明取得划时代的进步,B项错误。③为南宋时期,分裂割据动荡,以朱熹等人为代表的理学思想达到成熟期,指南针亦广泛运用于航海,,C项错误。④为清朝,大一统王朝较为稳定,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但思想专制,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14.史学家陈垣指出平景孙在《读史拾沈》中考证杨贵妃年岁时犯了四处错误:一、册寿王妃年月,据《外传》误文,不据《唐诏令集》,是谓无识;……三、杨妃卒时年岁,引《外传》不引正史,是谓不知轻重;四、考史至引乩语,是谓遁入魔道。据此可知,在史学考证时陈垣强调A.要有证据意识B.广泛搜集史料C.运用可信史料D.引用官修史料【答案】C【解析】据材料“据《外传》误文,不据《唐诏令集》……引《外传》不引正史,是谓不知轻重……考史至引乩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传》与乩语都不是正史,可信度不高,这说明在史学考证时陈垣强调运用可信史料,故C项正确;证据有真伪之分,有可信度高低之别,材料强调运用可信史料,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广泛搜集史料的问题,故B项错误;官修史料也不一定都是真实可信的,故D项错误。故选C。15.对于中国近代的“租界”不同史观有不同的评价,革命史观以为“租界”是“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据点;现代化史观认为,租界是传播和展示西方工业文明的窗口,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文明史观
本文标题: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422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