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长治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山西省长治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共76分)一、现代文阅读(3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抚琴吹箫和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相反,人们也常用“对牛弹琴”、“焚琴煮鹤”来感叹某些人对琴的无知。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古琴艺术之所以能独树一帜而备受推崇,除“琴德最优”外,更由于其音乐的特质能顺乎自然,耐人寻味,符合中华传统文化追求意境、崇尚内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征,它含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为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意趣高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琴道更是让有素养的文人士大夫为之一生追求。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时今日,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自性里丰富的精神世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琴因其独特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傲然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居于首位。B.弹琴者如果将外在环境与内在心境合而为一,就可以达到琴曲中追求的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C.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绘的以古琴为伴,饱读诗书的简朴生活,表现了他淡泊高雅的情怀。D.古琴备受推崇,因其音乐的物质顺乎自然、耐人寻味,更因其琴德最优,含藏着中华民族道德的内核。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二段以孔子、伯牙和子期、嵇康等人为例,说明古代很多文人士大夫对古琴情有独钟。B.文章第三段引用陶渊明和白居易的话以及成语,说明琴乐听来平淡,需遇知音方可领会其情趣。C.文章第四段举伯牙用功勤奋学琴终成鼓琴高手的故事,证明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道理。D.文章先交代了古琴的重要地位,然后分析了如何达到琴曲的高雅境界,最后分析琴乐的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不会弹奏古琴的人,如果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是可以听得出琴曲中的一些“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的。B.我们得意时可以用琴曲平静心中的躁乱,遭遇挫折打击时可以用琴曲安抚内心的伤痛,琴曲还可以消解我们内心的怨念。C.古琴艺术符合中华传统文化追求意境、崇尚内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征,它含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古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和手段进行人格培养,让精神升华。D.古琴之音醇和淡雅,温柔敦厚,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沉静,回归内心自性里丰富的精神世界。(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一个人的养老院葛成石对天亮来说,回老家就是将高速路踩成最悠扬的旋律,偶尔堵车也只当是个休止符,老婆孩子的唠叨呢,就算是和声伴唱了。老婆觉得频繁回老家太累,女儿呢,又觉得这乡村景色永远没有天亮描绘得那样美——不就是一棵唱着独角戏的桃树,几条疏疏落落的篱笆?天亮的心早已飘进了自家新修的三层小楼房,他听见了带着泥巴味的二胡曲、合着浓烈烟草味的歌声:“春天麻格叫哟喂?春天斑鸠叫哟喂……”天亮喊:“爸,我们回来了!”歌声戛然而止,天亮爸一摇一晃地出来——他左腿弯儿伸不直,走起路来总是往左倾斜,看似要倒下,上身努力往右侧一摆,就又平衡了。天亮突然傻了眼,让他傻眼的不是他爸,是大门右侧钉着的一块长条木板,上面用红色油漆写着:茶岭村养老院。“爸,干嘛你这是?想住养老院,还是想住疯人院?”天亮一边嚷嚷一边过去将牌匾揭下,刚抡起一道弧线,就听老婆喝一声:“天亮!”天亮收了手,将牌匾斜搭在墙上。天亮爸并不气恼,好像做错事的孩子似的,咧开长满胡茬的嘴讨好地笑。天亮女儿突然来一句:“爷爷,你想住院呀?”天亮老婆又喝斥道:“怎么说话你!”女儿说:“我说得急了,我本想问爷爷住的是什么院,我只听说书院画院医院保育院,真不知道养老院。”天亮爸也不理会他们说什么,他唱兴未尽,又唱着歌儿去张罗饭菜了:“斑鸠里格叫咧起,实在里格叫得好呀咿呀咿子哟!”屋里少人走动,又是回南天,空气有些发霉。天亮爸干活倒利索,丰盛的饭菜很快上桌了。天亮爸又斟了两满杯白酒,左手右手各端一杯,喊一声“干”,左手就剩下个空杯了;右手的杯子往天亮面前一墩,酒花溅起又落下。天亮端起杯,转身将酒泼在地上。天亮老婆又喝一声:“天亮!”天亮说:“还天黑,我先倒杯酒给咱妈喝,她没喝上,我喝不起来,妈一辈子哪都没去过,每次要接她走,她都说要照看奶奶,你看这,都没机会了。”天亮喉头发紧,顿了顿,又说:“她们走了,本来爸了无牵挂,可以安心跟咱住一起,他又不愿,不来住也行,好端端地挂块牌匾干嘛?让全世界知道我天亮不养老人?打我脸?”天亮爸还是不气恼,只咧开嘴呵呵地笑,边笑边满上了酒。又一杯酒下肚,天亮爸问孙女:“你当年上幼儿园的事还记得吗?”“你别转移话题,先交代我问你的事吧。”天亮有些咄咄逼人。“我跟你说不到一块去,就像当年我和你爷爷说不到一块,我说不读书了,回家帮着多挣点工分,你爷爷把我腿都打瘸了;当年你妈和你奶奶也说不到一块,你奶奶今天上这求神明天上那拜佛,你妈就不让,你奶奶血压高,你妈怕她摔倒;如今你要我离开茶岭村,你就是将我另一条腿打瘸,我也不愿意。”“那你也用不着挂牌呀。”天亮嗓音降低了些。“孙女,当年你在幼儿园,被小伙伴撕破了脸,我心疼得不行,让你爸妈别送你去了,谁知你一定要去,你爸妈也坚持让你去,你们知道我什么感受?咱家的老人都是享清闲的,不能管孙女儿了?要说打脸,我这脸先被你们打过了。”天亮女儿接话说:“晕死,能一样吗?幼儿园打架不家常便饭,因为这个就不上了?天天在家跟大人眼对眼呀!”天亮爸一拍大腿,得意地看着天亮说:“我孙女儿说得对呀,我天天跟你们晚辈眼对眼呀?”天亮给爸满了一杯酒,说:“那你现在要跟谁对眼呢?”“像我这样的村里有十来个,他们谁能跟儿女出去?还不嫌村子撂得荒吗?我就一个个去动员,让他们天天来这里吵,来这里闹,不然哪,我老头子连吵架都忘了,今天你回来这么一吵,我喝酒都来劲。”天亮老婆说:“怪不得天亮怎么说你你都乐意,欠骂!”天亮老婆说完忍不住就笑,天亮本想忍着不笑,没忍住,就朝爸的酒杯撞个脆响,好将笑声盖一盖。天亮爸说:“等这些老人都做通了年轻人的工作,养老院就不止我一人啦,到那时呀,你们就安心做你们的事儿,我们这些老家伙闹腾够了,就会在门前种点菜、养点花、栽点树,满园子一绿呀,我们就跟着成群的蜜蜂嗡嗡地唱。”女儿突然有些兴奋,问:“爷爷,到那时候,门前的桃树是不是就不再孤单了?”天亮爸笑而不答,他的脸膛微微泛着红晕,那些金色的胡茬就倔强地立在上面,炫耀着什么似的。天亮趁人不意,悄悄地将牌匾挂回原处。“茶岭村养老院”几字,像门前的桃花似的正灼灼开放。4.对文中人物的解读,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天亮爸是个乐观、慈祥又有些倔强的老人。说他倔强,指的是他不听从儿子的劝告,执意要守在农村,这让晚辈想尽孝道而不能,显得很为难。作者不认同老人的做法。B.天亮是个孝顺的人,他为失去给母亲尽孝的机会而难过,如今父亲又不愿跟他去城里住,还挂起“茶岭村养老院”的牌匾,这让他觉得颜面尽失。C.天亮老婆总是及时地纠正着天亮和女儿的言行,使气氛不至于尴尬,而末了她自己又谑称天亮爸是“欠骂”,不失时机地制造了轻松的氛围。她的出现让这个家显得更温馨。D.女儿发现现实中的老家并没有爸爸描绘得那样美,所以她并不喜欢回老家,以至对爷爷脱口而出“你想住院呀”,可见她是个情绪极易外露的孩子,这符合人物的天性。E.天亮的奶奶和妈妈是没有出场的已故人物,文中提到她们,目的就是反映两代人之间思想有差异,她们的故事告诉我们,隔代的亲人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显得特别重要。5.在小说中穿插一两句环境描写,往往能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以分析。(6分)6.天亮起初咄咄逼人,后来态度不断发生改变。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半个世纪前的一天,法国巴黎市民从当天报纸上看到一个十分醒目的消息:昨天,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作为新当选的法国科学院院士,出席了科学院院士例会。按照老规矩,院士第一次参加例会,要宣读一篇高水平的论文。不过,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夏里·法布里教授没有宣传自己的论文,而是宣读了在他指导下的一位中国年轻的物理学家的论文。教授自豪的告诉与会者,这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由于出色的研究成果,将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荣获这一荣誉的中国人。巴黎的报纸还刊登了夏里教授和这位中国年轻科学家的大幅照片。这一消息使巴黎人惊奇异常,因为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而今天,竟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要知道,即使是法国科学家,要获得法国国家级科学博士学位,也是不容易的。这位令巴黎人大吃一惊的中国人,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严济慈出生在浙江东阳县的一个小村庄,他是农民的儿子。7岁时,进入严家祠堂的蒙馆读书,读四书五经,但他对那些艰涩的圣贤之言没有兴趣。有一次,他父亲到杭州去办事,无意中在一个书摊上发现一本《笔算数学》,便买回来给了严济慈,严济慈高兴极了。当时,村子里谁都没有学过高深的数学,也找不到可以请教的老师。严济慈硬着头皮自己“啃”,硬是“啃”下了这本书。14岁时,严济慈考上了浙江东阳县立中学,成绩是所有考生中最优秀的。家里省吃俭用,把这个“严家几辈子才出的读书人”送进了中学的大门。严济慈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刻苦用功,每学期的成绩都在班上名列前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这年夏天,他来到省城杭州报考大学。考虑到家里经济困难,他决定报考离家最近的南京高等师范,因为师范不仅免交学费,还免费提供食宿。在等候发榜的日子里,有一天,他看见南京河海工程学校张贴的招生告示,心想:反正没事,不如再去考考看,于是,又报考了河海工程学校。不久,考试揭晓,严济慈两所大学都考上了,而且名冠全省第一。这一来,轰动了杭州城,也迅速传到他的家乡东阳县。为此,浙江省教育厅把东阳中学列为全省的重点中学。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严济慈远涉重洋,到法国留学,把目标选定在著名的巴黎大学理学科。按校规,20多门主课,考试通过一门即可得到一张文凭,考取8张文凭就可毕业。但由于课程艰深,考试繁难,考取一张文凭并非易事,不少学生在校多年,一张
本文标题:山西省长治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423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