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1.孔子曾说:“人应该以道为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凭藉,学习六艺等知识。”孔子强调的是A.治国的策略B.对生活的热忱C.个人的修养D.文人处世原则【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人应该以道为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凭藉,学习六艺等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孔子强调个人的修养,突出道德和六艺,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治国的策略,故A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对生活的热忱,故B错误。材料信息不仅仅限于文人处世原则,故D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思想【名师点睛】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2.《管子·任法》:“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法律的主要功能是要约束民众的行为B.其中蕴含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C.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人民利益的保护D.法实质上是君主进行统治的有力工具【答案】D【解析】材料“夫生法者,君也”可以得出当时所指的法律实质是君主意志的体现,由此可知,当时的法实质上是君主进行统治的工具,D正确;材料中也涉及对官员的约束,A不全面;君主是法律的制定者,君主被排斥在法治之外,享有特权,B不正确;C与材料无关。点睛: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所守之法为君主之法,由此得出其实质即可。3.“春秋”一词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然含义不尽相同。其中意指“编年史书或史籍”的是A.《孝经》:春秋祭祀,以时思之B.《战国策》:今楚王之春秋高矣C.《盂子》:春秋无义战D.《墨子间诂》:吾尝见百国春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春秋祭祀”指的是节气时间,故A错误;“春秋高矣”指的是年龄,故B错误;“春秋无义战”指的是公元前770到前476年的春秋阶段,故C错误;“百国春秋”指的是各国历史,故D正确。4.《礼记·曲礼》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代董仲舒在春秋决狱案例中对子误伤父的结论是:“臣愚以……春秋之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汉魏时期的法律呈现出A.宗法家族的特色B.以儒入法的特色C.同态复仇的特色D.严刑峻法的特色【答案】B【解析】材料“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魏律中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中“依古义”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并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故D项错误;材料“汉代董仲舒在春秋决狱案例”“魏律”体现的是我国古代法律的相关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C项。点睛:材料“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魏律中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是解题的关键。5.嘉靖八年,在大学士桂萼的鼓动下,明世宗(嘉靖)指责王阳明(当时已逝世)说:“守仁放言自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声附虚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近年士子传习邪说,皆其倡导。”这说明王阳明心学A.具有否定传统儒学的倾向B.有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C.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D.致良知不合君主愿望【答案】B【解析】据材料“守仁放言自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声附虚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心学不是对传统懦学的否定,而是发展,故A项错误;王阳明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有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故B项正确;心学从根本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故C项错误;致良知主张伦理道德的重要性,这符合封建君主的愿望,故D项错误。故选B。6.清初有人指出:夏商周以后,逐渐变成了一个功利世界,所有的礼乐刑政、制度、理财用人之道,都是用私心造就的,因此程、朱向君王提出责难,要他们首先正心诚意,并不是不切合实际。在此人看来,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A.有利于约束统治者的行为B.压制了人正常的物质需求C.否定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D.强调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答案】A【解析】从材料来看,此人指责三代以后所有的制度都是私心私欲的反映,所以程、朱等理学家才要求君主要正心诚意,纠正偏差。据此可知,此人认为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针对的是君主的私欲,有利于约束君主行为,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故选A。7.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据此可知,南宋时期A.理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B.政府注重提高民众素养C.理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D.理学压抑了人性的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中南宋时期出现了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受理学思想影响的生活理念,反映了理学思想的世俗化,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理学的思想体系,排除A;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理学压抑了人性的发展,排除D。8.北宋学者石介在《中国论》中说:“闻乃有巨人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虽然,中国人犹未肯乐焉而从之也。”其言论意在A.通过文化融合缓和民族关系B.削弱佛道冲击,意图复兴儒学C.反对文化交流,保护华夏文明D.宣扬华夷观念,维护北宋统治【答案】B【解析】“闻乃有巨人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指的是佛教传入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指的是道教在中国的传播。“易中国之道”中的“道”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从“中国人犹未肯乐焉而从之也”可以看出这位学者认为中国民众并未“肯乐焉而从之”,因此他强调削弱佛道的冲击,振兴儒学,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融合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表达这层含义;D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华夷观念,故排除。点睛:本题关键之处是了解材料中各个内容代表的含义,佛教和道教从材料中容易得出,但是儒家思想在材料的体现不易找到,“易中国之道”中的“道”就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含义,明确这一点,问题就容易解决。9.自秦汉至明清,各家思想皆视“道”为现象背后的本真,将“得道”当作终极的追求目标。宋儒主张“道”乃天地间最高的力量,是人们必须遵从的真理。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不满宋儒脱离人生的“道”论,强调“道”寓于人的生活之中:“百姓日用即道”。这表明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A.反对盲目相信孔子B.强调人的个性自由C.肯定人的正当私欲D.倡导经世致用学问【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儒强调“道”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封建伦理纲常;明清进步思想家则强调“道”就是普通百姓的日用生活,肯定人的正当私欲,C项正确。题干强调明清进步思想家肯定人的正当私欲,与反对盲目相信孔子无关,排除A。题干强调明清进步思想家肯定人的正当私欲,与强调人的个性自由无关,排除B。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与题干强调肯定人的正当私欲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10.某网站曾载文评价明清之际一位思想家说:历史证明,维新派的“兴民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无不受到□□□思想的影响。即使在当代中国,□□□的思想对天下观与法治观、社会公仆观、权力制约观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文中□□□中的内容应该是()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兴民权”与三民主义都注重对人民权利的重视;结合“天下观与法治观、社会公仆观、权力制约观”等信息可知,此人为黄宗羲。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李贽质疑孔孟学说的权威性,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思想,王夫之有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均不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排除ACD三项。11.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范仲淹创有范氏义庄赡养族人,各地士绅纷纷效仿,办有“义仓”、“义学”、“义冢”等等。这一风气逐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A.儒学深入社会生活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重建三代宗法制度D.强化对乡里的控制【答案】A【解析】“敬宗收族、义恤乡里”等是儒家所主张的,所以这一风气逐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儒学深入了社会生活,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土地兼并,也未涉及重建三代宗法制度,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强化对乡里的控制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2.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四句流传千古、至今不衰的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其内容看反映了A.程朱理学B.阳明心学C.李贽“异端”D.经世致用思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据所学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王阳明的心说主张,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阳明心学13.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A.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B.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答案】B【解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孔孟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批判,突破了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故A错误;之所以在明清之际出现进步思想家,是因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逐步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因此他们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需求,故B正确;西学东渐是向西方学习,材料中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的观点没有体现西学东渐的思想,故C排除;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没有提出推翻封建社会制度的时代要求,也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故D错误;14.“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体现了普罗塔戈拉鲜明的反传统倾向,它既否定了传统的神本主义,也破除了绝对权威主义。下列与普罗塔戈拉观点最接近的说法是A.“美德即知识”B.“格物致知”C.“知识即感觉”D.“因信称义”【答案】C【解析】普罗塔哥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知识即感觉”强调把知识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突出了人的“感觉”的重要性,与普罗塔戈拉的观点接近。本题正确答案为C。“格物致知”强调的是探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因信称义”强调内心对上帝的虔诚信仰;“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的重要性,ABD均与题干的观点不符,排除。15.“在任何情况下,我首先确定一个我认为是最健全的原则,然后设定:凡是看起来符合这个原则的东西,不管是在原因方面,还是在其它方面相符合,都是真的;凡是与之不相符合的东西,就不是真的。”这是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言论,与该言论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未经谨慎权衡的生活就不值得去过”B.“人是万物的尺度”C.“法律是没有激情的理性”D.“谁来监督这些监护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从人的内心寻求规定自然的原则和根据,属于人文主义,谨慎权衡是反映人的内心思考,选A与该言论精神实质最为接近,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未体现人的内心,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未体现人的内心,不符合题意,排除;
本文标题: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426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