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模块结业考试试题二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模块结业考试试题二一、基础积累(每题3分,共24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坐下B.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曾经C.却.坐促弦弦转急却:退回D.他生未卜.此生休卜:预料2.下列加点的虚词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其.孰能讥之乎B.①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C.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①而记游者.甚众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素善.留侯张良B.穷山之高.而止C.此其志不在小.D.越国以鄙远.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B.暮去秋来颜色..故C.铁骑突出..刀枪鸣D.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5.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何陋之有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须贾回国,不仅不赞一词....,反向相国魏齐诬告范雎私受贿赂,出卖情报。魏齐将范雎拷打得体无完肤。B.在90多亿元的大力整治下,如今这里的环境得到彻底改善,水清草绿,燕语莺啼,百年前河清海晏....的生态景观得以重现。C.对于在缺水城市用洒水降尘治霾,有专家认为,这就是扬汤止沸....,因为洒水对扬尘有作用,却抑制不了雾霾。D.尽管本书语言稍显煞有介事....,仍然凸显了大卫·欧蒙德爵士的实践知识、丰富常识和庄重文风。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一种食物的滋味,是由气味、味道、口感、温度等多方面综合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不是味道,而是气味。被我们说成“味道”的东西其实百分之八九十来自香味。B.由于恶意订单、职业差评师团队等网购业中存在的不法行为和不法分子,让电商的信用系统陷入困境,各种频发的敲诈事故也极大地破坏了行业生态环境,成为发展毒瘤。C.未来中国的影视产业对包括作家的文学作品在内的本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给予足够的重视,将会最终决定其在世界影视产业中是否具有竞争力与话语权。D.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8.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黄包车在冷落的街道上走,靠右不远是一条小河,,,。;车过去,便蓦然惊起,撒下一串哇哇的叫声,向奇迷的天野飞去。①对岸零落地蹲着些破陋的茅屋②一些破陋的茅屋零落地蹲在对岸③一片宽广的荒场就在左边④靠左一片宽广的荒场⑤荒草离离,一望无边⑥极目是离离的荒草⑦荒草上不时有些玄青的乌鸦,停下来觅食⑧有些玄青的乌鸦不时停下来,在荒场上觅食A.①③⑤⑧B.①④⑥⑦C.②④⑤⑦D.②③⑥⑧二、现代文阅读(3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每小题3分)病毒病毒不同于其他所有生物,它不是由细胞构成的。一个细胞中的结构要进行生命活动: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但这一切病毒都没有。当它呆在细胞外时,它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它进入细胞后,灾难就来了。所有的病毒都由两部分组成: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在有些情况下是脂肪或类脂的包膜。蛋白质外衣或类脂包膜(如果有的话)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实际上这并不容易。病毒外衣的表面必须刚好依附在细胞膜的“接收器”的位置。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通常的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狂犬病和感冒则是最明显的例外,它们能感染的范围极广。一旦病毒依附上细胞,它有几种方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在细胞膜上开一个小洞让它进去,有脂肪包膜的病毒能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当病毒进入细胞,它就开始回复成它自己了。要理解它都干了些什么,我们必须更进一步了解它的核酸中心。核酸存在于每个活的细胞和病毒中。它们有两种基本种类——DNA和RNA。DNA构成基因组合。这意味着一个特定的DNA里储藏了构造和维持一种特定生物体的信息。DNA是怎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呢?它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同的D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RNA是干什么的呢?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它将信息从DNA(在所有细胞的细胞核中)传递到合成蛋白质的地方(在细胞核外)。DNA像模板一样造出正确的RNA,RNA又同样制造出正确的蛋白质。病毒要么有DNA,要么有RNA,但不会两样都有。在病毒中,RNA不是信息的传递者而是基因物质。病毒进入并强迫细胞制造出更多的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这种与正常分子成分惊人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它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实际上,自从地球上有生命以来,病毒和细胞就共同存在,共同进化。有一种曾经很流行的说法,认为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种说法现在看来不太好。一种更可信的可能性是说,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逃出来的基因”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在细胞中寄生——成了病毒。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的病毒,危害性越小。这就是病毒进化的形式。大部分的病毒感染完全没有危害,但那些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的。病毒有修复4000种人类混乱基因的特殊能力。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这是修复这些细胞最好的方法。这种基因疗法还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DNA。(选自《在岩石上漂浮》,有删改)9.下列关于“病毒”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病毒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它没有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的生命活动。B.所有的病毒都由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组成。这层蛋白质外衣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C.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D.病毒和细胞共同存在,共同进化。病毒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危害性就越小;而那些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的。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旦病毒依附上了细胞,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方法就是,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B.DNA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同的D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DNA就是这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C.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而在病毒中,RNA不是信息的传递者,是基因物质。D.病毒强迫细胞制造更多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这种惊人的相似性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11.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B.病毒作为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一旦逃出就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C.狂犬病和感冒病毒能感染的范围极广,它们对所有的细胞都起感染作用,免疫系统对它们无能为力。D.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的基因疗法,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DNA。(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22分)背叛余显斌将军派人下山去找粮。多少天了,我们断了五谷,只有吃皮带,吃草根。总之,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了,除了石头和树木外。将军挠着后脑勺说,不行,得弄点粮食,不然的话,咋打仗?王老蔫一听,扶着树干站起来,自告奋勇道,我去。将军打量了一下他,问道,你去?王老蔫点点头,告诉我们,他熟悉路,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指。我给将军眨了下眼,背过王老蔫,悄悄告诉将军,这小子又胆小又怕吃苦,什么时候这么勇敢过?不可信。将军瞪大眼睛问,啥意思?我叹口气说,打败之后,本来就有些人心不稳。我绝不是危言耸听,最近一段时间,在敌人的穷追不舍和大雪封山的情况下,有一些软骨头的战士,受不了苦,带着枪悄悄下山,投靠敌人,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不得不小心,不得不提醒将军,尤其对于王老蔫这样的人,不可不防。可是,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还是派出了王老蔫。现在,打败后跟在将军身边的人也就十几个了,他们都是外地人,对于当地情况很生疏。也只有王老焉是这儿的人,路熟。王老蔫接受任务,敬了个礼,走了。按照约定,第二天早晨王老蔫得赶到这儿。可是,天亮了,太阳照亮了雪野,仍不见王老蔫回来。我很是担心,告诉将军,得赶快转移,我怀疑王老蔫这家伙出了问题。我分析,这小子路熟,不会出别的事,如果要出事,也一定是投敌。将军摇着头说,再等一下。将军自言自语,这个王老蔫,是不是让什么事耽搁了?这一等,我们就等来了日军,一队黄乎乎的小鬼子,拿着枪向这边走来。当头一人,正是王老蔫。将军骂一声,软蛋,果然带着小鬼子来了。说完,暗令十几个人赶快趴下,藏身雪里,做好战斗准备。我们趴在那儿,一动不动。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小子,很得意。后边,跟着日军的小队长。走到这儿,他站住了,一笑,告诉日军小队长,这儿是我们的一个窝点,不过,昨天将军和自己商定了,让自己运粮,不必来到这儿,直接送到虎头岭,天一亮他们就去取。说到这儿,他一笑道,自己不想干了,因此,跑到门头沟,遇见太君,就投奔过来了。因此,他断定,将军现在在虎头岭。日军小队长听了,一扬指挥刀,前进!一队日军跟着王老蔫,吭哧吭哧踏着深雪,继续向前走去,一步步上了虎头岭。不久,虎头岭上,传来王老蔫的喊声,小鬼子,去死吧。随着是一声手榴弹轰隆隆的爆炸声,然后一切都没有了,四野静悄悄的。我们爬起来,望着虎头岭,一个个眼中涌出了泪水。将军用手擦一把泪说,走,去门头沟。在门头沟,我们在一处山洞里最终找到了一袋粮,渡过了难关。多年后,我已两鬓斑白,再次回到这儿,打听起王老蔫当年被捕的经过。当地人告诉我,说有人亲眼见到,王老蔫当时不是被捕的,确实是自己走出来自愿给日军带路的。当时,他扛着粮刚走到门头沟,发现一队日军悄悄向我们驻地方向摸去。他一惊,忙藏好粮,拍打着衣服走出来告诉日军,自己是抗联,刚刚从将军那儿逃出来的。他说,他知道将军在哪儿,愿意带路立功。于是,他带着日军径直走向虎头岭,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他和我同年,如果活到现在,也已经九十多了。12.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我”认为王老蔫既胆小又怕吃苦,从来没有勇敢过,担心他下山找粮会惹出麻烦,坚决阻止将军让他前往。B.“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其主要原因是将军认为“我”对王老蔫的看法有失偏颇,并且对于当地的情况,只有王老蔫熟悉。C.“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里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主要刻画了王老蔫为引诱敌人上钩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智的一面。D.“多年后,我已两鬓斑白,再次回到这儿”,小说中的“我”对当年王老蔫英勇就义这件事念念不忘,为自己当年对王老蔫的误解而深感内疚。E.这篇小说中的“我”是次要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的衬托作用。13.小说开头两段写“将军派人下山找粮”的目的是什么?(6分)14.作品中的王老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15.有人认为小说结尾部分这样安排纯属多余,还有人则认为作者这样结尾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三、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登进士..第,为郴州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
本文标题: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模块结业考试试题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432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