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忻州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忻州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4分)1.用绿光照射一光电管,能产生光电效应.欲使光电子从阴极逸出时的最大初动能增大,应()A.改用红光照射B.增大绿光的强度C.增大光电管上的加速电压D.改用紫光照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光电效应方程知,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与入射光的强度以及加速电压无关,故选项D正确,A、B、C错误。2.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光的波动性与机械波,光的粒子性与质点都是等同的B.光子和质子、电子等是一样的粒子C.大量光子易显出粒子性,少量光子易显出波动性D.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中,γ射线的粒子性最强,紫外线的波动性最显著【答案】D【解析】【详解】光的波动性与机械波、光的粒子性与质点有本质区别,故A错误;光子实质上是以场的形式存在的一种“粒子”,而电子、质子是实物粒子,故B错误;光是一种概率波,大量光子往往表现出波动性,少量光子则往往表现出粒子性,故C错误;频率越高的光的粒子性越强,频率越低的光的波动性越显著,故D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3.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随温度升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增加B.随温度降低,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增加C.随温度升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D.随温度降低,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长的方向移动【答案】B【解析】随温度升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A对B错;CD对;4.用波长为2.0×10-7m的紫外线照射钨的表面,释放出来的光电子中最大的动能是4.7×10-19J.由此可知,钨的极限频率是(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光速c=3.0×108m/s,结果取两位有效数字)()A.5.5×1014HzB.7.9×1014HzC.9.8×1014HzD.1.2×1015Hz【答案】B【解析】选B.由光电效应方程Ek=hν-W逸可得W逸=hν-Ek,而W逸=hν0,ν=,所以钨的极限频率ν0=-=7.9×1014Hz,B正确.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贝克勒尔通过α粒子轰击铍核的实验,发现了中子的存在B.卢瑟福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枣糕”模型C.利用玻尔理论可以准确计算出氦原子发光时放出的可见光的频率D.β衰变的本质是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释放一个电子变为质子【答案】D【解析】查德威克通过α粒子轰击铍核实验发现了中子,A错误;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结构为“枣糕模型”,B错误;玻尔理论具有局限性,无法解释氦原子发光光谱,C错误;原子核里虽然没有电子,但是核内的中子可以转化成质子和电子,产生的电子从核内发射出来,这就是衰变,D正确.6.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的实验基础是α粒子散射实验,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大多数α粒子穿越金箔后仍然沿着原来的方向运动,其较为合理的解释是()A.α粒子穿越金箔时距离原子核较近B.α粒子穿越金箔时距离原子核较远C.α粒子穿越金箔时没有受到原子核的作用力D.α粒子穿越金箔时受到原子核与电子的作用力构成平衡力【答案】B【解析】当α粒子与核十分接近时,会受到很大库仑斥力,会发生大角度的偏转,故A错误;当α粒子穿过原子时,电子对α粒子影响很小,影响α粒子运动的主要是原子核,离核较远的α粒子受到的库仑斥力很小,运动方向改变小,故B正确,CD错误。所以B正确,ACD错误。7.一个氢放电管发光,在其光谱中测得一条谱线的波长为1.22×10﹣7m,已知氢原子的能级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普朗克常量为h=6.63×10﹣34J•s,电子电量为e=1.60×10﹣19C,则该谱线所对应的氢原子的能级跃迁是(取三位有效数字)()A.从n=5的能级跃迁到n=3的能级B.从n=4的能级跃迁到n=2的能级C.从n=3的能级跃迁到n=1的能级D.从n=2的能级跃迁到n=1的能级【答案】D【解析】光子能量为:,等于n=2和n=1间的能级差,所以该谱线所对应的氢原子的能级跃迁是从n=2的能级跃迁到n=1的能级。故D正确,ABC错误。8.如图所示,放射性元素镭衰变过程中释放出α、β、γ三种射线,分别进入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④表示β射线,其穿透能力较强B.②⑤表示γ射线,其穿透能力最强C.③⑥表示α射线,其电离能力最强D.②⑤表示γ射线,是原子发生跃迁时产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射线实质为氦核,带正电,射线为电子流,带负电,射线为高频电磁波,根据电荷所受电场力特点可知:①为射线,②为射线,③为射线,射线是高速He流,一个粒子带两个正电荷.根据左手定则,射线受到的洛伦兹力向左,故④是射线.射线是高速电子流,带负电荷.根据左手定则,射线受到的洛伦兹力向右,故⑥是射线.射线是光子,是中性的,故在磁场中不受磁场的作用力,轨迹不会发生偏转,故⑤是射线,故B正确,ACD错误。考点:X射线、射线、射线、射线及其特性;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名师点睛】本题综合性较强,主要考查两个方面的问题:①三种射线的成分主要是所带电性.②洛伦兹力的方向的判定.只有基础扎实,此类题目才能顺利解决,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9.已知物体做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加速度增大,速度一定增大B.物体有加速度,速度一定增加C.物体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D.物体速度为零,加速度一定为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与速度的大小无关,加速度增大,表示速度变化的更快了,如果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则速度减小,如果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同,则速度增加,A错误;物体有加速度,速度一定变化,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减,B错误;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C正确,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如竖直上抛运动,在最高点,速度为零,但是加速度不为零,D正确考点:考查了对加速度的理解10.钢球A、B从同一高塔下落,当A自塔顶自由下落2m时,B自塔顶下方6m处自由下落,两钢球同时到达地面,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取10m/s2,则塔高为()A.24mB.16mC.12mD.8m【答案】D【解析】【详解】设钢球A下落h1=2m的时间为t1,塔高为h,钢球B的运动时间为t2,由h1=gt12,得t1=s,由h-6m=gt22,又h=g(t1+t2)2,代入数据解得h=8m,D正确;故选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结合运动学公式灵活求解,基础题.11.如图所示,甲、乙两物体叠放在水平面上,用水平向右的拉力F拉乙,甲、乙保持静止状态,甲、乙间的接触面水平,则乙受力的个数为()A.3个B.4个C.5个D.6个【答案】C【解析】【详解】乙物体受重力、桌面的支持力、甲对乙的压力及水平力;因在拉力作用下,物体乙相对于地面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故乙受地面对物体乙的摩擦力;而甲与乙相对静止,故甲对乙没有摩擦力,所以乙受五个力,故选项C正确,A、B、D错误。12.一个物体沿直线运动,从t=0时刻开始,物体的的图象如图所示,图线与纵横坐标轴的交点分别为0.5m/s和-1s,由此可知()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B.物体做变加速直线运动C.物体的初速度大小为0.5m/sD.物体的初速度大小为1m/s2【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可知物体的速度均匀增大,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AB错误.图线纵轴截距表示初速度,则知物体的初速度大小为0.5m/s,故C正确,D错误.故选:C.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13.甲、乙两物体先后从同一地点出发,沿一条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A.甲比乙运动快,且早出发,所以乙追不上甲B.由于乙在t=10s时才开始运动,所以t=10s时,甲在乙前面,它们之间的距离为乙追上甲前最大C.t=20s时,它们之间的距离为乙追上甲前最大D.t=30s时,乙追上了甲【答案】C【解析】【详解】由图可知乙在0-10s内速度为零,甲先出发,但乙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两物体出发地点相同,则乙可以追上甲。故A错误。在10-20s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甲在乙的前方,两者距离逐渐增大,20s后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两者距离逐渐减小,在t=20s时刻两者距离最大,最大距离为S=20×10−×10×10=150m.故C正确,B错误;由图象的“面积”可能读出t=30s时,乙的位移仍小于甲的位移,未追上甲,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既考查理解速度图象的能力,也考查分析两物体运动情况的能力,往往当两物体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或最近.14.一质点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在时间t内速度变为原来的3倍,则该质点在时间t内的位移为()A.B.at2C.D.2at2【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设质点的初速度为v0,则ts末的速度为3v0,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得:,因为,则有:,可知x=at2,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名师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速度时间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基础题.15.汽车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刹车后的加速度为5m/s2,那么开始刹车后2s与开始刹车后6s汽车通过的位移之比为()A.1:1B.1:3C.3:4D.3:1【答案】C【解析】【详解】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运动,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解得汽车停车时间为:;开始刹车后2s内的位移为:.;因为汽车4s就停下来,故汽车6s内的位移等于汽车刹车过程中4s内的位移为:,所以刹车后2s内的位移和刹车后6s内的位移之比为:,故选项C正确,A、B、D错误。16.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8s末,甲、乙两车相遇B.甲车在0~4s内的位移小于乙车在4~8s内的位移C.4s末,甲车的加速度小于乙车的加速度D.在0~8s内,甲车的平均速度小于乙车的平均速度【答案】B【解析】因两车开始运动的初始位置不确定,故无法判断两车何时相遇,选项A错误;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等于物体的位移,由图像可知,甲车在0~4s内的位移小于乙车在4~8s内的位移,选项B正确;图像的切线的斜率等于加速度大小,由图像可知,4s末,甲车的加速度大小等于乙车的加速度,选项C错误;在0~8s内,甲车的位移等于乙的位移,则甲车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的平均速度,选项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共36分)17.在研究小车匀变速运动规律时,某同学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A.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斜面上,连接好电路;B.把小车停放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C.换上纸带,重复三次,选择一条理想的纸带;D.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车尾;E.断开电源,取下纸带.(1)合理的实验顺序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如图是该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从0点开始每5个计时点取一个记数点,依照打点的先后顺序依次编为1、2、3、4,5、6,测得:(2)相邻两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s.(3)物体的加速度大小__________,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______(选填“相同”或“相反”).(4)打点计时器打下记数点3时,物体的速度大小______m/s.【答案】(1).(1)ADBEC;(2).(2)0.1;(3).(3)0.78,(4).相反;(5).(4)0.323.【解析】【分析】(1)安排实验步骤要本着先安装器材,然后进行实验,实验完毕整理器材的思路进行,一般每完成一次实验,都要进行重复实验.(2)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一次点,根据打点间隔可以求出记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3)利用逐差法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根据减速还是减速判断加速度的方向;(4)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据此可求出打各点时的瞬时速度大小.【详解】(1)实验步骤的安排要符合逻辑,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进程,一般都是先要安装器材,准备实验,然后进行实验的
本文标题:山西省忻州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435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