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考查时间∶70分钟考查内容∶主要为必修三第四、五章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植物幼嫩叶片中色氨酸可转变为吲哚乙酸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2.下列关于“探究促进葡萄插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实验用葡萄插条不能带幼叶或幼芽,以免自身产生生长素影响实验结果B.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避免实验误差C.实验中不同浓度NAA溶液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要相同D.促进葡萄插条生根的最适NAA和IAA浓度相同3.如图甲表示赤霉素的作用机理,图乙表示几种激素对茎段生长的影响。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图甲中的a表示抑制,b表示促进B.图乙说明生长素和赤霉素具有协同作用C.赤霉素缺乏的植物体仍然可以完成生长素的合成D.控制玉米茎秆高度的基因可能与赤霉素的合成代谢有关4.下列生产措施与预期结果一致的是()A.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促进种子萌发B.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成熟的果实——获得无子果实C.用一定浓度的2,4—D溶液——除去双子叶作物田间的单子叶植物杂草D.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加快叶片的黄化速度5.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査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这种调査方法称为标志重捕法B.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约为360只,必须积极防治C.由于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可能小于调查结果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6.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B.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率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7.如图表示不同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甲曲线是该种群在理想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没有K值②乙曲线中的K值是该种群的最大数量③如果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④假设该种群是某经济鱼,在e点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⑤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⑥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A.①②B.①⑥C.①③D.③⑥8.如图曲线表示在南海某岛上迁入一些农户,那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若干年后,岛上人口增长的情况。相关表述错误的是()A.该岛在m年内,人口增长类似“J”型曲线B.由O点降至P点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淡水资源C.当人口数量接近n线时,环境阻力越来越大,n线是该环境允许的最大值D.由P点升到Q点并稳定在n线上,说明该岛上群落处于相对稳定阶段9.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的操作,其中错误的是()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10.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等11.如图是某种昆虫受双因子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影响种群数量变化除图中所示的环境因素(温度和湿度)外,还应该有种群内部因素B.据图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可知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越大C.由图可知影响该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左右D.该昆虫在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变化按指数方式增长12.为研究稻螟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某地区将鸭子引入农田捕食稻螟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对4000亩地里的稻螟虫进行有效控制。据此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决定该地区稻螟虫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B.甲图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稻螟虫间存在捕食关系C.乙图AB段,稻螟虫初始数量为N0,且每天增加3%,t天后种群数量为N0×0.03tD.通过鸭子捕食稻螟虫属于生物防治方法,可以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13.某山区坡地因树木过度砍伐而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为了治理环境,人们采取了封山育林的措施。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下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曲线所用的调查数据主要是采用样方法得到的B.在a年内,物种①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物种③比物种①、②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D.若气候适宜,群落在c点后,灌木将持续占主导地位14.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阶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这属于初生演替,与火灾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所发生的演替一样B.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主要原因是其较为高大,能够获得更多的阳光C.物种多样性增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森林阶段达到最大D.首先定居在裸岩上的植物为地衣而不是苔藓或草本植物,因为地衣在竞争阳光、空气中处于优势地位15.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取样器取样法是最常用的丰富度的统计方法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16.某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鳙鱼生活在中层,以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为食;浮游动物A以水表层浮游植物B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鳙鱼的食物来源不同,鳙鱼所处的营养级不变B.鳙鱼和浮游植物B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捕捞小型野杂食鱼和适当的施肥,可以提高鳙鱼的产量D.该池塘中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这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17.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A.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B.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2也有被排除的危险D.两图中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18.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三种小鱼,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甲、乙、丙三种小鱼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小鱼的存活率如图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影响三种小鱼的竞争结果B.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C.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D.无捕食者时三种小鱼之间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19.热带雨林中常见“绞杀”现象,即某些大型藤本缠绕在高大乔木之上,依靠乔木的支撑爬到雨林高层接受光照,最终将乔木缠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藤本植物借助乔木争夺更多的光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大型藤本植物属于生产者,和高大乔木的关系是共生C.农田里菟丝子也缠绕在大豆等其它植物上,种间关系是寄生D.乔木被大型藤本绞杀后及时分解,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物质循环20.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座山的山顶生草甸、山腰长松林、山脚种作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C.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占据不同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这与各种淡水鱼的食性有关D.闽江的浅水区和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21.下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有机污水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B.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在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绿藻属于生产者,真菌属于分解者D.真菌和浮游动物都是异养型生物,都是生态系统的基石22.如图表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的组分1、2、3即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如果组分1是生产者,那么组分1代表的一定是真核生物C.能量只能通过组分2输出该生态系统D.在该生态系统中,组分1、2、3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23.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多,沼蟹数量亦增多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24.如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型植物B.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构成C.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4个营养级D.水螅和水蚤只有捕食关系25.在一片草原上,假如一年中,至少有70000只昆虫生活才可养活一只食虫鸟,而食虫鸟若按10%的能量传递率将能量传给鹰,则理论上每年大约需要3000只食虫鸟才能维持一只鹰的生存,那么如果鹰只靠捕食食虫鸟来生活,则每年至少需要()只昆虫才能保证一只鹰的生存?A.2.1×108B.2.8×108C.1.05×108D.3.5×10826.下列表示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其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粪便量属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B.呼吸作用以热量形式散失的能量占同化量的比例较小C.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占摄入量的10%~20%D.从图示可知,能量在营养级之间不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27.对一个受到轻度农药污染的湖泊进行调查,测得该湖泊内具有食物链关系的甲、乙、丙、丁4个生物种群所同化的总能量如下表:生物种群甲乙丙丁能量(kJ)1.3×1082.8×1092.9×1079.1×107根据上表的信息,判断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从4个种群的营养关系上,它们之间只能形成一条食物链B.除甲种群外,其他3个种群的同化作用方式都属于异养型C.按照生物的富集原理,丁种群体内的农药残留量是最多的D.因捕食引起的竞争关系,可能涉及乙、甲、丁三个种群28.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多,F减少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D.在A→C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在F→B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29.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625%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9.6×104kJ/(m2·y)D.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30.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
本文标题: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449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