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中写道:“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这一说法表现的是古代哪一种制度()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度D.世卿世禄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的信息说明诸侯必须向天子纳贡,属于分封制下诸侯必须应有的义务,故本题选择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封建等级秩序森严B.中央集权尚未形成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政治与血缘相结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是主从关系,但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没有形成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故B正确;封建等级是封建社会的特点,不符合分封制,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C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政治与血缘相结合,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下图为出土于湖北的一套东周时期的“9鼎8簋”,按照当时的礼乐制度状况,这套文物最有可能出自A.周天子墓葬B.诸侯国君墓葬C.士大夫墓葬D.士的墓葬【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礼乐制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是礼乐制度的崩溃时期,诸侯国君墓葬也出现了“9鼎8簋”的现象,所以这套文物最有可能出自诸侯国君墓葬,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反映礼乐制度的崩溃、诸侯国君地位的上升,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诸侯国君地位的上升而不是士大夫地位的上升,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诸侯国君地位的上升而不是士地位的上升,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4.徐天麟先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郡国并行制B.颁布“推恩令”C.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D.实行中外朝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指的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故A正确;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不符合“汉祖龙兴”,故B项错误;重用侍从、秘书以及中外朝制度都是在汉武帝时期,不符合“汉祖龙兴”,故CD错误。5.《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此材料直接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A.利于丞相筹划全国政务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减少了皇帝决策的失误D.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筹划全国政务的是皇帝,不是丞相,故A项错误;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但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差失”“驳正”反映了三省六部制的功能,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故C项正确;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是清朝军机处的影响,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名师点睛】比较美国三权分立与三省六部制的异同:①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②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③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④实质: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6.“此时中枢部门的分立,主要由其处理的政务范围不同所决定,而不取决于或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度环节分工。……基本上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以依事系任为原则进行事权分割。”上述材料中的“此时”是指A.秦朝B.唐朝C.宋朝D.元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而不取决于或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度环节分工”说明唐朝的三省体制已经不能发挥实际的效用,“基本上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以依事系任为原则进行事权分割”符合宋代政治运行的特点,即宰相或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分别管理民政、军政、财政事务,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枢部门的分立。7.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是为了A.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B.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反映了元朝设立行省制度的用意“众建其官”,旨在分割官员权力;“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旨在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拓宽选官渠道和管辖边疆地区,排除BC。D项削弱地方割据在材料中有所体现,但减少财政开支没体现,排除。所以选A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贵族特权不断削弱B.新的权力机构出现C.清朝前期以武立国D.六部分掌行政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清代“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清代军机处的出现有关系,即新的权力机构出现,故B正确;材料和贵族特权无关,故A错误;以武立国和这一现象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明代也是六部分掌行政权力,故D不是原因。9.在下列的候选名单中,没有资格入选古代雅典陪审法庭的是①雅典贵妇②来自波斯的商人③36岁雅典男性公民④奴隶A.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雅典,有资格入选陪审法庭的是公民,即本邦的成年男子。由此可知③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妇女、外邦人、奴隶等不能入选陪审法庭,故①②④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10.古代雅典,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是从年逾三十的男性公民中一年一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不得连任官职。其做法A.体现了公民大会的权威性B.确保了公民权利的平等性C.维护了司法机构的公正性D.保持了公民团体的稳定性【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从年逾三十的男性公民中一年一度地通过抽签产生,公民不得连任官职”来看,说明在公民之间享有的政治权利是平等的。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公民大会,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司法机构,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公职人员产生方式,与保持公民团体稳定无关,排除D项。11.古代雅典设有很多警奴,每当公民大会的日子,警奴就用浸过湿漆的鞭子将公民赶往公民大会会场。据此可知A.公民大会参与者众多B.公民的权力受到限制C.公民消极对抗执政者D.雅典民主带有强制性【答案】D【解析】材料“警奴就用浸过湿漆的鞭子将公民赶往公民大会会场”表明雅典民主带有强制性,故D正确;A项错误,参加公民大会的是公民;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12.根据罗马法,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A.强调保护私有财产B.极力维护贵族的特权C.体现了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的特征D.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干中“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可知,物品交易需遵循严格的程序,缺乏灵活,可见罗马法注重形式和程序的特征,故C项正确;题干反映了物品交易的严格形式,不体现注重保护双方的财产,A项错误;题干中无法确定交易双方是否为贵族,不体现维护贵族利益,B项错误;题干中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不便于物品交易的完成,无法减少贸易的纠纷,D项错误。13.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A.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B.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C.推动了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D.确保了罗马境内的居民权利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说明罗马法追求司法的公平公正,故B正确;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是平等、正义,故A错误;公民法和万民法都蕴含这一原则,故C错误;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对奴隶的利益没有保障,故D错误。14.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制约与平衡D.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使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议会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国家权力在议会与国王之间实现了逆转。所以B项正确。A、C说法错误,D不符合材料。考点: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15.1761—1770年间英国先后换了6届首相,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这表明当时的英国A.内阁首相没有实权B.君主立宪有待完善C.国王权力不受限制D.议会权力遭到削弱【答案】B【解析】【详解】1761—1770年间,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这说明此时的英国国王仍然保留很大权力,这意味着君主立宪还未完善,故B正确;此时的内阁首相有实权,故A不符合史实;《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权力已经受到限制,故C错误;材料和议会无关,故D错误。1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A.共和制B.联邦制C.分权制D.总统制【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所有规定,都是各州不能享有的权力,其中的国会代表的是联邦政府,所以上述各州的权力都要受制于联邦政府,可见联邦政府的权力高于各州政府,故选B;ACD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17.法国史学家雅克·索雷曾这样评价美国的1787年宪法:“作为一批由联邦主义领袖们强加给这个国家的一次名副其实的政变,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需的平衡和团结。”雅克·索雷实际上指出了美国1787年宪法A.制宪过程类似于“光荣革命”B.在制宪程序上具有非法性C.规定的新体制具有协调功效D.解决了南北方分裂的隐患【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需的平衡和团结”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改变了建国之初邦联体制下松散无力的状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团结,体现了新体制的协调功效。所以答案选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详解】18.法国宪政之路由大革命肇始,以《人权宣言》为基准,1875年之后,宪政制度逐步得到广泛认同。法国式宪政道路的基本特征是A.启蒙思想影响下宪政坚决彻底B.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C.无成文宪法却有稳定的宪政制度D.宪法行二百年而基本体制不变【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宪政之路由大革命肇始,以《人权宣言》为基准,1875年之后逐步得到广泛认
本文标题: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458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