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晋中市和诚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9.12)
山西省晋中市和诚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9.12)考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考号一、单选题(每个4分,共60分)1.《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讨伐)。”这段材料反映了()。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B.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衰落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D.战国时期的群雄并立2.王国维《殷商制度论》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A.分封制进一步明确君臣等级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D.分封制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3.《礼记·乐记》云:“礼乐政刑,其极一也。”它表现在婚丧、祭祀等一系列活动上,要按规定的“礼仪”办事,等级不同的阶层所享受的“礼乐”待遇也是不同的。这些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团结和凝聚家族亲情B.规范统治阶级的行为C.稳定和巩固统治秩序D.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4.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国王),又是同姓的大宗。政治上的共主与血缘上的大宗紧密结合,成为“封建”的精髓。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地方分权B.血缘纽带C.等级严格D.家国一体5.周王朝实行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度。通过分封,周王同姓、母弟和异姓功臣于各要冲地区建立了封国。西周的分封制()A.授土授民强化了王室集权B.使贵族政治影响边远民族C.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管理D.消除了地方勢力对中央的威胁6.周代的棺椁制度规定:天子三棺四椁,诸侯二棺三椁,大夫一棺二椁,士一棺一椁。但是战国中晚期的楚墓中已发现多例大夫级的墓用二棺三椁和二棺二椁者,一些士一级的小墓也多见用一棺二椁者。这表明战国时期()A.大夫均用诸侯葬仪B.礼乐制度遭到破坏C.社会风气注重厚葬D.等级差异逐渐缩小7.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嬴政这一做法()A.具有宣扬功业色彩B.重在限制丞相权力C.在寻求统治依据D.企图保证皇位世袭8.有学者指出,可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C.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型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9.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天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两地区;而南方的郡有如今天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就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后来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其政区幅员的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变化表明()A.统治疆域的扩大B.北方经济的衰落C.中央集权的加强D.政区细化的趋势10.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现代化”在这里的内涵是()A.国家管理制度化B.从人治到法治C.礼仪与政治分离D.为民主政治奠基11.贞观三年(629年),魏征任门下省给事中,由于在征兵年龄上坚持依法办事,不同意降低年龄标准,“敕救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唐太宗怒而再出敕,“征又不从,不肯署敕”,唐太宗无奈,只得召魏征商量,最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这说明()A.三省六部制利于政治民主化B.门下省是中央最高决策机构C.皇帝的独断得到了根本遏制D.给事中有相对独立的封驳权12.《资治通鉴》在评述唐朝中央机构时写道: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以上材料说明()A.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愈演愈烈B.唐朝中央机构的职能分工日益完善C.唐朝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D.唐朝三省六部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13.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唐高宗时期,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期,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这一制度的变化()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C.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D.使六部的权限受到削弱14.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了选拔士族子弟而设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1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二、材料题(共2题,16题20分,17题2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依据材料一,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2)依据材料二,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12分)17.唐代的中央官制成熟完善,宋代专制集权空前强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图2展示了唐代和宋代的中央政制和架构。图1唐代中央政制和架构图2宋代中央政制和架构材料二“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还用(州县)设立通判的办法,(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宋代,宰相与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只剩下一部分权力,许多大小军国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日)竺莎雅章著,方建新译:《宋太祖与宋太宗》(1)根据材料一、二,与唐代相比,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有什么特点?(6分)(2)根据图2和材料二,你认为宋代中央政制和架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9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宋代中央集权制如何导致“君主独裁体制”形成?(5分)参考答案1.A2.A3.C4.D5.C6.B7.A8.D9.C10.A11.A12.B13.B14.D15.C16.(1)第一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中“封建诸侯”“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等信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角度回答;第二问原因,结合所学从秦朝统一意义以及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吸取历史教训角度概括作答。(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中“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世代为官”可知分封制下官员享有世袭权利,不受中央政府节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可知官员任命权收归中央政府辖制;第二问官员选拔由“世卿世禄制”到君主任命,官员选拔权力进一步收归中央,改变诸侯封建割据的局面。(1)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原因:秦扫灭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吸取前代历史教训。(8分)(2)区别:分封制产生诸侯,享有世袭的权利,不受中央管理,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郡县制产生官僚,由中央任命,受中央管理监督,不得世袭。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实现了权力向中央集中,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2分)17.(1)宋代宰相只是众多高级官员中的一位,不是总领百官的首长;行政权被分割,丧失了军事和财政的权力,处处受其他部门制肘。(6分)(2)扩大了决策部门及决策者的数目,达到互相制衡,加强了皇权;导致君主专制独裁体制形式形成;既能集思广益,却又降低行政效率;官僚机构臃肿,官员数目大增,导致国家财政支出上升;宰相处理的民政经常涉及军事和财政问题,如果宰相与枢密使和三司使未能有效地沟通和合作,政策便难以实行。(9分,答出三层意思即可)(3)中央常设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由于掌握各种政务的官员职级相同,部门之间如有冲突或合作,需要君主介入或仲裁,这就抬高了君主在日常决策上的地位。(5分)
本文标题:山西省晋中市和诚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9.1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465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