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潍坊市2018-2019学年下学期期中测试高二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史记》为后世史家崇奉,影响深远。除了司马迁超凡的史识和文笔之外,其创立的纪传体体例,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一体例更为全面地包罗了人类历史的诸多侧面,顺应了史学的发展。与早前出现的记言、纪事、国别、编年等以事为主的体例不同,《史记》的大部分“列传”以及部分“本纪”“世家”,皆以人为主。从史学意义上讲,这一体例大大扩张了史学的研究视野。虽然旧有体例间或也记载文化、风俗等内容,然就其主体而言,能通过纪事表现的往往只能是政治、军事人物。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在非政治、非军事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越来越多,将这些人物摈于史书之外是非常不合理的。此外,随着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日渐增多,其历史自然也成为史学家需要记录的内容。纪传体史书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像东周诸子这些学者,屈原、司马相如这些文学家,扁鹊、仓公这些医者,都得以进入史书;而分布在中原地区周围的匈奴、两越、西南夷等诸少数民族的历史,也终于有了系统的记载。司马迁通过独特体例呈现的历史观告诉后人,历史学家面对史料也应有主体意识,历史本身和如何叙述历史并非一回事。典章制度以及社会风俗、思想文化,是旧有体例难以覆盖的又一部分重要内容。尽管《左传》《国语》也涉及了一些关于典章制度的内容,但皆浮光掠影,不成系统。毕竟史事虽与典章制度等有关,但想通过史事系统反映这些内容是不现实的。《史记》所创造的“书”这一体例,使这些既难从事中反映、亦难在传人时体现却又无比重要的内容,终于在史书中有了依凭。其体例为班固《汉书》继承,改名为“志”,对后世正史影响极深远。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科学的兴起与“人”的淡出,这部分内容更成为当今史学研究的核心。由是观之,“书”之设立可谓超越时代,体现了司马迁深邃的史学眼光。编年体吸收了早期的记言、纪事体的优点,而纪传体亦吸收了编年体的优点。《史记》“本纪”部分即是编年的。事实上,除了“本纪”以外,“表”也具有编年的要素,《史记》诸表皆依时叙事,更置“表”于“本纪”之后,其余诸体之前,其意甚明。此外,《史记》还吸收了《国语》《战国策》这类国别体史书的优点。这一点体现在“世家”这一体例上,对于叙述分封制下诸侯林立的情况,可谓不二之选。纪传体史书体例多样,内容繁杂,方便了史家通过编排篇目、内容来展现微言大义。如司马迁为项羽立“本纪”、为陈涉立“世家”,尊重他们的历史地位,体现了其不因政治因素而篡改历史事实的态度;为商人立《货殖列传》,体现了其重视商业的态度;《游侠列传》的设立,更有一抒胸中块垒之用意。后世班固等史家编排篇目亦多有此意。当然,此法不可用之太过,如后世欧阳修所著《新五代史》,即有重笔法而轻史实之讥。《史记》创立了能够包容人类社会各方面活动的史书体例,其划时代意义难以估量。直到当代,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仍是参考纪传体史书之体例而作。由是观之,《史记》为历代正史所宗,自有其必然性。(摘编自安子毓《(史记)与纪传体体例的史学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扩张了史学研究视野,使非政治、非军事的卓越人物得以大量进入史书。B.《史记》创立的“书”这一体例,至今仍然是史学研究的核心,可谓是超越时代。C.《史记》既吸收了编年体的优点,也吸收了国别体的优点,体例多样,内容繁杂。D.《史记》创立的纪传体体例,能包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把纪传体体例同其他史书体例进行对比,阐明了不同体例的优劣。B.文章多处运用例证法,论证了《史记》的纪传体体例对后世史书的深远影响。C.文章论证纪传体方便史学家通过编排篇目等展现微言大义时,体现了辩证的思想。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从多个层面论证了《史记》为历代正史所宗的必然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纪传体体例更全面地包罗了人类历史的诸多侧面,所以《史记》才为后世史家崇奉。B.如果没有纪传体史书,中原地区周围匈奴、两越等诸少数民族的历史就不可能被载人历史。C.历史本身和如何叙述历史并非一回事,因而史学家撰写史书时可以适当轻史实而重文笔。D.《史记》创造“书”这一体例的目的是要系统反映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思想文化等重要内容。【答案】1.B2.A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史记》创立的‘书’这一体例,至今仍然是史学研究的核心,可谓是超越时代”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科学的兴起与‘人’的淡出,这部分内容更成为当今史学研究的核心。由是观之,‘书’之设立可谓超越时代”,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项,“文章通过把纪传体体例同其他史书体例进行对比,阐明了不同体例的优劣”中“对比”、“阐明了不同体例的优劣”于文无据,原文有“从史学意义上讲,这一体例大大扩张了史学的研究视野。……此外,随着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日渐增多,其历史自然也成为史学家需要记录的内容。纪传体史书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但作者并未强调出孰好孰坏。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因为纪传体体例更全面地包罗了人类历史的诸多侧面,所以《史记》才为后世史家崇奉”强加因果,于文无据;B项,“如果没有纪传体史书,中原地区周围匈奴、两越等诸少数民族的历史就不可能被载人历史”中“不可能被载人历史”与文不符,原文是“而分布在中原地区周围的匈奴、两越、西南夷等诸少数民族的历史,也终于有了系统的记载”,此处用的是“也终于有了系统的记载”;C项,“历史本身和如何叙述历史并非一回事,因而史学家撰写史书时可以适当轻史实而重文笔”,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并没有“因而史学家撰写史书时可以适当轻史实而重文笔”之意。故选D。【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2019年2月19日,“紫禁城上元之夜”正式拉开序幕,这是故宫近百年来举办的第一次“灯会”,也是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较大规模点亮。公众对本次活动高度关注,不少意犹未尽的游客和未能到达现场的网友不约而同地询问:故宫夜游能否常态化?对此,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回应称:会结合二十四节气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夜场活动。可见,夜游故宫常态化已经被提上了日程,这无疑是一个可喜可贺的消息。这次活动能取得成功绝非偶然,若无近年来文创产业方面的苦心经营和旅游管理方面的思路转变,一场夜游绝不可能如此万众瞩目。(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9年2月21日)材料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人们对旅游的要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对品质的关注更高。越来越多人会为了看一个展览、听一场音乐会而专门前往某个城市,而缺乏鲜明特点且没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打卡式”旅游则早已不能满足需求。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针对青年人的调查显示,60.5%的受访者体验过文化旅游;很多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特色显著的景点备受追捧。(摘编自《广州日报》,2019年3月29日)材料三:2017年,发改委联合多个部门出台了《“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实施方案》鼓励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推广PPP模式,对没有回报率或回报率极低的公益性、基础性设施建设,发改委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文化不止于有,更在于知,知之才能内化,内化才能传承。文旅融合可以“让文化活起来,让传承更有趣”,可以让“阳春白雪”般的文化实现更接地气的表达,让人们在轻松的旅游体验中触碰、内省、发扬优秀文化,使文化的生命和精神得以传承。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体验中,有利于建立起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文旅产业融合,有助于形成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提升机制,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旅游业态从观光式到体验式的拓展升级;有助于进一步传承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整体来说,文旅融合既能以旅游传播文明,又能以文化提升旅游品质。(摘编自《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材料四:随着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内容的文化性需求不断提高,旅游主题也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更富于知识性的文化旅游转变。但是,由于文化旅游能够带来经济利益,很多城市竞相开展文化旅游,出现了盲目效仿的现象,为文化旅游利益而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的做法也屡见不鲜。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原本无可非议,但是如果让历史文化遗产沦为金钱的附庸,那文化旅游也就无特色可言,更失去了意义。(摘编自《我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游故宫将成为常态化的活动,这对意犹未尽的游客和未能亲身体验的网友来说,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好消息。B.中国青年报社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体验过文化旅游,文化底蕴深厚且特色显著的景点深受人们的欢迎。C.人们对旅游的要求发生改变,为看展览
本文标题: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534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