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项目及其建设的必要性
1总则1.1项目及其建设的必要性钱塘江中上游衢江(衢州段)航运开发工程起自衢州市柯城区境内的双港口,终于龙游市与兰溪市交界处游埠镇山峰张。工程以建设Ⅳ级航道为主,结合水电梯级开发,合理开发衢江的水力资源,是为了发展区域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衢州市现代物流业,满足衢州市国民经济发展对水运的需求,也是实现浙江省内河航道成网贯通和干线航道高等级化,完善我省内河水运网的需要。工程内容包括建设Ⅳ级航道57km,红船豆水利枢纽1座(含船闸),船闸3座(分别为塔底、安仁铺和小溪滩枢纽),锚泊服务区2处(樟潭和龙游),桥梁工程改造工程2处(沈家大桥和汀塘圩大桥),以及助航标志、通信与安全保障系统及其它配套设施等。航道途经衢州柯城区、衢州衢江区、龙游县。红船豆水利枢纽坝址以上集水面积9216km2,年径流量98.9亿m3,正常蓄水位为47.0m,正常库容1566万m3。电站装机4×5.0MW,多年平均发电量8523万kW·h。航道宽度为50m(双线),航道水深为2.5m,预计2010年、2020年航道内货运量分别为678万t和1450万t。工程计划于2007年11月动工建设红船豆水利枢纽,计划工期3年,2008年动工衢州段57km航道的疏浚和配套设施的建设,计划工期2年。工程总投资124762万元,建设单位为衢州市巨江航运建设开发有限公司。1.2评价等级本工程为非污染生态项目,地表水功能为Ⅲ类,水环境、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生态影响评价等级为2级,对大气环境评价仅作一般分析。1.3评价范围水环境为工程起点衢州双港口至终点龙游兰溪交界线间衢江57km河段及其两侧外延各2km;红船豆枢纽库区、各通航建筑物和弃渣场及其外侧200m。声环境为工程施工区周边400m范围的区域;施工道路两侧200m之内的范围;枢纽或船闸外侧500m。大气环境为施工区周边及施工道路两侧200m之内的范围;弃渣场;枢纽或船闸外侧500m。生态环境为工程起点衢州双港口至终点龙游兰溪交界线间衢江河段全长约57km及两岸受红船豆水利枢纽淹(浸)没影响范围;工程永久征地、临时占地和弃渣场等范围。社会环境为衢江航道衢州段沿岸各市县(衢州市、龙游县等)。1.4评价标准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水环境标准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声环境施工公路沿线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4类标准,周围居民点噪声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1类标准,龙游城区环城公路衢江西大桥与衢江东大桥之间河段,衢江区由江心岛至衢江与乌溪江交界汇处沿岸河段150m范围内;双港口至浮石二桥等三处均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2类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改版)中的二级标准。污水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施工期及运行期航道内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施工期施工区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运行期锚泊服务区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Ⅲ类标准。施工期废气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1.5评价重点1)对水环境的影响,重点是工程运行对上下游对水文情势、水质可能产生的影响;2)运行期间交通航运噪声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3)工程施工及运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工程施工噪声对附近居民的影响;5)工程施工对水质的影响;6)对水土保持的影响。1.6环境保护目标1)工程建成后水文情势的变化不影响各河段水环境质量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现状水质不能达标的断面不劣于现状;2)工程建成后不降低沿江两岸的防洪标准;3)工程建成后不影响评价范围内各用水对象的用水水质和水量;4)工程建成后地下水位抬高不影响沿江两岸农田及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功能;5)施工期间评价范围内水质不明显劣于现状。6)工程施工期施工区场界施工噪声符合《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中所定各阶段标准,施工道路两侧居民区临路第一排建筑物前声环境达到4类标准;7)工程运行期航道两岸200m范围、枢纽或船闸外侧500m范围内的敏感点空气及声环境达到相应的环境功能区划要求。8)施工期间对水陆动植物生境不会造成明显影响;9)工程建成后的水陆动植物生境及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不受破坏;10)施工期水土流失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各施工临时占地得到恢复,各弃渣场得到有效防护及绿化;11)受红船豆水利枢纽淹(浸)没与占地影响的居民点、耕地及专项设施得到有效防护或迁移补偿;12)工程建成后不降低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13)工程建成后当地的社会经济及基础设施得到改善。2区域环境概况工程地处钱塘江中上游,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区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呈层状地貌,以衢江为轴,向南北两岸依次为河谷平原、低丘岗地、高丘、低山和中山,南北两岸形成一个走廊式盆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区。工程区主要土壤类型包括水稻土、紫色土、潮土、新积土和红壤,以水稻土为主。自然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以次生及人工植被为主。据调查,评价范围内无受保护的植物分布,未发现大鲵和其它珍稀的水生生物、野生生物分布。工程周边各级名胜古迹均在河岸或堤防以外,航道内无文物保护单位分布。衢江航道属山溪性浅水航道,目前基本为自然状态,随着近年衢江砂石料的大量开挖,航道水深条件有所改善,但水浅、滩乱是制约衢江航道发展的主要因素。现有航道等级低、通过能力差、等级航道里程短,仅有龙游至兰溪航道17.1km(衢州境内)在平水期内可通航20~40t,枯水期只能通过10t左右的木帆船,其余干流和支流几乎停航。航道沿线现有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企业、生活面源、船舶污染等,主要环境问题是沿线衢州市辖区内的县(市)和集镇均未形成完善﹑统一的雨污分流排水系统,生产和生活污染截污纳管率不高;工业污染源的集中处理率和清洁生产水平较低,导致大量废水和污染物进入衢江;航道途经村庄与乡镇,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经任何处理,直接进入衢江。3环境质量现状3.1环境空气质量根据衢州市衢州师范、衢州市站和龙游监测站3个常规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各常规监测点SO2、NO2、TSP、PM10日均值均未出现超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版》(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说明航道沿线环境空气现状质量良好。3.2地表水环境质量衢江上常规水质监测断面(双港口、老鹰潭、浮石渡、下童断面)和本次评价布设的3个现状监测断面(红船豆枢纽处、龙游与兰溪交界处、龙游莫家村)的监测数据表明,衢江干流水质基本良好,除莫家村断面总氮指标超标0.01倍,其余各断面各监测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要求,基本可以达到相应的Ⅲ类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要求。3.3声环境质量本次评价在航道沿线布设了10个声环境监测点,根据监测结果,1#监测点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的2类标准要求,其余各监测点昼间均满足1类标准,但夜间均超过1类标准,超标达3.5~6.4dB。主要是由于衢江航道现有通行船舶大多为挂桨机船,运行噪声严重超标所致。3.4生态环境工程所在区域水土流失类型以地表径流冲刷引起的水力侵蚀为主,主要形式为面蚀。工程所在区域在浙江省和衢州市的“三区”划分中属钱塘江中上游重点治理区。航道沿岸分布的植被包括人工植被和自然植被,其中人工植被在沿线植被分布中占主导地位。动物资源可分为禽、畜、鱼、蚕等。禽、畜资源主要有猪、羊、牛、兔、禽、蜂等六类,36个品种。据初步调查,衢江内目前已采集到鱼类标本共有85种,其中野生自然鱼类68种。衢江中浮游植物21属种,其中硅藻13属种、绿藻4属种、蓝藻2属种、裸藻2属种;浮游动物23属种,其中轮虫16属种、原生动物7属种。衢江水浅、滩乱,局部河段有基岩出露。由于河床质以砂卵石为主,近年来由于砂石料的大量开挖,河道深浅不一,形成局部的回水及无用砂料的堆积,河道景观较差。4工程分析及环境影响预测4.1施工期施工期主要是施工废水、施工噪声和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1)污染源强施工高峰废水排放量为6305t/d,各主要污染物的产生量分别为SS406.10t/d、COD产生量93.7kg/d、石油类51kg/d。2)施工废水施工废水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污染物为SS,其达完全混合前扩散距离约600m~1000m,尤其是航道疏浚将使下游断面SS浓度升高152~225mg/L,远大于河道背景SS浓度值。3)施工噪声施工噪声主要来自砂石料加工、混凝土拌和、挖泥船等,将影响两岸距航道中心线、红船豆枢纽、各船闸及服务区300m范围内的村庄等居民点。4)水土流失施工期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面积共计969.84hm2,其中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为121.07hm2,共开挖土石方695.06万m3,填筑土石方324.15万m3,商购石方10.36万m3,共产生弃渣381.27万m3。工程弃渣分别弃置于9个弃渣场和2个船闸管理区范围内。经预测,若不采取任何水保措施,施工期新增水土流失总量为85万t,植被恢复期新增水土流失总量为37万t。4.2运行期红船豆水利枢纽、航道疏浚等完工后改变原天然河道的水位、流量、流速及防洪等对水环境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船舶生活污水、船舶舱底油污水、船闸及管理服务区生活污水、航道沿线接纳的生产废水、航道沿线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对水环境的影响;航道上航行船舶排放的少量废气对沿线环境空气的影响;航道内航行船舶的交通噪声对沿线声环境的影响;船舶生活垃圾,船闸、管理服务区工作人员及流动人员生活垃圾对沿线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水库蓄水、航道疏浚、建筑物阻隔、电站调度运行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工程完工后对沿线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①污染源强根据预测,衢江航道2010、2020年承担的货运量为678×104t、1450×104t,通航量预计2010年为42400艘次,2020年为74740艘次。本工程2010年废水排放量为84048t/a,经采取各项环保措施处理达标后,各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分别为COD7.22t/a、氨氮1.08t/a、石油类0.18t/a、NO210.44t、SO214.50t、固体废弃物293.7t/a;2020年废水排放量为141618t/a,各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分别为COD12.07t/a、氨氮1.81t/a、石油类0.31t/a、NO222.33t、SO231.02t、固体废弃物582.2t。②水环境红船豆枢纽调节库容为257万m3,是多年日均来水量的0.0949,对径流仅有日调节作用,调节能力较小。河道内流速较工程前大大减小,水位较工程前平均抬升近1.7m,对库区两岸的农田灌溉等取水有利,但对团一、团二、翁家滩、下滩、彭村等村庄房屋和农田有浸没影响。正常情况下红船豆枢纽下游不会出现脱水现象,若遇下游小溪滩水利枢纽坍坝检修,仅枯水期红船豆枢纽关机蓄水会造成下游短时间脱水,遇此情况,红船豆水利枢纽必须向下游放水44.4m3/s以减轻不利影响。红船豆水利枢纽建成后,枢纽建筑物具有的阻水作用,遇5年一遇至100年一遇洪水时,坝址处洪水位壅高约0.21m~0.29m。红船豆枢纽对径流仅有日调节作用,对水文情势影响较小,发生富营养化的可能性极小。本工程排污量小,工程建成后衢江干流衢州段各断面水质仍能维持Ⅲ类水质,满足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在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条件下,工程建成前后各河段CODCr和氨氮的水环境容量略有减少。③航运噪声工程运行初期船舶交通噪声对沿线敏感点影响较轻,昼间两岸基本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相应的1、2、4类标准。④生态环境本工程建成后将使衢江从流水生态系统转变为水库型的静水生态系统,河道内水生生物群落发生变化,湿地鸟类种类增加,枢纽建筑物阻隔导致河流生态环境的片段化,洄游性鱼类将受影响,阻碍整个河段的物种交流,长期的累积效应可能降低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物种的活力。工程建成后因枢纽蓄水及水位抬升使水面面积增加,而浅滩的长度及面积均减少,湿地面积基本不变,但湿地的功能发生了变化,适合某些
本文标题:项目及其建设的必要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63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