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阅读组合增分练4(含解析)
阅读组合增分练4文言文+古诗词+名句名篇(时间:30分钟满分:37分)一、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上高县学记苏辙古者以学为政,择其乡闾之俊而纳之胶庠,示之以诗书礼乐,揉而熟之,既成使归,更相告语,以及其父子兄弟。故三代之间养老、飨宾、听讼、受成、献馘,无不由学。习.其耳目,而和其志气,是以其政不烦.,其刑不渎.,而民之化之也速。然考其行事,非独于学然也,郊社、祖庙、山川、五祀,凡礼乐之事皆所以为政,而教民不犯者也。故其称曰:“政者,君之所以藏身。”盖古之君子,正颜色,动容貌,出词气,从容礼乐之间,未尝以力加其民。民观而化之,以不逆其上。其所以藏身之固如此。至于后世不然,废礼而任法,以鞭朴刀锯力胜其下,有一不顺,常以身较之。民于是始悍然不服,而上之人亲受其病,而古之所以藏身之术亡矣。子游为武城宰,以弦歌为政,曰:“吾闻之夫子,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夫使武城之人其君子爱人而不害,其小人易使而不违,则子游之政岂不绰然有余裕哉?上高,筠之小邑,介于山林之间,民不知学,而县亦无学以诏.民。县令李君怀道始至,思所以导民,乃谋建学宫。县人知其令之将教之也,亦相帅出力以缮其事,不逾年而学以具。奠享有堂,讲劝有位,退习有斋,膳浴有舍,邑人执经而至者数十百人,于是李君之政不苛而民肃,赋役狱讼不诿其府。李君喜学之成而乐民之不犯,知其为学之力也,求记其事,告后以不废。予亦嘉李君之为邑有古之道,其所以得于民者,非复世俗之吏也。故为书其实,且以志上高有学之始。元丰五年三月二十日眉山苏辙记。(选自《栾城集》,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习.其耳目习:练习B.是以其政不烦.烦:急躁C.其刑不渎.渎:轻慢D.而县亦无学以诏.民诏:命令解析:选D诏:告诫。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学为政”就是挑选才智出众的人到学校学习,学成后让他们传授知识给周围的人,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B.作者将“古之君子”的治理之风与“后世”的治理之风进行比较,从而强调了“以学为政”的重要意义。C.文中列举子游“以弦歌为政”的事例,肯定了子游的做法和成绩,证明了“凡礼乐之事皆所以为政”的观点。D.上高县县令李怀道建造学校,体现了“以学为政”的思想,作者为这件事作记,很赞赏他的这种做法。解析:选B文中将“古之君子”的治理之风与“后世”的治理之风进行比较,是为了强调“藏身之术”的重要意义。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县人知其令之将教之也,亦相帅出力以缮其事,不逾年而学以具。译文:(2)其所以得于民者,非复世俗之吏也。译文:参考答案:(1)县里的百姓知道了他们的县令要让他们接受教育,也一起出力帮忙来完善这件事,不超过一年学校的事就齐备了。(关键词“相帅”“缮”“逾年”各1分,句子大意2分)(2)他(李怀道)能得到民心的原因,是他不再是当今世俗的官吏。(判断句式1分,句子大意2分)4.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藏身之术”有什么含义?请简要概括。(4分)答:解析:首先,从第一段中找出有关“藏身之术”的内容,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如“未尝以力加其民。民观而化之,以不逆其上。其所以藏身之固如此”;然后,明确“藏身之术”是统治者的治民之术;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答。参考答案:“藏身之术”是指统治者在政治中隐藏自己的治民方法,即利用礼乐潜移默化地教化百姓,而不是采用武力等强制力管理百姓。参考译文:古人用劝学作为治理政事的手段,选择乡里才智出众的人让他们进入学校,用诗书礼乐来教导他们,磨炼他们使他们成熟,学成后让他们回去,互相传授知识,普及他们的父子兄弟。所以三代之间,养老、飨宾、听诉、受成、献馘,没有一个不是要经过学习的。练习他们的耳朵和眼睛,调和他们的志向和气节,这样则可以使他们遇政务不急躁,遇刑罚不轻慢,百姓的教化工作也会开展得很快。然而考查他们的所作所为,不单单是学习的问题,凡是郊社、祖庙、山川、五祀这些与礼乐有关的事情都可以用来治理政事,教导百姓不要违反法令。所以说:“政治,是君主隐藏自身于政治之中。”古代的贤君端正态度,为他人的喜悲而动容,出口用词有气度,操办礼乐从容且坚定,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力量施加给百姓。百姓看着这一切而得到教化,所以不违逆他们君主的意思。这就是君主隐藏自身于政治之中如此坚固的原因。到了后世就不是这样的了,废除礼乐而使用法律来治国,用武力来强行使百姓顺从,只要有一个不顺从,常常是亲自去改变他们。百姓于是开始蛮横不服从,统治者切身尝到这种弊端,而古人隐藏自身于政治之中的方法消亡了。子游在做武城宰时,用弦歌来作为治理政事的手段,他说:“我从夫子那里得知,君子学习知识则爱人,老百姓学习知识则便于驱使。”让武城的人,君子爱人而不害人,老百姓便于驱使而不违反法律,那么子游这样的为政手段,难道不是绰绰有余吗?上高县,是筠州的一座小城,坐落在山林之中,百姓不懂得学习,而县里也没有学校来告诫百姓。县令李怀道刚刚来到这里,思索教导百姓的方法,于时谋划建立学校。县里的百姓知道了他们的县令要让他们接受教育,也一起出力帮忙来完善这件事,不超过一年学校的事就齐备了。祭祀有了厅堂,讲课劝学有位子,课后学习有屋舍,吃饭洗澡有小屋,小城的人拿着经书来学习的有几十上百人,因此李怀道为政不严厉而百姓却很恭敬,赋税、徭役、案件、诉讼都不推托给官府。李怀道为学校的成立感到高兴,也为百姓不违法感到高兴,知道这一切都是学校的功劳,求我来记下这件事,告诉后来人不要废除劝学这件事。我也赞赏李怀道治城用古代的办法,他能得到民心的原因,是他不再是当今世俗的官吏。所以我为他写下整个事情,用来记录上高县创建学校的始末。元丰五年三月二十日眉山苏辙记。二、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秋霁①史达祖江水苍苍,望倦柳愁荷,共感秋色。废阁先凉,古帘空暮,雁程最嫌风力。故园信息。爱渠入眼南山碧。念上国。谁是、脍鲈②江汉未归客。还又岁晚,瘦骨临风,夜闻秋声,吹动岑寂。露蛩悲、清灯冷屋,翻书愁上鬓毛白。年少俊游浑断得。但可怜处,无奈苒苒③魂惊,采香南浦,剪梅④烟驿。[注]①开禧北伐失败后,词人被流放江汉,被贬经年,适值深秋送别友人,故作此词。②脍鲈:晋人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而思家乡吴中的鲈脍等美味,遂辞官归乡。③苒苒:轻柔的样子。④剪梅:用陆凯寄梅给范晔的典故。5.词人眼中的“秋色”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5分)答:参考答案:苍茫的江水,残败的柳荷,鸿雁在秋风中飞行。6.词人通过此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参考答案:①伤秋之情。词人看到深秋的苍凉、萧瑟景致,不禁心生孤独惆怅之感。②思乡怀国之情。词人被贬多年,思念家人之情日深,期望回到朝廷。③伤时之情。词人在秋夜的孤寂中发现自己头发已白,而年少的朋友已无处可寻,心生伤感。④惜别之情。词人在深秋送别友人,不舍之情更甚。(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屈原《离骚》)(2)君子生非异也,。(《荀子·劝学》)(3)人间如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4)人有不为也,。(《孟子·离娄下》)(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陶渊明《桃花源记》)(6),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7),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8),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答案:(1)又重之以修能(2)善假于物也(3)一尊还酹江月(4)而后可以有为(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6)会当凌绝顶(7)曲终收拨当心画(8)寄蜉蝣于天地
本文标题:(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阅读组合增分练4(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687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