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材料分析鉴赏一、【2019届江苏徐州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作为“原乡”,既是创作的驱动地,更是作家精神理想的发酵地。曾有过报道,不少人跑到高密县去寻找东北乡,寻找高粱地,大失所望而返。可见,它不是自然地理,而是一个文学地理学的概念。作家既视之为源泉,同时又不断赋予它新的含义。从这片原乡升腾而起的关键词应该是:民间,生命力,图腾,自然力,历史,血痕等等。莫言的所有灵感似乎都来自于乡土,但他只是从乡土出发,而不是拘泥于乡土的精细写实和原貌复制。其笔下的乡土是野性的、梦幻的、恣肆的、血腥的,一句话,是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结合,因而,它们其实是超越乡土的。现在人们很强调莫言对西方和拉美文学的学习借鉴,有人称他为“中国的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也说,莫言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事实上,莫言既善于吸收外来文学精华,更注重从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中国民间的文化形态汲取营养。多年来学习魔幻、荒诞、变形、意识流之类的作者太多了,有的人还学到可以乱真,但能长成参天大树者,又有凡人?到头来都跳不出形式外壳和自我重复。问题就在于能否化为自己的血肉,为我所用,在于有无内在的根因。26.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25字以内)27.文中“形而下”与“形而上”各指什么?28.请结合文本,谈谈莫言文学创作取得成功对当代文坛的启示。【答案】26.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是其创作的驱动地和发酵地。27.①“形而下”:莫言生活的真实乡土;②“形而上”:莫言艺术加工后的乡土(不拘泥于乡土的精细写实和原貌复制)28.①寻求乡土的灵感;②学习借鉴西方和拉美文学;③既要善于吸收外来文学精华,更要注重从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和民间的文化形态中汲取营养。【解析】【26题详解】【27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找到区位,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进行概括,题目要求概括“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含义,文中“一句话,是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结合”是对前文的概括,前文的内容是“莫言的所有灵感似乎都来自于乡土,但他只是从乡土出发,而不是拘泥于乡土的精细写实和原貌复制”,由此可以概括出答案。【28题详解】此题考核探究能力,要求请结合文本,谈谈莫言文学创作取得成功对当代文坛的启示,这类试题要集合文本分析,不要信马由缰,此题可根据文中的句子“作为‘原乡’,既是创作的驱动地,更是作家精神理想的发酵地”“它们其实是超越乡土的。现在人们很强调莫言对西方和拉美文学的学习借鉴”“莫言既善于吸收外来文学精华,更注重从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中国民间的文化形态汲取营养”分析莫言成功的原因,也就是对自己的启示。【点睛】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明确探究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明确答题的方向。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二、【2019届江苏常州武进区高三上期中】阅读材料,完成小题。民族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其基本要素有:服饰、节庆、语言文字、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这些都是在漫长的历史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与当地气候、山川、风物、传统等浑然一体,是民族历代先祖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在民族内部。无论是文盲,还是知识精英;无论是普通人,还是首脑人物,在这些特征上是一致的。(节选自《文艺报》,有删改)28.文学艺术创作者应具备哪些素养?请加以概括。29.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30.根据材料概括,如何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答案】28.(1)高尚的审美追求;(2)正确解读历史的文化素养;(3)关注社会现实的情怀。29.(1)通过列举的方式,幽默生动地呈现了受众的表现;(2)形象地说明了文化生产者和受众之间恶性互动的关系;(3)生动表达了扭转当下文化生态的迫切性。30.(1)创作者应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2)受众应主动追求有精神和情感深度的作品;(3)文化市场应健康运行。【解析】【2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本题要求概括文学艺术创作者应具备的素养。“创作者在审美上有高尚追求,创作的作品能够引导受众不断提升审美能力,从至美而达于至善”表明文学艺术创作者要有高尚的审美追求。“能够引导受众正确解读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表明文学艺术创作者要有正确解读历史的文化素养。“能够引导受众强烈关注社会现实”表明文学艺术创作者要有关注社会现实的情怀。【29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作用。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分析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要结合语境分析。画线的句子前面的语境是“一种文化生产者和受众之间恶性的互动产生了:习惯了搞笑的受众会说”,就是说,画线句是通过设想来举例受众者的反应,生动形象又幽默。同时,画线句本身也形象地说明了文化生产者和受众之间恶性互动的关系。结合画线句后面的语境“习惯了这些低层次刺激的受众自然会拒绝指向精神深处、情感深处的有追求的作品”,表明了扭转当下文化生态的迫切性。【3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本题要求概括如何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文中“不止是文化【点睛】理解句子的作用。做该种题型,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四、【2019届江苏南京、镇江高三上期中】材料概括分析题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首先是一个整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成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处理的是客观的数据和材料。如果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整体——这不啻为对诗词的解构。正如刘慈欣《诗云》里举的例子,唯有从整体来看,一个美女才是美女;用一把利刃将其切开,取出每个脏器、剔出每块骨头,把肌肉和脂肪分门别类,再把血管和神经拣成两束,还能是美女吗?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无异于对一个美女进行肢解,与诗词的审美相违。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也不能一味搜罗求全,传统集部之学的要义在于“选”,是一门“别裁伪体亲风雅”的【2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举例说明所找到的论证方法即可。由“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无异于对一个美女进行肢解,与诗词的审美相违”可知,作者用对美女的肢解比喻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二者性质不同但有相似性,形象生动,利于理解。据此组织答案即可。【2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进行作答即可。第一段中,“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处理的是客观的数据和材料”,第二段中“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这是对大数据分析优点的评价;第一段中“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整体”“与诗词的审美相违”,第二段中“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作品的内涵和义旨”,这些句子是大数据分析在诗词欣赏研究中的不足。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组织答案即可。【点睛】解答内容概括题,一定要切实提高审题能力,必须首先最大程度明确题目究竟问的是什么;同时,应该习惯于在读文章时即把全文每个自然段前面标序号,然后以题目所要问的问题为准,逐个段落排除。这样可以保证最大程度的笼住答案。十、【2019届江苏南京金陵中学高三12月检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像马林诺夫斯基这样的人类学家,大凡都...要经历冷酷的田野生活。他们成为人类学家,与他们遭受的磨难有直接的关系。从事实地研究的人类学家坚信,田野生涯里的种种忧郁正是特殊的人类学理解能力的发挥。做一个人类学家,要培养一种“离我远去”的能力,到一个自己不习惯的地方,体会人的生活面貌。这里的“我”是“自己”,但不单指个人,而指人生活在其中的“自己的文化”。使人类学家获得了与其他学者不同的经验,能够比较“移情”地觉悟到自己的文化的局限性。在本土研究中,“离我远去”的意思,转化为与自己社会中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形成的暂时陌生感,转化为一种第三者的眼光,它让我们能站在“客人”的角度来对待“主人”——我们本身。在这样的情形下,人类学家的肉身没有被自己搬运到别的世界中去,但他们的心灵却必须在一个远方寻找自我反观的目光。近代以来,人类学家要培养的那种“离我远去”的习惯,针对的是我们今天生活在其中的现代性。他们希望从被观察的边缘人群的“当地观点”出发,来展示众多与近代的世界不同的小小世界,体会这些“小传统”的力量,从而反观逐步渗透到整个世界的“大传统”——现代观念体系。(选自《人类学是什么》有删改)27.第一段中加点词“大凡都”的表述是否矛盾?请阐明理由。28.简要概括“离我远去”的涵义。29.根据全文,概括人类学家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价值。【答案】27.不矛盾。“都”表明从事实地研究的人类学家经历冷酷的田野生活是一般规律,“大凡”表明不排除例外,体现了科普类文章表达的严谨性。28.远离自己的习惯生活,远离自己的文化背景,对自己生活方式产生陌生,以客观的眼光审视自我心灵。29.体会不同的生活面貌,理解与自身不同的文化;反观自身文化,觉察自己的局限性;从边缘人群的角度反观现代观念体系。【解析】【2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需要明确观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理解“大凡都”,需要分析找出“大凡”“都”的内容,结合文本“像马林诺夫斯基这样的人类学家,大凡都要经历冷酷的田野生活。他们成为人类学家,与他们遭受的磨难有直接的关系”分析,“都”表明从事实地研究的人类学家经历冷酷的田野生活是一般规律;“大凡”表明不排除有例外情况。【2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筛选、概括。概括“离我远去”的涵义,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到一个自己不习惯的地方,体会人的生活面貌”,远离自己的习惯生活;“指人生活在其中的‘自己的文化’。使人类学家获得了与其他学者不同的经验,能够比较‘移情’地觉悟到自己的文化的局限性”,远离自己的文化背景;“‘离我远去’的意思,转化为与自己社会中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形成的暂时陌生感,转化为一种第三者的眼光,它让我们能站在‘客人’的角度来对待‘主人’”,对自己生活方式产生陌生,以客观的眼光审视自我心灵。【29题详解】点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十一、【2019届江苏南通高三毕业生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养老善行“老有所终”不是新词。春秋时孔子便在《礼记·礼运篇》提出这一概念。礼者,非今时常谓之礼仪、礼貌;古代,其实质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与统治秩序直接相关。故而,“老有所终”亦可视为孔
本文标题:(江苏版)2019届高三语文 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 专题16 材料分析鉴赏(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693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