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主题十九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题组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2018江西,11,2分)“一个极端残暴腐败透顶的帝国(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就凭借武力奴役另一个弱小但倔强的民族,并驱使其成员参加一场由于分赃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杀。”材料中的“大屠杀”是指()A.亚历山大东征B.美国独立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答案C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及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并结合所学可知,“大屠杀”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C项符合题意;亚历山大东征是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发起的,排除A项;美国独立战争是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战争,排除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排除D项。2.(2018四川成都,19,2分)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哈谢克在小说《好兵帅克》中,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厮杀的场面。下列战役,为该小说描述“疯狂厮杀的场面”提供了素材的是()A.凡尔登战役B.莫斯科保卫战C.诺曼底战役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答案AA项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著名战役;B、C、D三项均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此A项正确。3.(2018云南,21,2分)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述,错误的是()A.战前在欧洲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B.萨拉热窝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C.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D.日本偷袭珍珠港使美国卷入大战答案D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次日,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项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了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排除A项;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1914年7月,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排除B项;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伤亡,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排除C项。24.(2017河南,16,1分)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幅海报(海报译文:这些妇女也在尽微薄之力,学习制造军火),反映了妇女们走进工厂,代替男人们维持战争工业。这表明()A.妇女地位显著提高B.战争减少就业机会C.战争波及更多民众D.民用工业受到影响答案C由题干信息可知,一战期间,连妇女都去维持战争工业,这表明战争波及更多的人。故选C。5.(2017安徽,9,2分)“大多数德国人相信,战争在圣诞节前就会结束。但由于机枪、毒气、坦克在战争中相继应用,因此战争远没有人们预计的那样顺利。至年底,德国在东西两线都陷入焦灼对峙的状态。”这段文字描写的是()A.普法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答案C机枪、毒气、坦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新式武器。故选C。6.(2016湖北黄冈,13,2分)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波刺杀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很快,该事件成了帝国主义发动战争的借口,普林西波维护民族独立的美好愿望也随之破灭。1914年,俄、德、英、法等国纷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从萨拉热窝事件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A.战争是维护民族独立的唯一手段B.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C.列强的争夺中,民族独立无法实现D.个人意愿与民族利益无法调和答案B由个人突发行为造成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从而给世界带来了灾难,这一事件说明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构成威胁。故选B项。37.(2016广东,21,3分)1915年初,俄国军医沃伊托洛夫斯基在写给亲人的信中说:“战争使我们不断地贬低人的身份和尊严,只留下动物的本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A.士兵对战争漠不关心B.士兵不惧怕死亡C.战争使士兵丧失了人格和尊严D.战争使士兵斗志昂扬答案C据题干信息“1915年初”“军医”等,联系所学可知,“战争”指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战争使我们不断地贬低人的身份和尊严,只留下动物的本能”可知,一战的残酷性使士兵丧失了人格和尊严。故选C。8.(2016山东烟台,21,2分)一百多年前的一场世界战争,“令全欧洲的希望之光消失了。这是欧洲一场野蛮兄弟的杀戮,欧洲没有哪个国家是这场战争真正的胜利者”。下列战役发生于这场战争中的是()A.凡尔登战役B.莫斯科保卫战C.斯大林格勒战役D.诺曼底登陆答案A材料中提到“一百多年前”的战争,B、C、D三项均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距今约七十多年,与材料不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符合材料中的时间限制,且今年是凡尔登战役爆发100周年(1916—2016年),故选A项。9.(2017江苏南京,28,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大西洋两岸部分国家工业产量比例示意图(摘编自《大国的兴衰》)材料二欧洲的许多工业区都已遭到破坏,而美国的工厂却在战时极大需求的推动下,犹如雨后春笋般惊人地发展起来。到1929年时,美国的工业产量至少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2.2%,……欧洲已不再像在19世纪时那样,是世界的银行家和世界的工场。这两方面的领导权都已转到大西洋彼岸。——《全球通史》材料三由于二战后长期推行全球扩张政策,特别是深陷侵越战争而不能自拔,美国国力的鼎盛时期到60年代末终于告一段落。巨额的战争费用,使财政赤字逐年扩大。……依赖4美国援助和扶持的……日本经过高速发展,到70年代初,已一跃而为仅次于美苏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世界史·现代史编》(下)请回答:(1)两次工业革命分别是何时开始的?据材料一,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中首发领先和后来居上的国家。(4分)(2)据材料二,分别概述欧洲与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导致这些状况的共同因素是什么?(3分)(3)结合所学知识,列出美国推行的“扩张政策”的三个具体表现。据材料三,归纳其影响。(5分)(4)推断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重心的去向。(1分)答案(1)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英国;美国。(4分)(2)欧洲经济遭到破坏;美国经济发展迅猛。第一次世界大战。(3分)(3)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等。削弱了美国国力;利于日本经济发展。(5分)(4)转向太平洋地区等。(1分)解析第(1)问,通过识记基础知识和识读示意图即可回答。第(2)问,阅读材料二,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欧洲的许多工业都已遭到破坏,而美国的工厂却在战时……发展起来”可归纳出欧洲和美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导致这些状况的共同因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3)问,抓住材料三中的“二战后”可判断出美国推行的“扩张政策”指的是冷战政策,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其表现;根据材料三中美国的情况和日本的发展情况来回答第二小问。第(4)问,根据关键信息“20世纪70年代以后”,联系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推断出世界经济重心转向太平洋地区等。10.(2017重庆A,24,7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进入1914年,人类从此开始了大屠杀的年代……过去的战争目标不但有限而且特定。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一样,它(列强)的野心没有尽头……对英德这两个主要竞争对手而言,天边才是它们的界限。而德国一心想取代英国国际霸权和海洋王国的位置,如果德国的愿望得逞,国势日衰的英国的地位自然更趋低落。因此,这是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霸权争夺战。——[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5《极端的年代:1914—1991》材料二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把沿线国家和大洲通过无数的节点联结起来,这些节点促成了一个松散的经济和安全共同体的形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社会需要一个联结全球经贸的通道或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契合了国际社会当前的这一需求。更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倡议再次吹响了共同体意识的号角,通过重振交流渠道和加深国家间交流,建立起经济和安全的共同体,它将从根本上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摘编自狄伯杰《从根本上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2016年8月19日《人民日报》)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德等列强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灾难性后果?(2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要指出古代丝绸之路的作用。材料二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顺应了怎样的时代需求?(3分)(3)对比上述两则材料后回答,“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有何深远意义?(2分)答案(1)目的:争夺世界霸权。(1分)后果: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空前浩劫。(1分)(2)作用:联系中外,沟通东西;促成了一个松散的经济和安全共同体的形成。(2分)时代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社会需要一个联结全球经贸的通道或共同体。(1分)(3)避免重蹈对抗、冲突的老路;从根本上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2分。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均可得分,但总分不得超过2分。)解析(1)第一小问,由关键信息“它(列强)的野心没有尽头”“德国一心想取代英国国际霸权和海洋王国的位置”,可知英德等列强进行一战的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作答即可。(2)要注意从材料中提炼答案。(3)从“一带一路”倡议开创了一条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这一角度思考。题组二十月革命和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2018山东青岛,37,1分)在工业方面,苏维埃国家仍然直接控制着重要的工业部门,但鼓励私人开设小规模的工厂,同时恢复经贸活动,扩大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下列各项与材料相关的是()A.《土地法令》B.新经济政策6C.1936年新宪法D.赫鲁晓夫改革答案B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工业方面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商业方面废除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B正确。2.(2018湖北黄冈,22,2分)据斯大林在《粮食战线上》一文中统计,20世纪上半叶,苏联某年度国家收购粮食达4.34亿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千克)。同年,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一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这反映出当时苏联()A.工业化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严重依赖外资B.农业集体化步伐大大加快C.余粮收集力度巨大,为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D.践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答案D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这与20世纪20年代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相吻合,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中“严重依赖外资”与史实不符;B、C两项观点从材料中的信息无法体现出来。3.(2018江苏南京,21,1分)“1921—1922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比原定的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这一变化,有助于()A.结束沙皇统治B.恢复国民经济C.实现农业集体化D.防止生产过剩答案B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作用。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选B项。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结束了沙皇专制统治,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实现农业集体化无关,排除C项;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而不是防止生产过剩,排除D项。4.(2018四川成都,20,2分)在历史叙述中,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下列属于评述的是()A.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B.新经济政策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C.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D.苏联赫鲁晓夫当政期间,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7答案B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即史实陈述,A、C、D三项都属于史实陈述;而B项是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属于史实评述,符合题意。因此B项正确。5.(2018内蒙古包头,9,2分)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B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形成C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政治改
本文标题:(河北专版)2019版中考历史总复习 主题十九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备用题库)模拟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712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