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孩子,我想对你说《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手册放下行李的第一件事,就是拥抱孩子,不管他/她多大了。孩子日夜思念的您回来了,他/她内心非常开心,但可能因为分离太久了,您真正站在他/她面前,他/她会用陌生的眼光打量您,他/她一时还反应不过来,您主动走向他/她,拥抱他/她,抱得更紧一点,更久一点。您的拥抱会迅速缩短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找回从前的感觉,好像你们从未分开。见面的第一件事拥抱与孩子见面的第一句话仔细端详孩子,从头到脚,看着孩子时您目光中的喜悦,是送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然后对孩子说:你长高了,你长大了,你变漂亮了……直接对孩子说出您觉察到的变化,让孩子知道,尽管您没有与他/她生活在一起,但他/她一直在您的思念中。在您心里,一直记着离别时的他/她。说出孩子的变化当谈到孩子的学习时每个孩子都忐忑不安地等着父母看成绩单的那一刻,所谓“见包公”,哪怕再满不在乎的孩子,灰溜溜的。我们由此应该明白,孩子是知道自己对于学习是负有责任的,对于自己不够理想的成绩他/她们心里已是满怀内疚与羞愧,因此,在与孩子谈论学习时,一定注意方式方法,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提高而不是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是关心过程而不是结果。把孩子的成绩放一边,问他/她是如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的,让他/她讲个例子,比如,碰到不会做的题目,父母又不在家,他/她是怎么想办法解决的。孩子讲一个学习的故事,您和他/她都能从故事中看到孩子的努力,他/她的智慧和能力。如果他/她找到办法解决了碰到的困难,一定要问他/她是怎样想到这个好点子的,他/她肯定两眼放光地给您讲一个让他/她自信满满的故事。关心过程而不是结果当有人向您告状时老人们会历数孩子在家诸多不听话、不乖的情况,带着孩子逛街、串门时,亲朋好友也会逮着机会向您讲一些孩子干的调皮捣蛋的坏事,这都是向您“告状”,您可能觉得,好不容易回家了,就应该好好管教一下孩子,好好收拾收拾他/她。首先,这些告状的,并不都是在说孩子不好,他/她们在表达别的意思,老人在说自己很辛苦,亲朋好友在说您不家时,他们也在关注孩子,您只需对他/她们表达您的感激就可以了。另一方面,要清楚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失去了重要的保护、支持力量,一般会比较胆怯、退缩,所以,在碰到告状时,您可能要先“护短”,护着孩子,而不是急于当着“外人”面呵斥孩子,表明自己的立场,你应该让孩子有底气,知道父母是始终站在他/她这一边的。当然,可以在私下询问孩子具体情况,问明事情的来龙去脉,给孩子一些建议、指导。请不要急于当着“外人”面呵孩子发现孩子有些可能的问题行为时首先,许多孩子的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有可能是孩子特定发展阶段出现的现象,比如俗话“七八九,嫌死狗”,就说得很明白,过了那阵子,所谓的问题就消失了,因此不必太在意。其次,影响孩子行为的不一定是留守本身,可能存在其它问题,如父母离婚、父母感情不好、重男轻女、婆媳矛盾,或者是学校环境不好等,孩子的问题可能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全面了解情况,分析原因,找到症结。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变孩子的行为,最最重要的是理解孩子。单纯讲道理没有什么效果,有时孩子比我们懂的更多,讲道理我们不一定讲得过孩子,表面上他/她在听,在点头,在答应,心里不一定服气,孩子更喜欢一个理解他/她的父母,而不是一个说教的父母。打骂教训孩子更不行,可能适得其反,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相反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先理解孩子走近他们的心理(1)因为与父母分离,孩子内心对亲密关系会有些恐惧。对于他们而言,别离是切肤之痛,是真切、难以忘怀的体验,所以他/她们与他人亲近时,会对分离非常敏感,有可能因为恐惧分离,干脆就不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他/她们会显得比较孤单。尽管我们一再鼓励他/她们多交朋友,但因为恐惧,他/她们很难迈出这一步。与父母分开时年龄越小,影响越大。建议:孩子三岁前母亲尽量不要外出打工。如果妈妈在孩子三岁前就出去打工了,您可能要更用心地去理解孩子。对亲密关系恐惧父母是孩子通向外部世界的桥梁,在与父母密切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孩子从父母言传身教中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规则,如果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就缺少了学习的机会,有可能因此孩子觉得茫然无措,显得比较退缩,注意到孩子的这一倾向,就要多跟孩子讲一些具体的事例,把每个环节都讲到,越仔细越好,这样孩子就心中有数,遇事胆量自然会大一些。另一种情况,孩子比较调皮捣蛋,这实际上是孩子鼓起勇气,自己跌跌撞撞地在探索,所以不要轻易责怪他/她,尽量与他/她一起分析发生过的事,从中学习。走近他们的心理(2)缺乏规则有一个调查说,华中师范大学周宗奎教授等人调查发现50%的留守孩子遇到烦心事会闷在心里,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父母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更要关心他/她们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多问他/她们的心情:最近开心吗?有什么好的事情发生?多听他/她们讲,不要随便打断他/她们。我们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就阻碍了他/她们表达。这里特别要说一下我们注意到的一种现象,因为分别太久,孩子可能已经不习惯妈妈做的饭菜的口味,应孩说,孩子尽了最大努力去适应了您不在身边的生活,包括吃老人们做的饭菜,再说,孩子处在变化比较快的年龄阶段,您一定要留心观察到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当他/她吃得不香、不欢,又不直接表达时,您需要去仔细琢磨琢磨原因,耐心地去询问他/她,尽量去适应孩子。走近他们的心理(3)不善于表达在详细了解孩子生活、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多问孩子曾经碰到的一些困难,请注意,您不在他/她身边,任何小事都是大事。多征求孩子的意见,了解他/她希望找什么人、通过什么途径、用什么方式解决他/她遇到的困难,因为如果不是他/她认可的方法,他/她就不会主动采用。与孩子一起设想各种可能碰到的困难,一起想办法。当这些困难真正发生时,因为您已经与他/她讨论过,他/她不仅有心理准备,有对策,而且他/她也不孤单,好像您就在他/她身边一样。在您重新离开孩子之前与孩子交流生活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先与孩子有了充分的交流,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拜访老师与亲朋好友,感谢他们对于孩子的关照,确保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能得到他们及时的帮助。在您重新离开孩子之前与孩子一起拜访老师、亲朋好友我们认为这是重中之重。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爱的滋养,稳定的、持续的、经常性的交流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觉得在离开孩子之前,一定与孩子商定好交流方式,比如电话、写信等。写信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不妨跟孩子一起去买信封、信纸,贴好邮票,写好地址,一起做这些准备工作。讲或写一些发生在身边的趣事,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中的感悟,可能孩子喜欢看,感到熟悉、亲切,而且回味无穷,或许他/她会产生一直与您在一起的感觉。功夫在诗外,如果阅读您的信,他/她有开心、愉悦的体验,学习起来说不定效果更好。在您重新离开孩子之前与孩子商定交流方式面对留守孩子,父母会有强烈的内疚,而内疚会造成一系列问题,比如,因为内疚,会尽可能在物质上补偿孩子;因为内疚,会在回家后给予孩子很多关注,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造成分离之后一热一冷的极端对比;更隐蔽的是,内疚不堪忍受,就变成指责:我们在外边打工非常辛苦,可你却不懂事、不听话。其实,对孩子的许多愤怒都是内疚在作怪。有时,孩子甚至就利用父母的内疚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可以有自己的要求和想法,但应该在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表达和实现,而父母不能因为内疚一味妥协。外出打工是肯定是您慎重的决定,您肯定也为孩子做了尽可能妥善的安排,所以您不用内疚。在当您感到内疚时我们只需努力最到最好尽管我们用了“留守孩子”这个称呼,但我们反对贴标签。“留守”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状态,而不是孩子的“长久属性”,只要与父母在一起了,就没有什么“留守孩子”了,我们不要以特殊的目光看待他/她们,即使是出于善意的动机。也许您对留守孩子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已经把分离对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我们衷心祝福您的孩子,也恳请您与大家分享您的经验。您也许对这本小册子有许多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希望能和您交流。我们特别想说的是,您有可能很认可我们的提议,但您很不习惯去做,做的时候极不自然,或者无法坚持,这并不奇怪。您会发现开始行动后会感觉到比较麻烦,甚至混乱,保持原状说不定更好一些,而我们建议您,既然开始了新的尝试,就不妨坚持下去,这有点像宇宙飞船变轨,变化中有不适应,变轨成功后就靠惯性运转了。编者的话撰稿:吴和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副所长编辑、修订:YZ、宋园园、盖艳伟、候萍、宋晶晶、吴江、王光、陈偲PPT制作:马力致谢2016.01.21
本文标题:关爱留守儿童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722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