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安徽专用)2018届中考语文 专题复习二 议论文阅读 考点追踪训练一
1考点追踪训练一一、(2017赤峰)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16分)最美的姿态张鸣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的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地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选文有删改)★1.(提取并概括中心论点)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共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根据文章题目“最美的姿态”以及第⑥段“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可得,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2.(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文章第①~③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对比论证(或正反对比论证)。通过对比,论证了“阅读与不阅读,会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共4分。论证方法2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第①~③段把阅读与不阅读进行比较,区别出了“草长莺飞,繁花似锦”和“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据此回答即可。★3.(补写论据)文章④⑤段论证了读书的好处,请你再为“读书有益”补充一个道理论据。(3分)示例:①腹有诗书气自华。②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共3分。意思对即可)★4.(分析论证思路)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3分)示例:文章首先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分析了读书2的好处;最后得出了“人类最美的姿态是读书”这一结论。(共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文章第①~③段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第④⑤段分别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分析了读书的好处;第⑥段得出“人类最美的姿态是读书”这一结论。★5.(拓展延伸)联系你的阅读经历,谈谈读书给你带来的好处。(3分)示例:读书让我领略智者的思想,让我们的思想也变得广阔起来,做一个有内涵、胸怀宽广的人。(共3分。言之有理即可)二、(2017连云港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22分)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祝勇①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呕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②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③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④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⑤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⑥“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⑦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⑧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3(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4月21日)★1.(议论文的结构层次,改编)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解析】首先要理清文章脉络。第①段点明“读纸质书的人少了”;第②③段阐述“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不适合手机阅读;第④~⑦段表明观点: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第⑧段论述“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据此划分文章结构层次。2.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4分)优点:方便快捷;容量很大。缺点:轻浅化,不能用于阅读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碎片化,只能见缝插针地进行阅读,阅读内容通常短小零碎。(共4分。优点2分,缺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仔细阅读第②③段中对手机阅读的介绍,如“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容量大),“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方便快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等。抓住关键语句分别从“优点”和“缺点”两方面概括总结。3.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的“均等”一词?(3分)不再受书写材质的束缚,文字不再要求精简,内容不再限于国家大事,文字的形式变得丰富(可以创作诗词、书札、文章等),表达方式变得多样(可以进行抒情、议论),书写变为自由自在。(共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均等”的本义是“相等”。结合文段的具体语境,“青铜器上的文字”是“精简的”,“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时,它就拥有了同样的权利——“自由自在”,即在文学、书法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魅力。4.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举例论证。论证了手机不适合阅读沉静的、意蕴深刻的文字这一观点,进而论证了手机阅读改变了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的观点。(共4分。论证方法2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5.(内容理解与概括)作者为什么坚定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4分)纸质书是文化的承载和传递者;纸质书具有艺术的美,书依托纸而存在;书店的增加,方便了纸质书的阅读和购买;年轻读者对纸质书有天生的好感。(共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6.(概括论据,原创)第⑦段列举两个事例来论证“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这一观点,请简要概括。(4分)①实体书店数量在不断增加;②作者在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时发现有很多年轻读者。(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从第⑦段“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等内容中提取关键信息,根据总结即可。
本文标题:(安徽专用)2018届中考语文 专题复习二 议论文阅读 考点追踪训练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777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