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中考物理 第一单元 运动 声 物态变化 光 第1讲 机械运动课件
第一编基础篇第一单元运动声物态变化光第1讲机械运动2013~201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统计与命题解读考点聚焦考纲要求云南省近三年考题统计命题角度年份/卷别/题号/分值题型长度、时间及其测量会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2015云南,20(1),2分2015曲靖,20(2),2分实验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2014曲靖,11,2分填空有益摩擦、运动情况的判断考点聚焦考纲要求云南省近三年考题统计命题角度年份/卷别/题号/分值题型运动的快慢的描述——速度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015昆明,12,2分2014曲靖,16,2分填空填空运动情况的判断、速度计算及单位换算测量平均速度通过实验测定物体运动的速度———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1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长度的测量(1)单位及换算:(2)刻度尺的使用:遵循原则:“三看三会”考点1考点2考点32.时间的测量(1)单位及换算:(2)常用工具:机械钟、石英钟、停表等;古代用日晷和沙漏。注意:估测时间,常用数脉搏跳动次数的方法。即先用停表测出自己脉搏跳动10次(或更多)所用的时间t,接着估测时间时,数出脉搏跳动的次数n,则被估测的时间为𝑛10t。考点1考点2考点33.误差测量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比较:测量误差和测量错误区别测量误差测量错误产生原因①跟测量人读取估计值不同有关;②跟测量工具的精确程度有关①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②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减小或避免不可避免,只能减小。减小方法:①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②采用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工具;③运用合理的实验方法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就可以避免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作机械运动。2.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不动的物体叫作参照物。说明:(1)任何物体都可作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往往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注意:将求速度的公式v=𝑠𝑡变形后,可用于求路程s=vt,也可用于求时间t=𝑠𝑣。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甲图:相同时间比路程;乙图:相同路程比时间。2.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作速度(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单位:米/秒,符号:m/s;其他单位:千米/时,符号:km/h;1米/秒=3.6千米/时。公式:v=𝑠𝑡考点1考点2考点3比较: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区别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运动描述频闪摄影s-t图象v-t图象考法1考法2考法3考法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和读数刻度尺正确使用和读数是中考命题的热点。要注意在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的读数过程中要估读。例1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长度,放置正确的是刻度尺,其分度值是,该物体的长度是cm。解析:所测长度的读数=末端对应的刻度值-始端对应的刻度值。B刻度尺的刻度线一边没有紧靠被测物体;A刻度尺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分度值)是1mm;物体的长度是2.21cm。答案:A1mm2.21(2.20~2.25cm均可)考法1考法2考法3方法点拨刻度尺正确读数的方法一选:应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的刻度尺。二看:使用刻度尺前应先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三放:刻度尺必须与被测线平行,不能歪斜,并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四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五记: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考法1考法2考法3考法2参照物根据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描述判断参照物,根据给定的参照物判断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对运动的相对性的理解等都是常考点。例2(2015内蒙古呼和浩特)小明同学骑自行车沿新华大街自西向东运动,看到两面的高楼不断向西运动。能正确说明高楼向西运动,是以下面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A.小明同学的自行车B.对面驶来的公共汽车C.新华大街D.天上飞过的小鸟考法1考法2考法3解析:以小明同学的自行车为参照物,路两面的高楼与自行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路两面的高楼是向西运动的,故A正确;对面驶来的公共汽车是向西运动的,以公共汽车为参照物,路两面的高楼与公共汽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路两面的高楼是向东运动的,故B错误;以新华大街为参照物,路两面的高楼和新华大街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路两面的高楼是静止的,故C错误;以天上飞过的小鸟为参照物,路两面的高楼和天上飞过的小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由于天上飞过的小鸟的方向不确定,所以路两面的高楼运动的方向是不确定的,故D错误。答案:A方法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要求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考法1考法2考法3考法3公式的灵活应用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运用速度公式计算、s-t(v-t)图象等是命题重点。例3(2015内蒙古呼和浩特)如图所示,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两木块运动情况在v-t图象中描述正确的是()v=𝑠𝑡考法1考法2考法3解析:设刻度尺的每小格尺寸为s、曝光时间为t,下面的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的速度v=4𝑠𝑡。上面木块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是恒量,知上面木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变速运动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知t3时刻上面木块的速度v3=7𝑠2𝑡。t4时刻上面木块的速度v4=9𝑠2𝑡,则在时刻t3和时刻t4之间某瞬时两木块速度相同。故A正确,B、C、D错误。答案:A考法1考法2考法3方法点拨(1)要看清图示的意义,中间的刻线相当于刻度尺或坐标系,显示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对比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会发现物体的运动规律:下面的物体匀速运动,上面的物体匀加速运动。由于曝光时间是相同的,设刻度尺的每小格尺寸为s、曝光时间为t,依据匀速或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就可求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关系。其中利用了匀变速运动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2)解决图象题的方法(3)识记匀速直线运动的两个图象在s-t图象中,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在v-t图象中,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2.实验器材斜面、金属片、小车、刻度尺和停表。3.实验方法间接测量法——用停表测量时间,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利用计算出速度。4.实验设计用刻度尺和停表分别测量出前半段和整个路程的距离和对应的时间;后半段的路程和时间可以借用前面测量数量计算得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v=𝑠𝑡v=𝑠𝑡5.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小车放在斜面顶端,在斜面顶端放一金属片,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1。(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3)将金属片移到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4)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路程所用的时间t2。(5)计算出小车在斜面前半段、后半段和全程的平均速度。6.实验结论(1)全程的平均速度介于前半段路程和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之间,即v前v全v后。(2)全程的平均速度不等于前、后半段路程平均速度的平均值。(3)平均速度的路程和时间必须对应,不同段的路程平均速度不同。7.实验注意事项(1)斜面的作用是获得动力,金属片的作用是确保终点在同一位置。(2)斜面的倾角不宜过大,便于测量任何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3)实验前,反复训练停表的使用,特别是小车与金属片碰撞时和小车开始下滑时的按表敏捷性和准确性,这是产生实验误差的关键所在。例题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解析:(1)小车运动距离sAB=80.0cm-40.0cm=40.0cm,tAB=1.6s,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AB=𝑠𝐴𝐵𝑡𝐴𝐵=40.0cm1.6s=25.0cm/s;(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𝑠𝑡知,平均速度会偏小;(3)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小明的方案不正确。(1)图中AB段的路程sAB=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cm/s。(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理由是。答案:(1)40.025.0(2)小(3)不正确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方法点拨实验设计中斜面的倾角较小的原因:使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较长,从而可方便测量时间,减小误差。
本文标题:中考物理 第一单元 运动 声 物态变化 光 第1讲 机械运动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791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