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从美日经验透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战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美日经验透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战略姓名:廖瑜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国际贸易指导教师:杜奇华200404014GDPFDIFDIFDIFDI5200367200351020.8745.7%112.3%701.4520041-3133,25.5%5.5413.1%224313.8200437603119.8120038910SHHymerTheInternationalOperationofNationalFirmsAStudyofDirectForeignInvestmentCambridgeMassTheMITPress197611RVernonInternationalInvestmentandInternationalTradeintheProductCycl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May1966121314KiyoshiKojima,1978,DirectForeignInvestment,AJapaneseModelofMultinationalBusinessOperations,London.JohnHarryDanning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1434353637383839404142434445FDI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1UNCTADWorldInvestmentReportUnitedNationsPublications1983-2003.2UNCTAD,“IncentivesandForeignDirectInvestment”,UnitedNationsPublications,November1993.3UNCTC,“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UnitedNationsPublications,1990-2002.4WTO,“AnnualReport-Investment”,WTOPublications.5AsimErdilek,“MultinationalsAsMutualInvaders:Intra-industrydirectforeigninvestment”,CroomHelmLtd,1985.6S.H.Hymer:“TheInternationalOperationsofNationalFirms:AStudyofDirectInvestment”,MIT1976.7P.J.Buckley&M.C.Casson:“TheFutureofMultinationals”,MacmillamPress,1976.8C.N.Pitelis&R.Sugddn:“TheNatureoftheTransnationalFirm”,NewYorkRoutledge,2000.9J.H.Dunning,“TheEclecticParadigm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Spring,1988.10J.H.Dunning,“InternationalProductionandTheMultinationalEnterprises”,London:Allen&Unwin,1981.11Buckley,PeterJ.andJeremyClegg,eds.,“MultinationalEnterprisesinLessDevelopedCountries”,London,Macmillan,1991.12Dunning,J.H.Trade,LocationofEconomicActivityandtheMNE:aSearchforanEclecticApproach.TheInternationalAllocationofEconomicActivity.B.Ohlineds.London,1977.13Dicken.P.GlobalShift:TransformingtheWorldEconomy,PaulChapmanPublishingLTD.2000.14USForeignDirectInvestmentAbroadontheHistoricalPositiononBasis(1982-1999)[M].BureauofEconomicAnalysis,DepartmentofCommerce,71U.S.A.,2001.151983-2003.16200117199818200019198420198821197922199623199824.199425200226200227200228200029200230200023120011033220001332000120002从美日经验透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战略作者:廖瑜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日本新干线高速列车首次出轨/法国进行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日本超导磁悬浮列车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日本实施铁路货运21世纪新挑战计划/韩国高速铁路已运载1000万人次乘客/美国大力发展城市公交/美国开发机车司机室降噪新技术/美国铁路编组场采用遥控/英国试用发光二极管信号显示/澳大利亚悉尼的货棚旅馆-铁道知识2005,(2)2.学位论文焦建日本和美国银行治理模式比较研究2006商业银行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银行自身的健康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而商业银行能否获得健康发展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治理效果。作为主要从事吸收公众存款和发放贷款的金融中介,银行治理的核心应该是解决两种信息不对称问题—利益相关者与银行之间以及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作为主要的银行治理模式,日本和美国的银行治理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方面具有各自的优点,但是也都存在不足。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两国银行治理模式的演进过程,比较两种银行治理模式的有效性和不足,以及治理有效性对制度环境的依赖程度,展望两国银行治理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并给出两国银行治理经验对我国银行治理的启示。论文使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日本和美国银行治理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分析的中注意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合。在对风险管理和银行绩效的分析中将管理学方法与经济学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增强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论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论文以银行治理模式的演变历程为线索,对两国银行治理模式进行比较,认为相对各自国家的普通公司治理模式来说,两国银行治理模式在演变过程中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趋同性,但是由于文化、习俗和法律等制度环境的稳定性,两国银行治理仍将保持显著的传统公司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而银行治理模式的有效性依赖于制度环境。其次,强调了资本结构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对银行股东治理的风险偏好的影响,更为清晰地阐明了银行治理的特殊性,提出银行治理的重点在于风险管理。第三,在对银行监管制度的比较分析中,提出将银行内部治理参数纳入监管机制设计,加强银行监管机制的治理促进作用的观点。最后,通过对银行对外融资结构对银行自身治理的影响角度分析,提出有助于提高银行治理的混业经营模式。论文首先从梳理普通公司治理理论入手,提出银行治理问题的特殊性,明确银行治理主要解决两种信息不对称问题,然后对现有银行治理理论进行总结,提出银行治理目标是在维护股东、存款人、社会公众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基础上,实现银行价值的最大化。论文第二章分别结合日本和美国银行治理模式的演变历程对其基本特征进行总结,并对两种模式的治理效率进行比较,为后面三章从银行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具体内容角度展开的分析建立基础。通过比较分析,提出银行治理模式的有效性依赖于制度环境的观点,并预期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日本和美国银行治理模式将更加趋同,但是由于社会习俗、文化和制度环境的稳定性,日本和美国银行治理模式发展仍将保持显著的传统治理模式特征。论文第三章对日本和美国银行的内部治理进行比较。首先运用资本结构理论对银行资本结构对股东治理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过高的资产负债比例提高了银行股东的风险偏好,削弱了股东治理。通过对日本和美国银行股东治理的比较,认为受法人交叉持股导致日本银行股东治理弱化,而分散的股权结构导致美国银行股东缺乏积极治理,结合两国风险监管实践,得出相对于美国,由于风险监管的软约束,日本银行股东风险偏好更强的结论。通过对两国银行董事会治理的比较,认为日本银行董事会治理的主要缺陷在于缺乏独立性,随着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激励方式的失效,将导致银行治理效果的弱化;而美国银行董事治理作用一方面体现了非执行董事对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保护,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内部人控制和关联利益弱化治理的特征。在对两国银行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比较中,我们运用激励理论建立了一个银行管理者薪酬激励模型说明由固定工资、津贴和股票期权组成的薪酬结构有助于促进管理者加强风险管理,认为日本银行管理者薪酬与银行绩效相关性较弱,传统激励机制的失效将降低管理者治理激励;美国公司控制市场和经理人市场提供了比较有效的管理者约束,银行管理者薪酬结构也更为合理。本章最后比较了对外融资结构对两国银行治理的影响,通过模型分析,认为在监督成本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借款企业股权-债权比例在一定范围内,由不同人分别持有企业的股权和债权可能加强对企业经理的约束,也改善了银行治理;而如果银行对借款企业同时持有股权和债权能够降低监督成本,则有助于提高银行治理效率。特别提出,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日本采取银行控股公司形式对银行治理具有促进作用。论文第四章和第五章对日本和美国银行的外部治理进行了比较。首先运用激励理论建立模型对资本监管和存款保险的治理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基于风险的资本监管限制了银行投资机会集,风险权重也难以精确计算;存款保险制度无法解决银行的风险偏好激励问题,也无法实现最优的风险承担。存款保险制度也降低了存款人的银行治理动机。通过对日本和美国的银行监管实践的比较,认为虽然日本和美国银行监管出现了趋同趋势,但是两者之间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相对于美国,日本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风险偏好激励效果更强,资本监管更弱,弱化了股东激励。为促进银行监管的治理作用,我们提出了一个将银行管理者薪酬结构和资本结构参数纳入存款保险费率的机制,能够促进银行自身的治理动机,减轻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治理弱化问题。通过对两国银行债权人治理的比较,认为两国的银行监管降低了债权人的治理动机,但是美国银行破产机制更加注重通过早期预警机制以及高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强化债权人通过市场约束对银行发挥治理作用。本章最后我们建立模型分析了接管的银行治理作用,提出美国公司控制市场对银行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相对其它企业更弱;日本公司控制市场的银行治理作用有限,但是日本资本市场对于银行风险状况也有比较敏感的反应,具有一定的治理作用。论文第六章对日本和美国银行风险管理和银行绩效进行了比较。认为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付诸实施后,日本和美国银行风险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在一定时期内虽然仍将体现出差别性,但从长期来看会更加趋同。运用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方法(RAROC)对日本和美国银行经营绩效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由于风险管理水平更高,美国银行经营绩效明显高于日本银行。论文最后分析了日本和美国经验对我国银行治理的借鉴意义。在分析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银行体制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外部控制机制将在我国银行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而在改革过程中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将体现不同的治理特征。3.期刊论文吉见义明.步平日本军队的毒气战与美国--美国国家档案馆资料调查-抗日战争研究2004,(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利用占领日本和对战犯进行审判的机会,美国军队与政府的各部门都在日本搜集了大量有关战争的档案资料带回美国,以后保存在国家档案馆中.根据公开这批档案文件的法律,美国国家档案馆于2002年5月公布了资料目录检索清单
本文标题:从美日经验透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战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82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