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专题四主攻点之(二)第一课时一、选择题1.(2019·全国卷Ⅰ)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解析:选D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A项正确。惊吓刺激是可感受到的,也就是说惊吓刺激可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等感受器,并产生相应的反应,B项正确。由题干可知,兴奋可通过传出神经直接作用于心脏,也可通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的活动,C项正确。动物在受到惊吓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D项错误。2.(2019·海南高考)下列有关人体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免疫系统可对癌变细胞进行监控和清除B.在神经调节中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C.神经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免疫细胞均可释放化学物质D.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解析:选D免疫系统可及时地监控和清除体内癌变、衰老的细胞,A正确;在神经调节中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5个环节,B正确;神经细胞可分泌神经递质,内分泌细胞可分泌激素,免疫细胞可分泌抗体、淋巴因子等,C正确;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细胞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患呆小症,D错误。3.经研究发现,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结构,其中神经垂体无合成激素的功能。图中甲、乙表示垂体的两个部分,a~d表示物质,已知a为蛋白质类激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结构甲表示腺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若给动物饲喂含a的饲料,则c的含量不变C.物质c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作用为负反馈调节2D.下丘脑合成后通过结构乙释放的d只被运输并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解析:选D激素调节具有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三级管理模式特点,故结构甲表示腺垂体,在下丘脑分泌的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下可分泌b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分泌c甲状腺激素,一定数量甲状腺激素能够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抑制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维持甲状腺激素含量稳定,为负反馈调节。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为蛋白质激素,饲喂会被消化道的蛋白酶分解失去功能,不影响甲状腺激素的正常分泌。下丘脑合成的d抗利尿激素通过神经垂体释放经体液可运输到全身细胞,但只能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原尿中水的重吸收。4.(2019·如东中学模拟)大豆中含有大豆异黄酮,其分子结构与人雌性激素相似,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下列对大豆异黄酮进入人体后生理作用的推测,不合理的是()A.会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B.能与人雌性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C.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D.可缓解雌性激素水平降低者的症状解析:选A大豆异黄酮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通过负反馈调节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减少,A错误;大豆异黄酮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能与人雌性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B正确;大豆异黄酮的分子结构与人雌性激素相似,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C正确;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可缓解雌性激素水平降低者的症状,D正确。5.图1为坐骨神经腓肠肌实验,其中电流计放在传出神经纤维的表面,图2是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果分别刺激图1中的①、②,不会都引起肌肉收缩B.刺激图1中②能检测到电流计指针有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刺激图2中c点,电流计①指针不偏转,电流计②指针偏转两次D.刺激图2中c点,若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原因是突触前膜释放了抑制性递质解析:选C刺激图1中的①时,神经纤维能将兴奋传到肌肉使肌肉收缩,直接刺激肌肉也能引起肌肉收缩。刺激图1中的②时,兴奋不能传递到神经纤维上,电流计指针不偏转。刺激图2中c点时,兴奋不能在突触处向左传递,电流计①指针不偏转,而兴奋向右传导时,能引起电流计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图2中c点,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原因是兴奋不能从突触后膜向突触前膜传递。36.(2018·南京二模)科学家选择了一批各项生理指标都相同的健康大鼠开展了三组实验:甲组大鼠饲喂普通饲料;乙组大鼠饲喂等量高糖高脂饲料,丙组大鼠饲喂等量高糖高脂饲料并加强运动。实验持续6周后,测得下表数据(瘦素是一种激素,可促进脂肪的分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组别体重(g)瘦素(ng/mL)胰岛素(mIU/L)血糖(mmol/L)瘦素受体蛋白(OD)甲361.751.2813.615.060.48乙436.607.9533.577.490.10丙348.704.6225.695.770.28A.乙组大鼠血糖明显高于甲组,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B.运动能增强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加快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浓度C.乙组大鼠的瘦素水平高于甲组,但体重没有降低的原因与瘦素受体蛋白数量有关D.据实验结果推测糖尿病患者可通过减少糖类等物质的摄入量,加强运动进行日常保健解析:选A根据表格分析,乙组血糖、胰岛素含量高于甲组,说明注射胰岛素不能降低血糖浓度;比较乙组和丙组数据发现,丙组瘦素受体蛋白较高、瘦素含量较低,可以推断出运动能增强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加快葡萄糖在组织细胞中的氧化分解提供能量,同时降低瘦素的浓度;乙组大鼠的瘦素受体蛋白含量少,瘦素的调节作用减弱,从而影响了脂肪的分解,因此乙组中大鼠的瘦素含量高于对照组,但大鼠体重并未降低;从实验的数据中,针对糖尿病病人提出合理膳食,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加强体育运动等好的保健意见。7.(2019·苏州一模)γ氨基丁酸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引起突触前膜释放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Cl-的通透性(如下图所示)。Cl-进入膜内,持续时间约10ms。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γ氨基丁酸是一种神经递质B.Cl-通过离子通道进入膜内的方式是协助扩散C.γ氨基丁酸作用后膜内外电位差的绝对值变大D.γ氨基丁酸作用后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解析:选Dγ氨基丁酸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说明γ氨基丁酸是一种神经递质;Cl-通过离子通道进入膜内,不需要能量,是协助扩散;γ氨基丁酸作用后膜内Cl-增多,膜内外电位差的绝对值变大;γ氨基丁酸作用4后提高膜对Cl-的通透性,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抑制。8.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号,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下图表示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Y可能是血糖水平降低B.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②结构位于大脑皮层C.图示激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D.靶细胞“受体”的物质基础是脂质,此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解析:选C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血糖的升高,刺激X能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则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血糖调节天生就有,所以是非条件反射,①是传入神经,②是血糖调节中枢,故②是下丘脑;胰岛A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该激素主要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来补充血糖的含量;靶细胞上受体的成分是糖蛋白。9.吗啡与脑内的神经递质脑啡肽,共同参与痛觉调节,具有镇痛作用。下图1为痛觉传入示意图,图2为注射吗啡后痛觉调节示意图,a、b、c表示有关的神经元。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痛觉感觉器产生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着a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传导B.某种痛觉形成有关的神经递质,可与b神经元上的多种受体结合,引起b神经元兴奋C.痛觉传入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D.吗啡和脑啡肽能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减少,抑制b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解析:选B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并不是与多种受体结合;神经冲动在不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由图2可知,吗啡和脑啡肽的作用是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抑制b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从而起到镇痛的作用。10.(2019·宿迁期末)下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示意图,图乙表示A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5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膜外电位由负变正B.图甲中的A为神经中枢、B为效应器、C为感受器C.兴奋在图乙上单向传导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导的D.图乙中突触后膜上发生的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解析:选C图甲中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错误;图甲中A是突触结构,B是感受器,C是效应器,B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故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一方向的传递,C正确;图乙中突触后膜上发生的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11.(2019·海安期末,多选)科研人员给予突触a和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以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下图。据此判断合理的是()A.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70mVB.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阳离子内流C.突触a和b分别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D.兴奋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的传递没有延迟解析:选ABC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据图可知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约为-70mV,就是指膜内电位比膜外电位低70mV,A合理。刺激突触a时,其突触后电位由-70mV变为-60mV,再恢复原状。在此过程中,膜电位变小,说明发生了阳离子内流,B合理。在刺激突触a时,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变小,说明出现了阳离子内流,也说明了突触a为兴奋性突触;而刺激b时,据图可知,其突触后电位由-70mV变为-80mV,再恢复原状。在此过程中,膜电位变大,说明发生了阳离子外流,也说明了突触b是抑制性突触,C合理。据图可知,突触a、b的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经6过一段时间才发生变化,说明兴奋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的传递存在延迟,D不合理。12.(多选)如图为人体内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机制模式图,图中①②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甲表示物质。下列描述符合该模型的是()A.若①是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甲是抗利尿激素,则②是垂体细胞B.若①是甲状腺细胞,甲是甲状腺激素,则②可能是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C.①是传入神经元,甲是神经递质,②是传出神经元D.①是T细胞,甲是淋巴因子,②是B细胞解析:选BCD若①是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甲是抗利尿激素,则②应是肾小管细胞、集合管细胞;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能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传入神经元可通过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传出神经元,使其产生兴奋或抑制;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二、非选择题13.(2019·海门高级中学调研)如图是人体血压升高后,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图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请回答下列问题:(1)当血压升高时,动脉压力感受器兴奋,将刺激的能量转变为神经纤维上的_________信号。兴奋传入心血管运动中枢,中枢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__________,继而完成调节过程。(2)心血管运动中枢兴奋,通过释放__________作用于A神经和B神经,引起A神经纤维膜外电位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B神经纤维膜外电位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3)由图可知,当血压升高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使____________________等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血液总量减少,血压下降。(4)血压调节机制可分为快
本文标题:(江苏专用)2020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22个常考点专攻 专题四 调节 主攻点之(二)第一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857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