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送东阳马生序》课件3 新人教版
宋濂苏格拉底说:“逆境是磨练人的最高学府。”安格尔也说过:“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散文,看看被推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是怎样历经磨难学有所成的。导入新课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2、积累文言字词,增强文言语感。3、领悟作者“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4、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学习目标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颇丰。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作者简介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洪武十年(1377)辞官。第二年,宋濂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太祖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写作背景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文体知识加冠(guān)叩问(kòu)叱咄(chìduō)俟(sì)负箧(qiè)曳(yè)屣(xǐ)皲裂(jūn)媵人(yìng)衾(qīn)日再食(sì)皆被绮绣(pī)(qǐ)容臭(xiù)烨然(yè)缊袍(yùn)敝衣(bì)耄老(mào)谬称(miù)廪稍(lǐn)谒(yè)裘葛之遗(qiú)(wèi)冻馁(něi)贽(zhì)诋(dǐ)检查预习字音字形(1)余/幼时即嗜学。(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4)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朗读节奏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得到译文: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冻成坚冰,手指(冻得)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抄完了,就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疏通文意特别爱好跑超过约定期限没有办法常常亲自用笔抄写不放松抄录书借就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已经译文: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忧虑没有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疏通文意把快步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成年担心学问渊博的老师更加仰慕因此请教交往向道德声望高挤满拿着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译文:他从不把言辞和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立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有所收获。疏通文意言辞和脸色训斥,呵责神态站立陪侍提出侧着有时弯下和缓更加周到辩解等待高兴终于所学到的东西询问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译文: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疏通文意背着书箱旅舍中的仆役被子拖着鞋子深冬,隆冬同“肢”肢体僵硬皮肤冻裂跟从老师学习热水浇盖上客舍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译文: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疏通文意每天宝石装饰两次新鲜肥美在腰间佩戴,名作动华丽的衣服光彩照人的样子香袋寄居旅店红缨同屋住的同学同“披”,穿挂着供养,给……吃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译文: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就是这样。疏通文意破旧的衣服指吃穿的供给全无,毫无内心因为却如、比得上如,好像羡慕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译文:现在我虽然年老,没有什么成就,犹且有幸参与到君子行列里,而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跟随公卿大人后面,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四海之内也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疏通文意参与指有官位的人不恰当地赞许。谦辞跟随年老恩宠光耀接受询问承受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译文: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求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疏通文意朝廷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古代学官名给予,赠送太学生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饥饿担忧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译文: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用手抄录,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疏通文意应该之于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译文: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作为见面礼,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议论辩驳,言辞谦和脸色平易。疏通文意臣下朝见君主初次进见尊者时所持的礼物长信同辈用同乡后辈的身份拜见写平易同“辩”谦和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译文:他自己述说少年时用心学习很勤奋,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回家探望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了他。说我勉励乡人学习,是我的本意啊;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际遇好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那怎能算是理解我呢!疏通文意回家探望在同乡面前显示骄傲际遇好勉励诋毁,毁谤作者写这篇文章,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赠送同乡后学,主要是想表达什么意思?整体把握这是一篇劝学之作。作者以亲身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意在强调: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享乐和物质诱惑,勤勤恳恳,专心致志。文中表明作者的写作缘由的句子是什么?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整体把握概括各段大意。第1段:总写,突出勤奋。无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老师严厉:未尝稍降辞色,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第2段:详写,突出艰苦。求学艰难——受人照顾。学习生活艰苦——乐以忘忧。第3段:太学生求学条件优越。第4段:勉励马生。整体把握课文用怎样的关键词来概括作者读书求学经历的特点?嗜学、勤且艰。合作探究作者的求学经历就是一部苦难史,那么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呢?无书读、求师难、旅途艰、生活苦。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1)无书读: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求师难:趋百里外;先达……未尝稍降辞色;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合作探究(3)旅途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4)生活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归纳:无书读,借书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旅途艰,腿勤坚韧;生活苦,以学为乐。作者一心向学,不辞劳苦,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他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我们保持一种纯正的追求,坚定自己的理想,就可以领略到求知的趣味,生活才更有价值。合作探究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学习条件差,要勉励治学;学习条件好,更要好好珍惜。合作探究认为作者“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段回答,至少两点,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因为“我”好学,以书为乐;因为“我”勤学好问;因为“我”不畏艰辛。合作探究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合作探究第2段作者通过自己与他人哪两方面的对比来说明精神的富有可以弥补物质的贫乏?吃、穿。(“口”与“体”或衣服与食物)合作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华丽的情节?面对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作者抱什么态度?“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写出自己生活的艰苦,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突出自己学习勤奋。态度:“略无慕艳意”。合作探究第3段作者将当今太学生学习的哪些方面与自己当年求学状况形成对比?(1)“日有廪稍之供……”与作者生活条件(衣食)之苦对比。(2)“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作者求学奔走之劳对比。(3)“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与作者求师之难对比。(4)“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作者求书之难对比。合作探究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说明专心学习的重要性。合作探究文中还有哪些方面的对比?贫穷与“嗜学”之间的矛盾,突出作者对学习的热爱和刻苦。“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合作探究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通过对比,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
本文标题: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送东阳马生序》课件3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877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