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曹刿论战》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
20曹刿论战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左传》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春秋时期,齐与鲁是邻国,齐大鲁小,齐强鲁弱。齐襄公即位后,政令无常,国内危机四伏,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即位后,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公子纠被逼死。但齐桓公仍不甘心,于鲁庄公十年春天,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1)曹刿()(2)又何间()焉(3)肉食者鄙()(4)弗()敢加也(5)小惠未遍()(6)小信未孚()(7)公与之乘()(8)战于长勺()(9)下视其辙()(10)登轼()而望(11)彼竭()我盈()(12)望其旗靡()(13)夫()战(14)牺牲玉帛()guìjiànbǐfúbiànfúchéngsháozhéshìjiéyíngmǐfúbó1.神弗福也2.一鼓作气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名词用作动词,击鼓导思1.曹刿和鲁庄公分别是怎样的人?导思2: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体现N了曹刿怎样的军事见解?人物形象人物对话导思3.曹刿是如何向鲁庄公论战的?论战论战关键词:政治远见导思4:长勺之战的胜利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感悟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曹刿论战》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圈点要求第一部分(①):第二部分(②):本段写战前准备。曹刿求见鲁庄公,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本段写战争经过。对比鲁庄公与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表现出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而曹刿却临阵从容,善于把握战机第三部分(③):本段写战后总结。通过描写曹刿论述获胜的原因,表现出曹刿的“远谋”。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注释:十年:指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师:军队。伐:进攻,攻打。我:指鲁国。《左传》是据鲁史写的,称鲁国为“我”。战:迎战。(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大举攻打鲁国。庄公准备派兵迎战。曹刿(听到这个消息后)请求拜见(庄公)。译文:原文: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注释:其:代词,他的。乡人:同乡的人。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政的人。之:代词,指应战这件事。间(jiàn):参与。鄙:鄙陋,目光短浅。见: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当政的人谋划的事情,(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那些当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曹刿)就进宫拜见(庄公)。译文:原文: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注释: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靠。安:这里是“养”的意思。弗(fú):不。专:独自占有。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人,这里指鲁庄公一些臣子。对:应答。(曹刿)问道:“您凭借什么(让将士们跟齐国军队)作战?”庄公说:“穿的吃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我)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应答说:“小恩小惠并没有普及到全体百姓身上,他们不会(因此而)服从您。”译文:原文: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注释: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加:虚夸,谎报。信:诚实。孚(fú):使人信服。福:赐福,保佑。庄公说:“祭祀时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品,从来不敢虚报浮夸,一定诚实说明(有多少说多少)。”(曹刿)应答说:“小处守信用,还不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您)的。”译文:原文: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狱:案件。察:明察,弄得清清楚楚。情:实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则:连词,就。注释: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但一定按实情来处理。”(曹刿)应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着去。”译文:原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之:他,代指曹刿。乘:坐车。这里指坐同一辆车。鼓:击鼓。击鼓是进军的信号。败绩:军队溃败。注释: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齐、鲁两国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攻齐国军队。曹刿说:“还不行。”齐国军队击过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击鼓进攻)了。”齐国军队溃败。译文:原文: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驰:驱车追赶。下:下车。辙(zhé):车轮压出的痕迹。轼:古代车厢前用做扶手的横木。逐:追赶,这里指追击。注释:庄公准备驱车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他)下车察看了齐军战车轮子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认真眺望敌情,(然后)说:“行了。”(庄公)就(命令鲁军)大举追击齐军。译文:原文: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故:原因,缘故。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作:振作。再:第二次。盈:充满。之:代词,他们,指齐军。注释:竭:尽。故:所以。已经战胜后,庄公问曹刿那样(指挥军队)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的时候)他们的士气衰减了,到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就耗尽了。敌人(击鼓进攻了三次)士气耗尽,我军(才第一次击鼓)士气高涨,所以战胜了他们。译文:原文: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测:估计,预料。伏:埋伏。靡(mǐ):倒下。注释:(齐国)这样的大国,很难预料,(我)害怕(他们)在那里有埋伏。(于是)我仔细察看发现齐军战车轮子压出的痕迹混乱,又远远望见齐军战旗也倒了,(知道他们真败了,)所以这才(请您下令)追击他们。”译文:1.概括课文内容,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答案】课文第1段写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能不能打,凭什么可以战胜敌人,这是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写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鲁军打败齐军,取得战争的胜利。第3段写打败齐军后,曹刿给鲁庄公总结经验。可见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的。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可不可以打,最后得出“可以一战”的结论,而对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所以课文详写战前讨论(论战),略写战争经过。2.曹刿当时的身分怎样?【答案】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3.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答案】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答案】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重点品析第3段5.“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答案】“其”指代作战时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以及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6.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是如何回答的?【答案】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是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重难点小结主要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全文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6.试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答案】曹刿:远谋——政治上深谋远虑,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曹刿请见,表现他的政治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的过人谋略。鲁庄公: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答案】鲁庄公是个目光短浅,平庸无能的国君。首先,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于施小恩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这说明他政治无能,目光短浅;其次,他在作战时急于求成,在战斗胜利后仍不知道取胜的原因,更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的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他不高高在上,不因曹刿是个平民而拒绝接见;他尽职尽责,平时按实情来处理大大小小的案件,为百姓排忧解难;打仗时与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可谓礼贤下士;他能从谏如流,虚心向曹刿请教;他还知人善任,放手让曹刿施展才干。可以说,统率弱鲁战胜强齐也有鲁庄公的一份功劳。【难点探究】如何看待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请结合课文内容简单分析。曹刿论战曹刿请见关心国事深谋远虑指挥若定三问三答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战前准备未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爱国热情政治远见谋略过人战争经过战后总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军事才能本文通过对齐鲁“长勺之战”的记叙,重点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战争中取胜的必要条件,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稳重果断,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也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本文标题: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曹刿论战》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878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