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课件 新人教版
第20课曹刿论战——范仲淹导入新课《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生: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生发言)教师总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板书“曹刿论战”)关于《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两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写作背景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朗读课文,疏通文句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把握语调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疏通文意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扫除词语障碍,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时解决。明确重点词语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2.肉食者鄙(目光短浅)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占有)4.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6.公将鼓之(击鼓)研读课文1.围绕战事,分析战前状况。(1)战争的名称是什么?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吗?明确:长勺之战力量差别悬殊的战争;齐强鲁弱;齐国侵略鲁国(“齐师伐我”)。(2)鲁国各派对战争态度如何?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明确:统治者鲁庄公积极应战(依据是“公将战”);百姓漠不关心(依据是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又何间焉”);曹刿主动请缨(依据是“曹刿请见”)。品读课文2.第2、3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写这个理想的社会有什么用意?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这个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品读课文1.曹刿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参战?反映了他什么思想?是一介平民;他参战的原因是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敌国外患,敢挺身而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2.曹刿与庄公论战,可分为几个阶段?三个阶段:战前(“曹刿请见”);战时(“战于长勺”);战后(“既克”)。品读课文3.战前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论战的?其主题是什么?有何作用?通过三问三答论战;其主题是“何以战”,即讨论战争的基础和依靠力量。庄公提出三个条件:近臣、神灵、人民。曹刿否定了前两者,肯定了第三者,表现了他的“取信于民”的思想,这是政治上的“远谋”。4.战争中重点写什么事件?表现手法是什么?写了两件事:出击时机的把握和追击时机的把握;这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的。品读课文5.战争结束后的论战围绕什么展开的?有何作用?围绕胜利原因展开;作用:是对第2段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然性的揭示,表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品读课文分析曹刿、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爱国,有政治远见,谨慎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过人的谋略。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谨慎冷静的性格;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庄公:政治平庸,军事无知;但战前作风民主,集思广益,愿接见还是一个平民的曹刿的求见并采纳其民本思想;战中知人善任,大胆放权;战后不耻下问,虚心求教,是一位难得的开明君主。课堂小结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板书设计曹战前请见————-详————-取信于民刿论战中指挥————-略————-沉着镇定战战后分析————-详————-审时度势知识链接知识点:通假字的辨析文言文中常有用甲字代替乙字的现象,这样甲字就成了乙字的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中的特有语言现象,几乎每篇文言文中都有通假字,如不注意,只是望文生义,就会理解错误,这是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障碍之一。那么,怎样辨析通假字呢?首先,必须了解通假字与本字多为同音代替这个基本规律,本字就是被替代的字。具体说,它们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1.同音通假。例如:(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读“fǎn”。(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读“zuò”读音完全相同。2.近音通假。例如:(3)“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读“wú”。(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读“jì”。“亡”通“无”,两个字声母相同,有人称“双声通假”:“齐”通“剂”,两个字韵母相同,也称“叠韵通假”。这两种现象统称“近音通假”。知识链接3.音变通假。例如:(5)“扁鹊望桓侯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读“xuán”。(6)“将军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读“pī”。两个字声母和韵母均不相同。必须指出,上述通假现象的读音异同,都是根据现代词语的读音和古代词语的读音相比较而言的,而古代词语的读音和现代词语的读音是有变化的。在古代,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多为同音和近音。另外,有少数形近通假字。例如:(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说”通“悦”,读“yuè”。还有像“女”通“汝”等,都是因为形体相近而形成的通假现象。通假字一般是用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字。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在古代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能任意代替。例如:(8)“默而识之”(《论语》六则)“识”是“志”的通假字,如果用“致”“秩”等代替“志”就不行。另外,“识”可以通“志”,反过来,“志”却不能通“识”。掌握了通假规律,读文言文时,当句子中遇到有的字按着它本身的意义理解,在上下文里无法讲通时,就可以考虑它是否通假字。课后习题1.给下面的字注音。刿()间()弗()徧()帛()孚()辙()轼()竭()靡()【参考答案】guìjiànfúbiànbó;fúzhéshìjiémǐ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句子。(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参考答案】(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一鼓作气课后习题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神情与苏、黄不属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D.属予作文以记之【参考答案】A(A项“属”的意思是类,类别。B项“属”的意思是类似。C项“属”的意思是主管。D项“属”的意思是嘱咐)4.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史记•庄公十年》。B.曹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C.《曹刿论战》一文的作者是曹刿。D.《曹刿论战》一文中所记叙的战争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参考答案】D5.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B.《曹刿论战》有的选本题作《齐鲁长勺之战》。C.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参考答案】A课后习题6.翻译。(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参考答案】(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本文标题: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878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