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13T 2538-2017 青桐木虱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ICS65.020B16DB13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2538—2017青桐木虱综合防治技术规程2017-07-17发布2017-09-18实施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13/T2538—2017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石家庄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石家庄市园林绿化管理处。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乔建国、白瑞霞、康利芬、王晓媛、马玉红、张艳军、王利青、许星。DB13/T2538—20171青桐木虱综合防治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青桐木虱ThysanogynalimbataEnderlein的虫情监测、发生危害程度划分、防治标准、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检查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青桐木虱的综合防治。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GB/T15781森林抚育技术规程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青桐木虱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同翅目木虱科,又名梧桐木虱、梧桐裂头木虱,一种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刺吸式害虫,单食性,成虫、若虫以刺吸式口器吸取青桐叶片、幼嫩枝干的汁液。青桐木虱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危害特点及分布参见附录A。3.2虫口密度10cm新梢上或每片叶上青桐木虱若虫和成虫的数量,单位为:头/10cm或头/叶。3.3防治指标青桐木虱发生程度达到须进行化学防治时的虫口密度。4虫情监测4.1监测范围行道树、片林、苗圃、四旁树等。DB13/T2538—201724.2监测时间4月底、5月初越冬卵孵化后至10月成虫产卵越冬前。4.3监测方法4.3.1踏查在青桐分布区,设定踏查路线,观察青桐新梢、叶片是否有白色蜡质絮状物,是否有青桐木虱若虫、成虫刺吸危害,确定发生地段和范围后,应设立标准地或样方进行详细调查。4.3.2标准地调查4.3.2.1标准地设置在发生区,标准地面积0.1hm2左右。一般15hm2林地或60hm2林网设1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内的青桐数量应不少于100株。4.3.2.2调查方法在每块标准地内按对角线抽样法抽查30株以上,少于30株的应全部调查。以面积设立标准地比较困难时,应设立标准株进行调查,标准株的数量不少于30株,少于30株的应全部调查。记录虫态,统计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5发生危害程度划分及成灾标准5.1发生危害程度划分危害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见表1。表1青桐木虱发生危害程度划分划分类型单位发生危害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有虫株率(p)%3≤p<55≤p<10p≥10虫口密度(d)头/10cmd<55≤d<10d≥10头/叶d<1010≤d<15d≥155.2成灾标准有虫株率大于等于10%或虫口密度大于等于10头/10cm(15头/叶)以上即为成灾。6防治指标10cm新梢上青桐木虱数量大于等于5头,或每叶片上青桐木虱数量大于等于10头。7防治措施7.1营林措施DB13/T2538—20173移植青桐苗木前,对造林地周围可控范围内的虫源进行清理。适当修枝、间伐。营造混交林,培育健康林地。7.2物理机械防治7.2.1卫生清理结合冬季修剪,除去青桐多余侧枝、受害枝及着卵量大的枝条。清除园内或林内杂草、落叶。7.2.2清水冲洗危害期向青桐木虱聚集部位喷洒清水,冲掉白色蜡质絮状物和虫体。7.3化学防治7.3.1枝干喷药休眠期,向青桐树干、枝条喷施99%矿物油乳油50~100倍液或65%石油乳剂8倍液。7.3.2树冠喷药7.3.2.1喷药时期各代若虫初孵期(5月上旬、6月下旬和9月上旬)和成虫羽化盛期(6月中旬和8月中旬),向青桐树冠进行喷雾。7.3.2.2药剂种类及用量选用具有触杀、内吸作用的杀虫剂,药剂种类及参考用量见附录B,药剂配制后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各种药剂交替轮换、复配使用。7.3.2.3喷药次数第1代若虫3龄前(5月上旬)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每7d~10d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其他各代发生期,根据虫情的严重程度,确定喷药次数。7.3.3树干注射在树干上距地面25cm处钻孔,钻头与树干呈45°角,胸径5cm以下,钻1个孔;胸径5cm~10cm,钻2个孔;10cm以上,钻3个孔,钻孔呈螺旋式上升排列,孔间距不少于20cm,孔深3cm~5cm,向孔内注射1﹕15的2%阿维菌素乳油或2.5%吡虫啉乳油等。7.4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寄生蜂、瓢虫、草蛉、食蚜蝇等天敌昆虫。8防治效果检查8.1检查方式随机摘取青桐叶片30片,检查残留的若虫、成虫数量。8.2检查时间DB13/T2538—20174化学防治效果检查在防治后第1d、3d、7d分别进行。其他防治措施在效果出现后进行。8.3防治效果防治效果用虫口减退率(a)表示,按公式(1)计算:………………………………(1)式中:a——虫口减退率;b——防治前虫口密度;c——防治后虫口密度。DB13/T2538—20175AA附录A(资料性附录)青桐木虱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危害特点分布A.1形态特征A.1.1成虫体长5mm~6mm,黄绿色,具褐斑。头部横宽,头顶深裂,额显露,颊锥短小,乳突状。复眼半球状突起,红褐色。单眼3个,橙黄色,呈倒“品”字形排列。触角细长约为头宽的3倍,10节。前胸背板弓形,前缘、后缘黑褐色。中胸背板有2条褐色纵线,中央有1条浅沟,前盾片后缘黑色,盾片上有6条深褐色纵纹。足黄色,爪黑色,胫节端及跗节褐色,后足胫节有基刺,基跗节外侧有1根爪状刺。翅展13mm,前翅透明,翅脉浅褐色,后缘有间断的褐色斑。腹部背板浅黄色,各节前端有褐色横带,雌成虫腹部背板可见8节,腹板可见7节;雄成虫腹部背板可见7节,腹板可见6节。A.1.2卵长卵圆形,一端稍尖,长0.7mm,初产时浅黄色或黄褐色,近孵时为红黄色,并可见红色眼点。A.1.3若虫初孵若虫乳白色,体长0.3mm~0.5mm,扁椭圆形,腹部具发达的蜡腺。薄被白色蜡质。随着虫体增长,体周的白色蜡质越来越多,体色逐渐加深呈黄绿色,老熟后呈灰黑色,近圆筒形,体长1.6mm~1.8mm,体周的蜡质絮状物排列紧密,复眼红色,羽化前期蜡质絮状物多脱。触角10节,翅芽发达,可见脉纹,在翅芽之间有1对黑色斑点。A.2生活习性青桐木虱在河北省1年发生3代,以卵在枝干上越冬,翌年4月下旬~5月上旬越冬卵开始孵化危害,第1代若虫历期30d左右。第1代成虫6月上旬羽化,下旬为盛期;6月下旬第2代若虫开始出现,7月中旬为活动盛期。第2代成虫8月上、中旬羽化。9月上、中旬第3代若虫为害,10月下旬成虫逐渐产卵越冬。该虫发育极不整齐,世代重叠现象严重。成虫羽化后需补充营养10d左右,才能产卵。第1、2代成虫多产卵于叶背,经2周左右孵化;第3代卵大多产在主枝阴面、侧枝分叉处或主侧枝表皮有纵裂及粗糙处。卵散产,卵期10d~12d,每头雌成虫可产卵80粒左右,成虫寿命约6周。若虫和成虫均具群集性,常10多头至数十头群居在叶背等处。若虫潜居生活于自身分泌的白色蜡质絮状物中,行动迅速,无跳跃能力。新羽化成虫暂时栖息在絮状分泌物中,1d~2d后离开爬至无分泌物处继续吸食汁液,觅食求偶。成虫跳跃能力较强,受惊扰后,即跳跃以助飞翔,飞翔能力差,可借风力远距离飞翔传播。第1代危害最严重,第2代次之,第3代轻微,5月~8月是危害高峰期。A.3危害特点青桐木虱以若虫和成虫多群集青桐叶片背面、幼嫩枝梢及花序上刺吸为害,破坏输导组织,尤以幼树易受害,若虫分泌白色蜡质絮状物,将气孔堵塞,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导致叶片呈苍白萎DB13/T2538—20176缩状、干枯脱落,枝梢枯萎,表皮粗糙脆弱,易风折,严重影响青桐的生长发育。若虫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糖分,常招致霉菌寄生,诱发煤污病,使树冠叶面产生大量黑色霉状物,树木受害更甚。白色蜡质絮状物随风飘扬,形如飞雾,污染环境,影响景观。A.4分布除河北外,国内分布范围还包括陕西、山西、福建、贵州、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DB13/T2538—20177BB附录B(资料性附录)树冠喷药常用药剂及参考用量B.124%螺虫乙酯悬浮剂4000~6000倍液。B.210%烯啶虫胺水剂1500~2000倍液。B.35%吡虫啉乳油1500~2000倍液。B.41.8%阿维菌素乳油3000~5000倍液。B.51.2%烟碱·苦参碱乳油1000~1500倍液。B.6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DB13/T2538—20178参考文献[1]LY/T1681—2006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S][2]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第二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3]张旭晓.梧桐木虱防治方法研究进展[J].陕西林业科技,2013,(4):20-22.[4]杨春材,陈镈尧.青桐木虱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1):61-70.[5]彰雪松,杨金库,王桂英,郝丹辉,冯争光,王继良,刘晓东.梧桐木虱的无公害化学防治试验[J].河北林业科技,2013,(6):12-13.[6]蒋文忠,叶黎红,孙兴全.梧桐木虱生活习性及室外防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108-109.[7]武文杰,姬秀枝.青桐木虱防治困难的原因及关键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8):138.[8]莫怡琴.青桐木虱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40-4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DB13T 2538-2017 青桐木虱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20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