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13T 2506-2017 马铃薯种薯窖藏技术规程
ICS65.020.01B05DB13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2506—2017马铃薯种薯窖藏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seedpotatoesstorageinsilos2017-03-29发布2017-06-01实施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13/T2506—2017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河北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种子管理总站、河北北方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万双、冯琰、周进宝、尹海峰、张静、王利平、祁利潘、袁淑荣、王磊、李金荣、李承宗、张培、张鹏。DB13/T2506—2017II引言我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第一生产大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世界的三分这一和四分之一。农业部提出马铃薯主粮化以来,全国许多省(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及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将马铃薯列为首选作物,马铃薯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河北省高寒地区马铃薯面积常年稳定在136.7khm2左右,年产鲜薯约3000kt左右,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年产种薯900kt,约占年用种量的7%。由于马铃薯属于季节型产品,收获时间较短,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种薯调运非常困难。而目前河北省高寒地区贮藏技术不高,种薯贮藏期间又长达6个月,在贮藏过程中由于温度、湿度控制不好,每年因贮藏不当损失率达到18%~20%,有的甚至达到40%~50%,同时导致种薯内部结构发生变化,造成出苗率低、产量下降、品质下降,不仅增加了种薯成本,而且也给农民带来种植风险,影响种薯供应。马铃薯种薯贮藏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马铃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河北省高寒地区目前主要通过窖藏的方式贮藏种薯,通过制定马铃薯种薯窖藏技术规程,对马铃薯种薯贮藏窖的选址、建设规模、贮藏条件、种薯收获及入窖前的管理、贮窖消毒及种薯入窖、标识、窖藏量、贮藏方式、贮藏管理进行规范,提高贮藏质量,确保种薯安全贮藏。DB13/T2506—20171马铃薯种薯窖藏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种薯(以下简称“种薯”)窖藏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贮藏窖建设和窖藏技术。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高寒区域内种薯贮藏窖建设和贮藏。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8133马铃薯种薯GB20464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NY/T2789薯类贮藏技术规范GB/T5737食品塑料周转箱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3术语和定义GB18133和NY/T278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马铃薯种薯seedpotatoes符合有关标准规定的相应质量要求的原原种、原种、一级种和二级种。3.2自然通风窖thesiloswithnaturalairsource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通过内外温差或压力差进行自然通风,提供适宜薯类贮藏环境条件的设施。3.3强制通风窖thesiloswithartificiallyventilation利用外界自然冷源,具有机械通风设备和通风系统,人为控制进行内外空气快速交换,提供适宜薯类贮藏环境条件的设施。4贮藏窖建设4.1选址选择地势较高、平坦、向阳、干燥、交通方便的地方建窖。4.2贮藏窖规模DB13/T2506—20172a)10t贮藏窖:净面积不低于12m2左右,容积不低于24m3。墙厚0.24m,窖门距地下平面1.1m,窖门宽0.8m×高1.2m,设自然通风道口,窖门底部留0.2m×0.2m进气口,窖顶部做1.2m~1.5m高的排气道1个;b)20t贮藏窖:净面积不低于24m2,容积不低于48m3。墙厚0.24m,窖门距地下平面1.1m,窖门宽0.8m×高1.2m,设自然通风道口,窖门底部留0.2m×0.2m进气口,窖顶部做1.2m~1.5m高的排气道2个;c)60t贮藏窖:净面积不低于75m2,容积不低于210m3。墙厚0.37m,窖门距地下平面1.1m,窖门宽0.8m×高1.2m,设自然通风道口,窖门底部留0.2m×0.2m进气口,窖顶部做1.2m~1.5m高的排气道3个;d)120t贮藏窖:净面积不低于150m2,容积不低于450m3。墙厚0.37m,窖门距地下平面1.1m,窖门宽0.8m×高1.2m,设自然通风道口,窖门底部留0.2m×0.2m进气口,窖顶部做1.2m~1.5m高的排气道5个。4.3窖藏条件4.3.1窖体结构和门道保持紧密,不透风。贮藏窖顶部应不少于1.5m的土层;窖体两侧的墙体和后墙应加一层保温板。窖体内部顶部可以是弓形或方形结构,如果是方形结构,两侧墙体应加钢筋,钢筋混凝土材料应符合GB50010的有关规定。4.3.2保证块茎贮藏期间窖内的温度在2℃~4℃,相对湿度不高于90%。4.3.310t、20t贮藏窖采用自然通风系统,60t、120t采用强制通风系统,配备内外通风设施。5窖贮技术5.1收获和入窖前的管理5.1.1收获收获前两周喷施内吸性杀菌剂,提前一周杀秧断水,杀秧后喷施广谱性杀菌剂,适期收获,避免机械损伤。5.1.2预贮5.1.2.1在窖外温度13℃~18℃、相对湿度不高于60%的环境下放置2周~3周。5.1.2.2散堆薯垛高度不宜超过0.5m,宽不宜超过2m;袋装薯垛不宜超过6层/垛,垛宽不宜超过2m,垛间距不小于0.6m,并在堆中设通风管,在薯堆上覆盖遮光物。5.1.2.3防止雨淋和冻伤。5.1.2.4经常检查,剔除病烂薯块。5.1.3薯块质量入窖的种薯质量应符合GB18133的规定。用于贮藏的种薯不应有以下缺陷:a)有晚疫病、干腐病、黑胫病等症状的病薯;b)受冻害;c)机械创伤超过10%;DB13/T2506—20173d)附着或脱落的泥土、已分离的发育嫩芽和其他外来物质等杂物超过5%。5.2贮窖检查、消毒及入窖5.2.1贮窖检查种薯贮藏前应检查贮藏窖整体的安全性、牢固性、密封性、保温性、通风管道的通畅情况、电路及照明等设施的运行情况。5.2.2贮窖消毒新薯入窖前1个月将窖内杂物清除干净,并充分通风换气。新薯入窖前两周用生石灰和干沙进行地面消毒。用20%石灰水、15%硫酸铜溶液或40%福尔马林50倍液喷洒消毒,再用百菌清烟雾剂熏蒸消毒,密闭2d~3d,通风7d。5.2.3种薯入窖按照品种、级别、规格分别入窖,不应混贮。5.3标识种薯入窖时应加标签,宜注明品种、级别、重量、产地、生产经营许可证号、生产厂家和生产日期、入窖日期等信息。标签应选择韧性大、防雨防潮、不易涂改、不易损毁的材料制成。5.4窖贮量种薯贮藏量不应超过设计窖容量的2/3,贮藏高度不应超过窖高的3/4。5.5贮藏方式5.5.1散堆侧边应用栏板、秸杆等透气物隔挡,以通气、不漏薯为宜,地面应铺放木板或砖板形成空气夹层,距离地面0.10m~0.15m。5.5.2袋藏使用0.8m×0.5m的编织袋包装时,种薯不宜超过10层/垛,高度不超过2m,垛与垛之间留有通风、运输和检查作用的过道,宽度不低于0.6m。垛底应加垫板,距离地面不应低于0.1m。其他包装材料参照执行。5.5.3箱藏使用的塑料箱应符合GB/T5737的规定,木条箱应带有通气孔。薯垛高度不超过6层/垛,垛与垛之间留有兼通风、运输和检查作用的过道,宽度不低于0.6m。5.6贮藏管理5.6.1温度控制5.6.1.1入窖初期,应加强通风,及时除湿、散热和降温,防止窖内温湿度过高。5.6.1.210t、20t贮藏窖:当外部温度低于窖内温度2℃,打开通气孔和窖门进行自然通风降温。DB13/T2506—201745.6.1.360t、120t贮藏窖:当外部温度低于窖内温度2℃,通过使用通风系统进行强制通风换气,通风量根据窖内种薯量确定,一般通风量为0.005m3/s/t~m3/s/t。每天降温0.5℃~1℃。5.6.1.4贮藏中期的管理主要是防寒保温,温度不低于2℃。5.6.1.5贮藏后期管理是控制窖内低温,种薯贮藏适宜温度2℃~4℃。5.6.2湿度控制种薯在贮藏期间相对湿度应不高于90%。5.6.3光照调节种薯贮藏后期应经常接受散射光的照射。5.6.4通风换气适时通风换气,减少二氧化碳含量。5.6.5倒堆翻窖根据窖内温度、薯块出芽及腐烂情况,及时进行倒堆翻窖,剔除腐烂薯块,掰掉0.015m以上长度的薯芽,然后清扫薯窖,再窖藏。5.6.6日常维护经常检查贮藏窖内有无洞穴、安全隐患、通风、电路照明及四周排水情况等,确保各种设施正常运行。5.7出窖5.7.1出窖前的准备升温到10℃~15℃,维持3周~5周以刺激发芽;相对湿度控制在75%~80%,最小照明75lx。5.7.2出窖应选择晴朗、无风、气温高于5℃的天气进行,当天出窖当天包装装车,减少机械损伤。5.7.3标签种薯标签应符合GB20464的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DB13T 2506-2017 马铃薯种薯窖藏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32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