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21∕T 2609-2016 太阳能灯诱杀舞毒蛾技术规程
ICS65.060.01B16DB21辽宁省地方标准DB21/T2609—2016太阳能灯诱杀舞毒蛾技术规程TechnicalregulationsfortrappingLymantriadisparbysolarlamps2016-04-25发布2016-06-25实施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21/T2609—2016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定义..........................................................................14前期准备..........................................................................25诱虫灯使用方法....................................................................26诱杀效果检查与记录................................................................37管理与维护........................................................................38安全要求..........................................................................4附录A(资料性附录)舞毒蛾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5附录B(规范性附录)舞毒蛾不同虫态危害调查..........................................8附录C(资料性附录)舞毒蛾天敌种类.................................................13参考文献.........................................................................16DB21/T2609—2016I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附录A、C为资料,附录E为规范。本标准由辽宁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负责解释。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建军、栾庆书、王琴、金若忠、邓正正、姜旭、梁立明、杜勇、张伟岩、云丽丽、董立国、王焱冰、吴海山、邢礼国、白慧敏、张铁利、马玉民、张东方、张贵学、白玉芬、李伟国、房春果、谭桂清、张成福、王卫平、范大庆、陈罡。本标准为首次发布。DB21/T2609—20161太阳能灯诱杀舞毒蛾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太阳能灯监测与诱杀防治舞毒蛾的技术规程。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内舞毒蛾发生区成虫期的监测及诱杀防治。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LY/T1681-2006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LY/T1915-2010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程;NB/T34001-2011太阳能杀虫灯通用技术条件。3术语定义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太阳能灯solarlamp由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转换成电能储存在蓄电池中,具有依自然光强度的变化自动开关或者定时开关功能的一种灯具装置,能发出一定光波波长且能诱捕昆虫成虫,通常用于具有趋光性森林昆虫的监测和诱杀。3.2舞毒蛾Lymantriadispar别名秋千毛虫、苹果毒蛾、柿毛虫,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毒蛾属Lymantria,是一种危害性很强的世界性农林害虫,目前分为亚洲亚种L.disparasiatica、欧洲亚种L.dispardispar和日本亚种L.disparjaponica。各虫态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国内外分布见附录A。3.3单波长灯single-wavelengthlamp不同昆虫成虫对不同波长光波的趋光性不同,能够专一诱捕某一昆虫成虫的特定波长的灯具,波幅宽度10~20nm。3.4害虫监测pestmonitoringDB21/T2609—20162通过对不同时期影响害虫发生的各种因素代表值的测定和评估,确定害虫发生的时间、程度及其变化趋势。3.5灯光诱杀lighttrap利用昆虫成虫的趋光性,使用以灯具为主的诱杀装置在农田、林间引诱并杀灭害虫的方法。3.6诱捕容器trapcontainers放在诱虫灯下能够将引诱来的昆虫捕捉并杀死的装置。4舞毒蛾虫情监测与调查分别在卵、幼虫、蛹、成虫期对区域内舞毒蛾发生状况开展调查,判断危害程度以及是否成灾。舞毒蛾危害程度以及是否成灾参见LY/T1681-2006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舞毒蛾不同虫态的调查方法见附录B、C和D。5设备准备5.1支架高度1.5m,能固定灯头及承载诱捕容器。5.2电源蓄电池容量要保证诱虫灯能够工作4天以上,每天至少工作4h。使用太阳能板提供电源,太阳能板的发电量应与蓄电池容量相匹配,太阳能板应安装在朝太阳光照较强的方向(LY/T1915-2010)。5.3诱捕容器诱捕容器应选择直径80cm,深度20cm的水盆。5.4灯头的选择灯头应选择光波共振诱虫灯,根据电池电压和容量选择灯头的适当电压和功率。5.4灯诱波长选用340nm诱虫灯诱捕舞毒蛾雄虫,380nm的诱虫灯诱捕舞毒蛾雌虫。5.5诱捕容器颜色灯光诱杀舞毒蛾成虫时应该选用银色诱捕容器。6诱虫灯使用方法6.1放灯地点和密度DB21/T2609—20163诱虫灯的放置地点应选择远离公路和灯源、人为干扰少、林相典型且行走方便的林地。地势相对平坦、分布面积大的林地,宜在林内中间的空地处设立诱捕点;地势复杂、坡度大的林地,宜在山下相对平坦、位置较高处设立诱捕点。相邻两盏诱虫灯间距应设置为100m。诱虫灯的有效诱杀距离与林分密度、灯管功率、月相、天气状况有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诱虫灯设置情况记录表参见LY/T1915-2010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程附录A。6.2灯具安装将太阳能灯置于舞毒蛾危害的林间,灯头距离地面1.5m的高度,灯下30cm处放置诱捕容器,加入3L清水、10g洗衣粉。灯具安装如图A所示。6.3灯诱时间在舞毒蛾成虫羽化期(辽宁省内为6月18-7月20,羽化盛期为6月25日~7月10日)布灯诱杀。开灯时间应该以19:30~21:30为主要诱杀时段,此段时间为诱杀舞毒蛾的高峰时段,诱杀量占到诱虫总量的83.7%。以此时间段为中心开展诱杀,既可以保证对舞毒蛾成虫的有效诱杀,又可以最大程度的节约防治成本。6.4长、短波诱虫灯组合灯诱舞毒蛾成虫时,使用长波诱虫灯(520nm)与短波诱虫灯(340nm)组合的诱虫方法,可以达到更好的诱虫效果。长、短波诱虫灯组合的诱虫方案如图6所示。长、短波诱虫灯相距50m时,短波诱虫灯的诱虫量最大。与短波诱虫灯距离50m和68m时,长波诱虫灯的诱虫量最少。可以利用这一组合的特点,在需要照明且防范舞毒蛾的区域设置520nm波长的灯具,以防止舞毒蛾的靠近、产卵,并利用340nm波长的灯具将进入区域内的舞毒蛾诱杀。7诱杀效果检查与记录7.1天气和设备状况天气状况和诱虫灯的挪动、损坏、更新情况应详细记录(记录表参见LY/T1915-2010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程附录A)。7.2诱杀成虫数量和性别从设置诱虫灯当天开始,每天或隔天1次鉴定、收集、记录诱杀舞毒蛾成虫的性别和数量(记录表参见LY/T1915-2010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程附录B2)。7.3对非靶标昆虫诱捕登记在灯光诱杀过程中,对诱杀的天敌昆虫种类(舞毒蛾天敌的种类见附录C)、数量及时记录和统计(记录表参见LY/T1915-2010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程附录B1)。每次灯诱都要有对天敌昆虫杀灭的数量记录和对天敌影响的评估。7.4调查成虫当年产卵量诱杀完成后,当年在灯光诱杀防治区和对照区同时开展舞毒蛾卵块的调查。调查按照4.1中的调查方法开展,并详细记录(表格见附录中表B4-B8)。DB21/T2609—201647.5舞毒蛾翌年危害程度危害程度确定参见LY/T1681-2006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通过比较灯光诱杀防治区和对照区域舞毒蛾在翌年的危害程度来检验防治效果。7管理与维护太阳能诱虫灯林间的管理与维护参见LY/T1915-2010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程7.1-7.4执行。8安全要求8.1操作人员安全操作人员在现场应戴上防护眼镜并穿长袖操作服等防护措施,宜减少在灯光有效区域内的活动时间。8.2其他防护措施诱虫灯设置点周围,应设置必要防护设备以防止牲畜和其他动物破坏,灯诱区域要用明显警示标识和文字说明,禁止闲人靠近。收集时同时检查诱虫灯和诱杀容器的状况,按需加入水和洗衣粉,以确保诱虫灯的有效运行。DB21/T2609—20165AA附录A(资料性附录)舞毒蛾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A.1形态特征卵:圆形,两侧稍扁,直径1.3mm;初期杏黄色,以后转为褐色。卵粒密集成一卵块(图A-1),上被黄褐色绒毛。幼虫:(图A-2)1龄幼虫头宽0.5mm,体黑褐色,刚毛长。刚毛中间具有呈泡状扩大的毛。2龄幼虫头宽1.0mm,黑色,体黑褐色,胸、腹部显现出2块黄色斑纹。3龄幼虫头宽1.8mm,黑灰色,胸、腹部花纹增多。4龄幼虫头宽3.0mm,褐色,头面出现明显2条黑斑蚊。5龄幼虫头宽4.4mm,黄褐色,虫体花纹宽大。背线灰黄色,亚背线、气门上线及气门下线部位各体节均有毛瘤,共排成6纵列,背面2列毛瘤色泽鲜艳,前5对为蓝色,后7对为红色。蛹:体长19~34mm,雌蛹大,雄蛹小。体色红褐或黑褐,被有锈黄色毛丛(图A-3)。成虫:雄蛾体长16~21mm,翅展37~54mm。头部、复眼黑色,下唇须向前伸,第二节长,第三节短。后足胫节有2对距。前翅灰褐色或褐色(图A-4右),有深色锯齿状横线,中室中央有1个黑褐色点,横脉上有一弯曲形黑褐色纹。前后翅反面黄褐色。雌蛾体长22~30mm,翅展58~80mm。前翅黄白色(图A-4左),中室横脉明显具有1个“<”形黑褐色斑纹,其它斑纹与雄蛾近似。前后翅外缘每两脉间有1个黑褐色斑点。雌蛾腹部肥大,末端着生黄褐色毛丛。A.2生物学特性舞毒蛾1a发生1代,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幼虫孵化。幼虫孵化后群集在原卵块上,气温转暖时上树取食幼芽。1龄幼虫能借助风力及自体上的“风帆”飘移很远。2龄以后日间潜伏在落叶及树上的枯叶内或树皮缝里,黄昏后出来危害。幼龄幼虫受惊扰后吐丝下垂,随风在林中扩散。幼虫期45d,雄幼虫5龄,雌幼虫6龄,若食物不良,可出现7龄幼虫。6月中旬幼虫老熟,吐丝缠固其身化蛹。6月下旬至7月上旬化蛹最多。蛹期12~17d。成虫6月底开始羽化,7月中、下旬为盛期。在辽宁省内舞毒蛾各虫态的出现时间和平均历期见表A1。每头雌蛾产卵400~1500粒。雌、雄蛾均有趋光性。舞毒蛾大发生与环境条件有一定的关系。此虫多发生在郁闭度0.2~0.3而没有下木的阔叶林或新砍伐的阔叶林中。在林层复杂、郁闭度较大的林区很少大量发生。舞毒蛾的猖獗周期大约为8a,即准备期1a,增殖期2~3a,猖獗期2~3a,衰亡期3a。如果天气干旱,可使增殖期缩短,猖獗期延长,如遇某些不利因素也会使整个猖獗
本文标题:DB21∕T 2609-2016 太阳能灯诱杀舞毒蛾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42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