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22T 2336-2015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规范
ICS65.020.01B16备案号:48349-2016DB22吉林省地方标准DB22/T2336—2015美国白蛾防治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preventionandcontrolofHyphantriacunea(Drury)2015-11-25发布2015-12-25实施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336—2015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吉林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平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伟杰、程玉林、贡倩、周绍哲、卢盟、崔永洪、霍志发、张海斌、闫中华、池阳、佟荣华、孙晓阳、陈庆雪、石玉华。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336—20151美国白蛾防治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美国白蛾发生程度与成灾指标、虫情调查及防治技术。本标准适用于美国白蛾的防治。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本文件。2.1美国白蛾Hyphantriacunea(Drury)美国白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白蛾属(Hyphantria),是世界检疫性有害生物。其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见附录A。3为害程度划分3.1发生面积发生面积的统计以城镇(农村)居民区发现一个疫点(成虫、网幕)为1ha计算,10亩以内发生的疫点均包括在1ha内,不重复统计,1ha以外发生的仍按此方法统计;造林地发现的疫点按小班统计发生面积。3.2发生程度发生程度分为轻度发生、中度发生、重度发生3个等级,具体分级指标如下:——轻度发生有虫株率0.1%~2.0%;——中度发生有虫株率2.1%~5.0%;——重度发生有虫株率5.1%以上。3.3成灾指标失叶率20%以上或受害株率2%以上。4虫情监测调查4.1应施调查范围4.1.1在美国白蛾分布区域内,将所有阔叶树确定为美国白蛾应施调查寄主。4.1.2在美国白蛾未分布的监测区域内,首先,监测靠近美国白蛾分布区周围城乡绿化带和人们日常活动频繁的四旁树木;其次,与分布区有货物运输来往的车站、码头、机场、旅游点及货物存放集散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336—20152附近的树木;第三,村庄房前屋后,城区机关、单位、部队营房院内的喜食树木;最后,沿公路、铁路及沿途村庄的树木。4.2监测调查方法4.2.1性诱捕器监测4.2.1.1在每年5月10日~6月25日和7月15日~8月30日的美国白蛾两次成虫期,在寄主植被区域内定点设置美国白蛾性诱捕器进行疫情监测,每天观察记录诱捕器诱捕到的美国白蛾雄成虫数量。4.2.1.2在疫情封锁扑灭区的核心调查监测区域内,在距疫区边界10km处,每隔5km挂置1个美国白蛾性诱捕器进行疫情监测,每天记录诱捕到的美国白蛾数量;在疫情封锁扑灭区的纵深调查监测区域内,要求每隔10km挂置1个美国白蛾性诱捕器进行疫情监测,每天记录诱捕到的美国白蛾数量。4.2.1.3在重点调查监测区域内,在距边界5km处,每隔10km挂置1个美国白蛾性诱捕器进行疫情监测。同时,还要在车站、码头、机场、旅游点及林产品存放集散地等设置美国白蛾性诱捕器进行疫情监测,每天记录诱捕到的美国白蛾数量。4.2.1.4在一般监测区域内,要求在车站、码头、机场、旅游点、及林产品存放集散地等设置美国白蛾性诱捕器进行疫情监测,每天记录诱捕到的美国白蛾数量。4.2.2幼虫调查4.2.2.1在每年6月20日~7月20日和8月10日~9月10日的美国白蛾2次幼虫网幕期,以县级为单位,由相关部门组织的美国白蛾疫情调查监测专业队,分别对经营区监测场所进行全面的线路踏查。4.2.2.2每个踏查块面积不超过50hm2,记载每个踏查块内的主要树种。4.2.2.3查看踏查线路两侧的寄主植物有无美国白蛾幼虫及网幕,第一代幼虫网幕集中在树冠中下部外缘;第二代幼虫网幕多集中在树冠中上部外缘。4.2.2.4将踏查结果填入《美国白蛾线路踏查记录表》,见附录B。统计寄主树木有虫株率,未达到发生统计起点,则不需要进行标准地调查。4.2.3标准地调查4.2.3.1在线路踏查过程中,一旦发现美国白蛾幼虫虫源地,应立即对虫源地进行GPS定位,详细记载虫源地有关信息,同时要对虫源地疫情分布及危害情况进行标准地调查,统计分布和发生面积,确定危害程度,准确记录、及时汇总标准地调查结果,并及时向县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报告疫情分布及危害情况。4.2.3.2将有虫株率达到0.1%以上的林分确定为应施标准地调查的林分,每个小班设置1块标准地进行调查。填写《美国白蛾标准地样株调查记录表》,见附录C。5综合防治技术5.1检疫5.1.1产地检疫根据美国白蛾调查监测结果,掌握美国白蛾疫情分布及疫情分布的具体地点。对有疫情分布的寄主植物实施全面的产地检疫调查和封锁除治。5.1.2调运检疫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336—201535.1.2.1检验要求对来自疫情发生区的寄主植物及其产品、装载容器、运载工具进行全面检查。5.1.2.2现场检验检查寄主植物及其产品、包装材料、装载容器、运载工具是否携带美国白蛾活体。5.1.3复检检疫机构要掌握本地寄主植物及其产品调入信息,从美国白蛾疫情发生区或经由美国白蛾发生区调入的寄主植物及其产品、包装材料等必须经过严格复检,发现美国白蛾必须进行除害处理5.1.4检疫除害处理在检疫过程中发现疫情时,对于数量大又不便拆开的应检物应采用溴甲烷帐幕熏蒸除害处理,在15℃~20℃时,用药量为20g/m³,熏蒸时间为24h。对于植株上检出的美国白蛾的卵、幼虫、蛹、成虫等,要对染疫物进行销毁处理。5.2疫情封锁扑灭对新发现的幼虫及网幕要及时剪除销毁,然后在100米范围内喷施触杀性杀虫剂。同时对发现幼虫100m~300m范围内的植被喷施无公害杀虫剂。5.3物理防治5.3.1灯光诱杀在每年5月15日~6月25日、7月20日~8月30日美国白蛾成虫羽化期,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黑光灯悬挂高度为距地面1.5m,设灯间距100m为宜,每天晚8:00~12:00开灯诱杀(参照黑光灯行业使用标准)。5.3.2人工剪除网幕在幼虫网幕期每隔2d~3d巡查1次受害林分,发现网幕人工剪除,集中销毁。5.3.3草把诱虫于树干离地面1m~1.5m处用草把围绑起来捆绑(上松下紧),引诱越冬代老熟幼虫在其中潜伏化蛹,然后集中销毁。化蛹期间如果虫口密度过大,每隔7天~9天换一次草把,将换下来的草把集中销毁。5.4生物防治5.4.1白蛾周氏啮小蜂1世代放白蛾周氏啮小蜂2次。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各放蜂1次,第二次放蜂在第一次放蜂7d~10d进行。每次放蜂量按蜂虫比3:1~5:1,放蜂时间一般在晴天9:00~16:00之间进行。把寄生有周氏啮小蜂的茧蛹固定在寄主树枝或树干上。5.4.2病毒5.4.2.1粗提物利用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336—20154第1代用上年第2代生产的病毒虫尸研碎,稀释600倍;粗提存液,稀释800倍~1000倍。第2代则用第1代的病毒虫尸,稀释1000倍~1200倍。喷施之前滤去杂质。5.4.2.2病毒制剂使用按说明书使用。5.5化学防治5.5.1地面防治对有网幕的树木进行2次喷药,第1次在幼虫即将离开网幕期,第2次则在幼虫90%离开网幕期。对剪除网幕的树木进行喷药,在幼虫大部分离开网幕之后,即开始喷药;对疫点周围扩大20m~30m范围内的林木进行喷药预防。5.5.2飞机防治适用于集中连片、高大林分和防护林带的防治。施药作业要求雾滴直径75μm~150μm,雾滴数量2滴/cm2以上。风速超过5m/s时禁止进行作业,距飞防6h~12h内有降雨禁止作业,气温>30℃时禁止作业。5.5.3药剂选择可用20%除虫脲悬浮剂、25%灭幼脲3号胶悬剂、杀蛉脲、森得保、1.8%阿维菌素、1.2%苦参烟碱乳油等无公害药剂进行防治。药剂使用量详见说明书。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336—20155附录A(资料性附录)美国白蛾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A.1美国白蛾形态特征成虫:雌蛾体长9mm~15mm,翅展30mm~42mm;雄蛾体长9mm~13mm,翅展25mm~36mm。雄蛾触角腹面黑褐色,双栉齿状,其中内侧栉齿长度约为外侧枝齿的2/3,下唇须外侧黑色,内侧白色。雌蛾触角锯齿状,褐色,复眼黑褐色,无光泽,半球形,大而突出。雄蛾复眼稍大于雌蛾。体白色,喙不发达,短而细,下唇须小,侧面和端部黑褐色。翅底色纯白,雄蛾前翅从无斑到有浓密的褐色斑,后翅斑点少,雌蛾前、后翅白色常无斑。前足基节、腿节橘黄色,胫节及跗节大部黑色。前足胫节端有一对短齿,一个长而弯,另一个短而直,后足胫节缺中距,仅有一对端距。卵近球形,直径约0.50mm~0.53mm,表面具许多规则的小刻点,初产的卵淡绿色或黄绿色,有光泽,后变成灰绿色,近孵化时呈灰褐色,顶部呈黑褐色。卵块大小为2cm2~3cm2,表面覆盖有雌蛾腹部脱落的毛和鳞片,呈白色。老熟幼虫头部黑色,有光泽,宽2.4mm~2.7mm,体长22.Omm~37.Omm,头宽大于头高,高大于额宽,傍额片中缝约为冠缝长的1/5。背部有1条黑色宽纵带,各体节毛瘤发达,毛瘤上着生白色或灰白色杂黑色及褐色长刚毛的毛丛,腹面黄褐色或浅灰色。l龄幼虫头宽约0.3mm,体长约1.8mm~2.8mm。头黑色具光泽,体黄绿色,刚毛基部的硬皮板褐色。胸足和腹足的外侧淡褐色。2龄幼虫头宽0.5mm~0.6mm,体长2.8mm~4.2mm。色泽与1龄幼虫大体相同。背部毛瘤黑色,各毛瘤上生1根粗而长的黑刚毛,周围具短而细的白毛丛,腹部趾钩始现。3龄幼虫头宽0.8mm~0.9mm,体长4.Omm~8.5mm,头部变成黑色,有光泽。胴部淡黄色,胸部背面具2行大的毛瘤,腹部背面具2行黑毛瘤,各毛瘤突变得显著发达,腹足趾钩单序异形中带。4龄以上的幼虫同老熟幼虫。茧灰白色,薄、松、丝质,混以幼虫体毛,呈椭圆形。蛹体长9.Omm~12mm,宽3.3mm~4.5mm。初淡黄色,后变橙色、褐色、暗红褐色。前胸、后胸具中央隆脊,中胸退化。第5~7节腹节沿前缘具一凸缘,并具光滑和浅色的深沟。臀棘8~17根,每根棘端部膨大,末端凹入,长度几乎相等。蛹外包裹着稀松的混以幼虫体毛的薄茧,成灰白色,椭圆形。A.2美国白蛾寄主及生物学特性美国白蛾具有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暴发能力强、防治难度大等特点,一旦暴发成灾,能够对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危害,是世界性重点防范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危害果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为重。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美国白蛾属典型的多食性害虫,可危害200多种林木、果树、农作物和野生植物,其中主要危害多种阔叶树。主要危害糖槭、桑树、臭椿、白蜡、榆树、山楂、苹果、李、樱桃、梨、杏、泡桐、葡萄、杨树、柳树、香椿、槐树、元宝槭、三球悬铃木、白桦、柿、梧桐、连翘、刺槐、槐树、紫穗槐、香椿、板栗、枫杨、核桃楸、文冠果、马铃薯、向日葵、草莓、韭菜、玉米、黄瓜、茄子、花生、辣椒、白菜、甜瓜、西葫芦、胡萝卜、番茄、葎草、藜等植物。美国白蛾在吉林省1年发生2代。以蛹在墙缝、砖瓦堆、树皮缝、杂草、枯枝落叶层中越冬。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336—20156在吉林省,美国白蛾5月中、下旬越冬蛹开始羽化出越冬代成虫,6月上旬是羽化高峰期,羽化期延续到6月下旬结束。7月上旬是幼虫网幕始见期,7月下旬~8月初是林间网幕盛发期,7月中旬老熟幼虫开始化蛹,蛹期延续到8月初结束。第1代成虫于7月下旬开始出现,7月末~8月初是成虫
本文标题:DB22T 2336-2015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60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