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1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湘教版
第九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考纲考情考向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019全国Ⅲ卷,1~2题2017全国Ⅱ卷,36题2016全国Ⅱ卷,37题2016全国Ⅲ卷,36(2)题2015全国Ⅱ卷,37(3)(4)题2013全国Ⅱ卷,5题2013全国大纲卷,7~9题区域环境问题的表现、危害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如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是考查的重点;在综合题中渗透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3-知识网络考点一-4-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主要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演变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概念。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考点一-5-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类型。考点一-6-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问题原因表现后果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人类长期大规模地开采与破坏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数量锐减和质量下降资源不能满足人类需求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人们长期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生态系统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恶化考点一-7-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问题原因表现后果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有害物质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考点一-8-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3.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历史阶段生产力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对人地关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早期极为低下采集与狩猎极为有限,被动地适应环境肤浅农业社会时期有较大的发展以畜力和金属工具进行农耕加大,要求改造自然,出现各种环境问题出现人定胜天的思想观念,进而出现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考点一-9-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4.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时间人地关系理论主要核心思想19世纪地理环境决定论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20世纪初可能论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和谐论(人地协调论)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考点一-10-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下图为大西洋西部某岛屿略图,该岛人口约2000人;气候寒湿,为纯牧业区。读图,完成第1~3题。1.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是()A.淡水枯竭B.酸雨危害C.臭氧层破坏D.气候变暖2.该岛发展耕作业的制约条件主要是()A.劳动力过少B.热量过低C.地表过湿D.地势过低3.近十几年来,岛屿上生物种类呈快速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A.岛屿封闭B.地形单调C.降水过多D.人类破坏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该岛受海洋影响深刻,气候寒湿,淡水资源丰富;地域狭小,缺乏现代工业,受酸雨危害程度低;臭氧层破坏对两极地区及我国青藏地区影响深刻;岛屿周边地势低,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会使岛屿面积减小,居住环境受限,故气候变暖是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第2题,结合材料分析,该岛纬度较高,气候寒湿,故热量条件差是制约耕作业发展的主要条件。第3题,近几十年来,岛屿的地形、封闭性及降水量等自然条件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而生物种类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只能是人类破坏。答案解析关闭1.D2.B3.D考点一-11-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1.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原理(1)箭头①②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考点一-12-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箭头⑤⑦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理利用,使环境质量下降。(3)箭头⑥⑧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恶性的反作用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考点一-13-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表现考点一-14-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3.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典型案例环境问题原因典型案例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耕地资源短缺生态退耕、建设占地等我国人均耕地较少能源短缺利用率低、资源分布不均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滥垦、滥伐、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考点一-15-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环境问题原因典型案例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和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泰晤士河的悲剧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垃圾围城现象噪声污染交通、工厂噪声等城市噪声海洋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渤海石油泄漏考点一-16-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拓展延伸主要水体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成因分布危害对策水体富营养化含N、P的废液大量排入池塘、湖泊、河流城镇郊区,江河湖海水中缺氧,使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影响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使用低残留的化肥、农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江河湖海赤潮自然原因:温度高,蒸发量大,降水少,海湾封闭,水体交换少人为原因:含N、P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大海工业、城市集中的沿海使水中溶解氧浓度降低,导致生态失衡,危害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渔业生产、水产养殖考点一-17-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方法技巧分析环境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和分布。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2)分析成因。成因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主要表现在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捕猎、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大量排放废弃物和随意排放有害物质等。另外,自然原因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考点一-18-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缓慢的流速,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3)分析后果与危害。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回答时这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遗漏。考点一-19-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4)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一般可从政策、法规性措施,工程、技术类措施,宣传、教育类措施,生物措施等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①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等。②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③资源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考点一-20-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017全国Ⅱ卷,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下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考点一-21-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1)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2)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3)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4)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考点一-22-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思维流程第(1)题:第(2)(3)(4)题:考点一-23-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答案:(1)焦煤分布广泛,煤矿众多。小企业投资少(技术门槛低),临近煤矿,运输费用较低。我国钢铁工业规模大,对冶金焦需求量大(市场需求量大)。增加当地就业,有经济效益,地方政府的支持。(2)(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污染面大。(3)(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漂浮等问题。(4)生产过程:(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采用控制排放和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运输过程:(由于生产集中,)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考点一-24-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3)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4)基本观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考点一-25-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控制人口规模。①目的: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②地位: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考点一-26-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2)转变发展模式。发展模式目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影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考点一-27-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提示两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出发点不同,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注重经济增长,生产循环过程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则强调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协调,生产循环过程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考点一-28-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类型可持续利用措施土地资源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复垦等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妥善保护森林资源水资源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海洋资源伏季休渔、禁止滥捕、污染治理考点一-29-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①协调人地关系②个人参与:维护生态平衡,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考点一-30-知
本文标题:2021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湘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64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