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34讲汉代儒学考点一-2-12341.(2019课标全国Ⅱ,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汉代学术思想发展的原因。汉初,道家杂采各派思想精华,形成黄老之学,满足了统治阶级休养生息的需要。西汉中期,董仲舒杂采各派思想精华,形成新儒学,满足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共同点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需要而主动兼容各种思想,故C项正确;西汉中期,王国问题已得到解决,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了各派思想的融合,故B项错误;学术上的兼收并蓄不能表明统治者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C考点一-3-12342.(2019课标全国Ⅲ,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汉时期儒学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面临着一个处理好与儒家思想关系的问题。题干材料反映了佛教在中国传播早期的造像,明显带有异域风格;洛阳龙门石窟主要开凿于北魏迁都以后,其造像更符合当时社会主流阶层的审美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本题材料主旨是佛教造像的外部表现,与经济发展、绘画技术、政治权力没有直接的关系,故可排除A、B、C三项。答案解析关闭C考点一-4-12343.(2016课标全国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解析解析关闭“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比《论语》更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C考点一-5-12344.(2014课标全国Ⅱ,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答案解析解析关闭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对占有亲子和养子财产罪名的变化,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对待养子与亲子的态度趋同,但不表示与亲子的血缘关系淡化,故B项错误;养子也属于家族成员,养子与亲子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根据西晋时对私拿养子财产的处理方式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分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答案解析关闭D考点一-6-1234名师点评加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考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近几年课标全国卷命题的突出特点。课标全国卷中以儒学为考查内容的试题,大多考查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融入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于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具有积极意义。考点一-7-考情分析年份试题立意角度命题特点2019年课标全国Ⅱ,25汉代儒学发展(现实统治需要)近几年,课标全国卷对本讲内容的考查较少,强调儒学的发展历程,体现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备考时应理解儒家思想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现实意义课标全国Ⅲ,25儒家思想的影响(佛教造像的变化)2018年无考查2017年无考查2016年课标全国Ⅰ,24汉代崇尚儒学(历史传统)2015年课标全国Ⅰ,40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点一-8-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1)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政治体制。(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2.影响(1)“焚书坑儒”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2)文化氛围转为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考点一-9-二、罢黜百家1.背景(1)“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2.过程(1)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2)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等。(3)董仲舒的“一统”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4)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地位开始提升。3.评价(1)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积极: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考点一-10-三、太学的出现1.性质: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2.意义(1)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权贵垄断官位的情形,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3.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有利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2)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3)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考点一-11-读图指南考点一-12-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推广儒学;同时正式规定“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从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考点一-13-主题一主题二王霸糅合——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名家评史】材料汉武帝和秦始皇都致力于从思想上统一中国,但汉武帝所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比秦始皇所采纳李斯的建议要温和得多。秦朝对各种哲学思想流派的方针是一律禁绝,造成思想界的真空。汉武帝则是在百家中扶植儒家,使它成为正统。——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材料解读】本段材料主要比较了汉武帝和秦始皇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作者认为,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推崇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做法,比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做法要高明。考点一-14-主题一主题二【思维提升】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1)形势需要:汉初的“黄老之学”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统治。(2)与时俱进: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3)根本原因: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考点一-15-主题一主题二对应训练1.(2019广东百校联考)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的积极推动答案解析解析关闭孔子的地位由凡入圣,主要原因是汉武帝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地位提高,故选C项;仁政是孟子的主张,排除A项;儒家思想神学化主要还是由于经过改造后的儒家思想官方化,排除B项;经学之士的推动是原因之一,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答案解析关闭C考点一-16-主题一主题二儒学独尊——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教你读史】材料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对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摘编自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考点一-17-主题一主题二【方法技巧】步骤1分层次以句号为界分为两层,分别指出了董仲舒新儒学的时代特点和深远影响步骤2抓关键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形成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步骤3得结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为逐步走上强盛的西汉王朝提供了严谨而完备的治国理论,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考点一-18-主题一主题二【思维提升】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考点一-19-主题一主题二对应训练2.在汉代儒者看来,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严重破坏了三代以来延续已久的“天命有德”的政权合法性理论,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确立了基本的礼制。这种“礼制”()A.突出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B.以道德教化来稳定统治秩序C.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D.使儒家天命思想学说开始确立答案解析解析关闭题干表明了从“天命有德”到“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变化,强调“德”,而不是“天命”,故A项错误;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通过确立基本的礼制模式以道德教化来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为专制集权提供理论基础的是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天命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B考点一-20-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从思想内容看,融儒家、道家、阴阳五行家和法家思想于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5.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考点一-21-对应训练(2019广东江门模拟)《汉书》《后汉书》等记载了两汉时期许多奉公守法的官吏事迹,他们在审理诉讼中一方面坚持执法严明,秉公而断;另一方面又崇尚仁政,仁恕断狱。这说明汉代()A.实际上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B.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经确立C.司法制度不够健全D.儒法结合思想渗透到司法领域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根据题干中的时间“汉代”,可知此时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此时并未点明是汉武帝时期,故B项错误;题干中“两汉时期许多奉公守法的官吏事迹”并未涉及司法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他们在审理诉讼中一方面坚持执法严明,秉公而断;另一方面又崇尚仁政,仁恕断狱”,可知汉代司法审判中体现了儒法结合思想,故D项正确。答案解析关闭D考点一-22-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摘编自《中华文化史》材料二极而言之,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只是政治的演变往往有明确的界标,而文化的变迁却没有清晰的标志。——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考点一-23-(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经济根源。(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考点一-24-思路导引第(1)问,“民本思潮”的表现主要有孔子主张“仁”“以德治民”,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荀子主张“民水君舟”,同时墨子主张的“兼爱”“非攻”也体现
本文标题: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4讲 汉代儒学课件 人民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69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