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30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考点一-2-1234561.(2019课标全国Ⅱ,35)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苏联模式的弊端。根据题干表格中的数据,可知1970年时并未完成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尤其是农副产品的产量与预测或计划任务相差甚远,这正是苏联模式下长期执行计划指令,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弊端,故A项正确;B项没有贴近材料的主旨,故排除;题干中农业计划完成情况说明当时并没有把改革重点转向农业,故C项错误;在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民众缺少生活物资,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民众的社会需求未发生大的改变,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A考点一-3-1234562.〔2018课标全国Ⅲ,35(改编)〕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苏联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苏联模式。根据题干“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可知当时的苏联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未能摆脱苏联模式,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措施是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这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苏联重视发展重工业,未强调国家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A考点一-4-1234563.(2017课标全国Ⅲ,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行的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利影响凸显,因此提出“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试图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尼克松声称把权力下放到州和地方,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不足的问题,权力下放只是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虽提到“回到全体人民手中”,但这是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况且此时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庞大”,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会加重联邦政府的财政负担,故C项错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只是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恢复自由放任传统,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A考点一-5-123456名师点评高考选用的新材料往往“出人意料”,但综合探究分析材料得出的结论又会在“情理之中”。如尼克松总统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的措施在教材中几乎是空白,但通过新材料的补充,弥补知识链条的空缺,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体现了“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的命题立意。考点一-6-1234564.(2017课标全国Ⅲ,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根据材料“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赫鲁晓夫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个人的物质利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这一措施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进行小修小补,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这一措施旨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不能起到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的作用,故C项错误;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已经建成了集体农庄,走上了集体化道路,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A考点一-7-1234565.(2017课标全国Ⅱ,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答案解析解析关闭回忆录虽是亲闻、亲见、亲历的第一手资料,也会因时间久,作者记忆不清或个人利害得失,出现有意无意的疏漏、讹误,不一定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故A项错误;同样作为历史资料,回忆录和相关研究著作各有优劣,可相互印证,不能直接断定可信度的高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不同版本对内容会有所取舍或修改,但并非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受政治环境影响,时代对历史叙述有一定的影响,故D项正确。答案解析关闭D考点一-8-1234566.(2016课标全国Ⅲ,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考点一-9-123456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考点一-10-123456参考答案(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考点一-11-考情分析年份试题立意角度命题特点2019年课标全国Ⅱ,35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苏联模式的弊端)近几年,课标全国卷对本讲内容考查逐渐增多,突出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备考时应重点掌握战后苏联的改革历程,归纳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18年课标全国Ⅲ,35七年经济计划(未能摆脱苏联模式)2017年课标全国Ⅲ,35尼克松咨文(减少对经济干预)课标全国Ⅲ,34赫鲁晓夫改革(农民积极性)课标全国Ⅱ,35赫鲁晓夫回忆录(时代影响)2016年课标全国Ⅲ,40英国近代济贫制度(西方福利制度的发展)2015年无考查考点一-12-一、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表现①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②政府广泛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③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2)作用①美国快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②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考点一-13-2.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①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②政策: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主要目标。③结果:对减轻经济危机有效,但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2)20世纪70年代①状况: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困境。②政策:政府交替使用紧缩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③结果:只能一时见效,凯恩斯主义失灵。考点一-14-(3)20世纪80年代①理论: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②政策a.抑制通货膨胀: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b.医治生产停滞: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③结果a.经济开始回升和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状况得到缓解。b.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并存。(4)20世纪90年代①政策:“宏观调控、微观自主”。②宗旨: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③目标: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④结果:解决了赤字和失业问题。考点一-15-3.美国的“新经济”(1)成果①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②基本实现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2)表现①经济增长率较高,通货膨胀被化解。②巨额财政赤字消失,失业率下降。(3)评价①进步性:创造了经济扩张的奇迹,反映出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②局限性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b.垄断资本依然占据支配地位。c.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考点一-16-概念阐释“新经济”和知识经济(1)“新经济”: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反映了美国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刻变化。(2)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考点一-17-二、战后的西欧和日本1.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1)形成时期:1945年到1979年。①理论:凯恩斯主义。②政策:国家干预政策,即采用经济政策进行调控。③特征a.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b.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c.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2)初步发展:1979年到20世纪90年代,实行货币主义政策。(3)进一步发展:20世纪90年代。①政策:由国家过多干预向经济自由主义转变。②结果:“多市场、少政府”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考点一-18-2.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加大。(2)方针: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建设福利国家。(3)主旨:政府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4)方式: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5)手段:财政、税收和价格等。(6)影响:法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3.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1)建立:1949年,阿登纳政府废除中央统制经济,建立“社会市场经济”。(2)特征①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3)结果:联邦德国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考点一-19-4.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实行“统制经济体制”。(2)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3)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4)结果:1987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考点一-20-图示构建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考点一-21-三、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苏联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2.改革内容(1)农业①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②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③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2)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3)政治①1956年,苏共
本文标题: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30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69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