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七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考点一-2-考点一-3-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中国人民开始了反侵略求民主的伟大历程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派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同时,中国社会生活习俗也发生巨大变化文化上面对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考点一-4-一、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1.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①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商品市场和生产原料(根本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直接原因)。②结果:1842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③影响:中国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考点一-5-(2)第二次鸦片战争①原因: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②过程: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③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俄国趁机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④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考点一-6-2.太平天国运动(1)原因①清政府吏治腐败,剥削沉重,阶级矛盾激化。②列强倾销商品,小农破产,使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③自然灾害严重。(2)过程①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②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正式建立政权。③1853—1856年,进行北伐、东征、西征,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④1856年,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盛转衰。⑤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考点一-7-(3)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背景颁布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经济主张企图在自然经济基础上消灭私有制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群众基础满足了农民的利益要求,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没有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不可能得到农民的拥护作用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未能实施特点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现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考点一-8-(4)评价①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动摇了其统治根基。②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起了反侵略的任务。③部分领导人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④受到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无法完成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最终失败。考点一-9-二、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①表现:中国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②影响: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考点一-10-(2)洋务运动①口号与目的: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②指导思想:“中体西用”。③性质:军事工业是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企业;民用工业带有较强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④意义: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既诱导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瓦解了本国封建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考点一-11-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2)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3)影响: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了近代化进程。考点一-12-三、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出现了旗袍。2.交通与通信的进步(1)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2)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从唐山开平到胥各庄的铁路通车。(3)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3.近代报刊的出现: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考点一-13-四、“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1.新思想的萌发——开眼看世界(1)代表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②魏源:代表作《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2)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环球,探索救国之路。考点一-14-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内涵:“中学”,是指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2)实践:洋务运动。(3)影响:为中国近代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的“自强”梦彻底破灭。考点一-15-3.早期维新思想(1)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2)主张:提出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3)特点: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想;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4)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考点一-16-1234561.清道光末年梁廷柟(楠)撰写的《夷氛闻记》描述了英国议会决议出兵中国的场景:“顾通国商民皆不欲启衅东粤,且用兵势将加税也,议数日不决。……终以众喙汹汹,人持一见,随以求和争战两事,诣其所事罗占土神祠阄卜,将决焉,得战阄三,于是专意称兵。”该记述反映出作者对()A.英国政治体制已经有相当了解B.场景的描述与事实相一致C.鸦片战争的原因缺乏深刻认识D.英国社情民意有清醒认识答案解析解析关闭该记述认为英国国家大事须要“诣其所事罗占土神祠阄卜”,这不符合英国责任内阁制下的决策方式,故A项错误;“得战阄三,于是专意称兵”,与英国议会投票决定出兵不符,故B项错误;“通国商民皆不欲启衅东粤”,与英国蓄意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不符,对鸦片战争的原因缺乏深刻认识,故C项正确;材料对英国议会的决策方式以及商人蓄意发动战争都缺乏清醒的认识,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C考点一-17-1234562.(2019福建泉州模拟)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一切仿照军机处办理”,职掌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各国之约章公法律例税则在所必谙”,而且“一切海防矿务铁路电报邮政制造船政商务诸事,莫不由该衙门悉心筹画”,部分取代了六部的职权,成为了一个总揽洋务、外交的中枢机构。这反映了总理衙门()A.改变了清政府传统官制B.是具有近代管理职能的机构C.取代军机处的外交职能D.适应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需要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总理衙门总揽洋务与外交,部分取代了六部的职权,说明它具有近代管理职能的性质,故选B项;总理衙门的成立并没有改变清政府的传统官制,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总理衙门成立之初就是为了处理与洋人的外交事宜,而不是取代军机处的外交职能,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答案解析关闭B考点一-18-123456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提出递交国书一项,只是按照西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并没有考虑到清朝的特殊国情;当清朝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时,被他们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据此可知()A.西方挑战清朝统治的合法性B.西方假借国际法制造战争借口C.清廷利用近代外交抗衡西方D.清廷拒不承认西方的平等地位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根据材料中“只是按照西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并没有考虑到清朝的特殊国情”“国家之间一律平等”,可知A项说法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清朝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可知清廷还是想用中国的传统观念来看待西方,故C项错误;清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说明此时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没有形成国家平等的观念,故D项正确。答案解析关闭D考点一-19-1234564.“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而就其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近代中国的这场改革()A.率先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B.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封建经济瓦解C.从经济领域深入到了政治领域D.基本实现了向工业文明的转型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口号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历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得出是洋务派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封建经济的瓦解,故B项正确;洋务派向西方学习还停留在器物层面,故C项错误;当时的洋务运动并未达到基本实现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程度,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B考点一-20-123456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时说:“以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艘,遂可大洋角逐乎?不知自反,而惟归咎于船炮之不若,是疾误庸医不咎方,而咎药材之无力也。”由此可知,魏源认识到()A.急需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B.武器落后导致中国失败C.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D.军队腐败和指挥失误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根据材料“不知自反,而惟归咎于船炮之不若”可见,魏源更重视自省,他认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人而不是炮舰,故A、B两项错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社会制度,魏源的认识并未上升到制度层面,故C项错误;魏源认识到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无律无谋之兵”,故D项正确。答案解析关闭D考点一-21-123456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早在乾隆初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人们也开始经销中国布,在贸易中他们发现广州货穿洗后容易褪色,而江南地区所产的棉布(他们称之为“南京布”)则不易褪色,所以,到18世纪80年代,该公司便经常贩运苏松地区所织的紫花布到英国本土,初时数量约2万匹,以后逐年增多,到1800年后扩大到20万匹。除欧洲市场外,美国及南美,“亦莫不有中国土布的销路”,特别是那时棉工业尚未发达的美国更是成为中国土布的重要主顾。——马学强《近代上海成长中的“江南因素”》考点一-22-123456材料二清朝中期,随着中国与欧美国家贸易规模的扩大,进口商品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18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进口商品是以奢侈品为主,之后……进口商品构成转以棉花、棉布、棉纱为大宗……19世纪30年代,棉布、棉纱已经成为中国进口洋货中的重要商品,进口货值不断增加。1825—1826年英国输华棉纺织品价值1895两,1831—1832年增至360521两,1833—1834年达451565两。——摘编自郭立珍《清朝中期洋货进口对中国消费生活产生的影响》考点一-23-123456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萌生了“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的动机,然而直到90年代,以1890年建成开工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892年投产的湖北织布官局为标志的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才在千呼万唤般的难产中真正诞生。1890—1910年民族机器棉纺织业共设立工厂27家……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产生是“突发式”的,这一点从上述企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身份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创办的,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摘编自《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考点一-24-123456(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南京布”大量销往欧美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中期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特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洋货进口与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影响。考点一-25-123456参考答案(1)原因:“南京布”质量优越;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直接贸易扩大;欧美商品市场发展的需要。(2)原因:英国工业革命提高了棉纺织业生产能力;英国机器棉纺织品优于中国的手工棉纺织品;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了对海外市场的扩张。(
本文标题: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考前必看 第3部分 专题7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鸦片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69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