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21∕T 2502-2015 刺五加生产技术规程
ICS65.020.20B05DB21辽宁省地方标准DB21/T2502—2015刺五加生产技术规程Operationprocedureoftheacanthopanaxcultivation2015-07-17发布2015-09-17实施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21/T2502—2015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提出。本标准由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工程中心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龚娜、杨镇、刘凤菊、李学龙、陈珣、杨钧、王娜、刘国丽、安久海。DB21/T2502—20151刺五加生产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范(定)了刺五加种子采集和处理、选地与整地、繁殖方式、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生产操作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刺五加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DB21/T1723短梗五加栽培技术规程DB2206/T005刺五加生态栽培生产技术规程3种子3.1基原植物栽培刺五加的基原植物为五加科五加属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senticosus)。3.2种子质量在健壮植株上采收种子,选择籽粒饱满、无病害种子留种,放置低温、干燥处保存。种子千粒重≥9.5g(干),含水量为9%~11%,纯度96%,发芽率85%。3.3采收9月下旬,果实成熟呈紫褐色,变软时采种。采收后,将果实在水中浸泡24h,搓掉果皮、果肉,反复用清水洗净种子,漂除秕粒、杂物,按种子与清洁的细河沙1:3的体积比例拌好,湿度60%(以手攥成团不散为宜)。3.4种子处理3.4.1室内埋藏将拌好的种沙装入木箱等保水透气的容器中,在室内温度20℃左右下保存50d,而后将室温降至15℃~18℃,再处理60d~80d,每隔1周左右翻动1次。而后移至0℃~4℃的环境中贮藏。DB21/T2502—201523.4.2露天埋藏在向阳背风处,选择排水良好的地点,挖深20cm、宽40cm,由种子与沙的多少而定沟槽的长度,在沟底铺5cm厚湿沙,将拌好的种沙,摊平(10cm厚)放置于槽中,在沟面再放5cm厚湿沙,槽面高于地面,上面覆盖树叶,以利保湿,用于第三年春季播种,有30%露白时就可播种。4种苗繁育4.1育苗地选择土层深厚的壤土或沙壤土的地块,且附近有浇灌条件,土壤pH中性偏酸。4.2播种育苗4.2.1播种时间4月中下旬,种子30%露白以上时,即可播种。4.2.2播种方法条播在床上按15cm行距开沟,深2cm~3cm,均匀播入种子后覆土1cm~1.5cm。撒播是将种子均匀撒入床面后覆土1cm~1.5cm。播种后镇压覆草保墒。4.2.3苗期管理苗前、苗后应及时人工除草。幼苗生长初期,浇水宜多次少量,保持苗床上层湿润即可。待幼苗基本出齐,并有部分幼苗长出第1片真叶时,加盖遮阴网遮阳,于7月下旬将遮阴网撤除。间苗时间在幼苗高3cm~5cm时进行,每1m2保留株数150株左右为宜。2年苗龄的刺五加幼苗的株距应扩大1倍。4.2.4埋根育苗春季将刺五加根茎的节间与先端挖出并剪下带有潜伏芽的根段,从地茎上部3cm~5cm处剪去枝条,留取长度不超过15cm主根一至二条,在选好的土地上栽培,株行距30cm×30cm,将根段平摆在沟内压实,覆土厚度在3cm,同时应将苗床表面覆盖一些枯枝落叶、杂草等,以确保土壤湿润。4.2.5扦插育苗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剪取生长充实半木质化的枝条,截长10cm左右的小段做扦插条,插条只留一个掌状复叶或将叶片剪去一半,将插条在100mg/L吲哚丁酸溶液中速蘸。按行距15cm、株距8cm、将插条斜插入苗床土中,入土深达插条2/3,浇水后覆盖薄膜,约20d左右生根,去掉薄膜,在插床上搭遮阳棚,生长1年后移栽。5栽植5.1选地与整地栽培地应选择疏松肥沃、土层深厚、靠近水源、含有腐殖质的微酸性土壤,壤土、沙壤土均可栽植,林地的坡度应小于25o。最低温度不低于-38℃,符合GB15618,GB30951的要求。栽培地选好后,应深耕30cm,精心整地。清除根茬和杂物,将树根、杂草与石块等,并使土壤疏松。DB21/T2502—201535.2田间栽植栽培时以不同的栽培用途确定株行距。培育好的幼苗,于第2年春季的4月中下旬移栽定植。平地定植,株行距50cm×60cm。每667m2保苗2220株。刨穴栽植,穴深25cm,栽时先埋一半土,浇足水后再把树苗埋实。疏林地或荒山地栽植密度可按行距1.0m×1.0m,每667m2可栽植600株。5.3保护地栽植5.3.1整地施足基肥,每667m2施腐熟的有机肥3000kg。深翻30cm,耙平床面,然后做床。5.3.2栽植床长、床宽因棚因地而定,床与床之间要留50cm宽作业道。在床面上按株行距40cm×40cm密植2年生大苗。在晚霜来临前扣好大棚,棚内温度保持在16℃~22℃。6田间管理6.1中耕除草树苗定植后应立即开展除草松土工作,将萌发的杂草、灌木去除,在种植穴内松土,期间进行2次中耕除草工作,并确保田间清洁。6.2追肥施肥应符合NY/T496。每年春季追施1次复合肥料,每667m2施复合肥10kg~15kg,在根际采用放射状沟施,施肥后盖好表土。6.3剪枝整形当年11月至翌年3月中旬之前(休眠期)修剪,主要剪去枯死枝、衰老枝等无用的枝条。7病虫害防治7.1农药种类及质量要求农药施用应符合GB4285和GB/T8321。采收前30d停止使用各种杀菌剂和杀虫剂。7.2病虫害种类、症状及防治方法DB21/T2502—20154表1病虫害、病虫害症状及防治方法种类症状防治方法猝倒病种子或幼芽未出土时腐烂,幼苗期地表或地表下的茎基部呈现水渍状病斑,病部黄褐色。逐渐以发病株为中心蔓延,幼茎萎蔫,短期内叶边呈绿色,2d~3d后倒伏死亡,严重后病部及其附近土面会长出白色霉菌,地块呈现块状圆形病区。以预防为主,幼苗出土后喷施等量式波尔多液(1:1:200),每间隔7d喷1次,连续3次。发现碎倒病时,用50%的多菌灵500倍液喷洒苗床,每7d喷1次,连续3次。黑斑病为害叶片,幼叶最早发病,先产生褐色至黑褐色1mm~2mm的圆形斑点,边缘明显,后斑点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灰白色或灰褐色,边缘黑褐色,偶有轮纹。严重时呈大病斑,使叶片焦枯、畸形,引起早期落叶。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遍生黑霉。以预防为主,五加生长期间,喷施等量式波尔多液(1:1:200),每间隔7d喷1次,连续3次。发病初期可喷晒3%多抗霉素500倍液。煤污病症状是在叶面、枝梢上形成黑色小霉斑,后扩大连片,使整个叶面、嫩梢上布满黑霉层。以预防为主,五加生长期间,喷施等量式波尔多液(1:1:200),每间隔7d喷1次,连续3次。发病初期可喷晒3%多抗霉素500倍液。病害立枯病幼苗近地面3cm~5cm处茎部萎缩,腐烂,致使幼苗倒伏。发现病株立即拔出,并20%甲基立枯磷乳剂300~500倍液灌根。蚜虫、介壳虫成、幼蚜群集嫩稍、芽叶基部及叶背刺吸食液汁,致使叶片发黄,植株枯萎,生长不良。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刺蛾、蜡蝉、大造桥虫成、若虫刺吸嫩芽、叶、枝上的汁液,影响枝条生长,削弱树势,严重者可致枝条枯死。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虫害肖个木虱属专食性害虫,年发生2代。每年4月中旬开始活动,5月上中旬交配产卵,卵多产于小枝顶端叶片正面主脉两侧,5月中旬若虫孵化后虫体顺叶面爬到靠近主脉基部叶柄处或嫩茎部位,钻蛀到叶肉或嫩茎表皮内部吸食汁液进行危害,被害部位形成大小不等的虫瘿。人工除虫,摘除带有瘿瘤的叶片和小枝。秋季落叶后及时清理田圃,将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深埋,控制虫源。使用1.2%苦参碱乳油1000倍液进行防治。8采收8.1嫩叶采收在4月末到8月下旬这段时间都可以进行采摘工作。具体的采摘时间可观察在嫩叶完全舒展后但不是特别鲜嫩时就可开始采摘。采摘过程中应采取采一留一的方式以确保树木的正常生长不受到影响。DB21/T2502—201558.2嫩茎采收在嫩茎达15cm~20cm采摘。8.3采果见浆果完全呈紫褐色,果穗主梗木质化呈黄褐色时采收。采收时先用手托果穗,再用剪刀在果梗基部剪下,储存于通风阴凉处。8.4根皮及茎干的采收对于根皮、茎干的采收工作在秋天当树木落叶后开始,采收1~2m以上的枝条。9贮存根皮在干燥后,用编织袋进行包装,刺五加茎,100~200根为一捆进行包装。运输要在无污染的条件下进行,根和茎须在干燥后运输。刺五加贮存须在专门的库房进行,不得随意堆放。库房要干燥,通风,无污染,无有毒有害物质。10生产档案对刺五加的生产过程,建立田间生产档案,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DB21∕T 2502-2015 刺五加生产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74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