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四 酶与ATP课件
专题四酶与ATP2010—2019年高考全国卷考情一览表考点2010—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合计1卷2卷1卷2卷3卷1卷2卷3卷1卷2卷3卷1卷2卷3卷1.酶的化学本质和作用5年3考310年4考2.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与探究5年2考32910年4考3.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5年1考110年2考【考情分析】本专题主要考查酶的化学本质、催化特性及酶活性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多以曲线、图表分析及相关实验设计与分析呈现。命题有时会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综合考查ATP的结构、功能及实验探究能力。考点13考点14考点15考点13酶的化学本质和作用1.(2017·全国2,3,6分,难度★)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C)A.在细胞中,核外没有参与DNA合成的酶B.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C.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解析由于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也含有部分DNA,所以细胞核外也有参与DNA合成的酶,A项错误。如果有适宜的条件,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也有催化活性,B项错误。盐析是分离、纯化蛋白质的一种常用方法,胃蛋白酶的本质为蛋白质,故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C项正确。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7℃,此温度下该酶的活性最高,但不适于保存该酶,酶适于在低温下保存,D项错误。考点13考点14考点15酶的本质和作用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合成原料氨基酸核糖核苷酸合成场所核糖体细胞核(真核生物)来源一般来说,活细胞能都产生酶作用场所细胞内、外或生物体外均可生理功能生物催化作用作用原理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与无机催化剂相同的性质①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效率,但不改变反应的方向和平衡点;②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不变考点13考点14考点152.(2017·天津,3,6分,难度★★)将A、B两种物质混合,T1时加入酶C。下图为最适温度下A、B浓度的变化曲线。叙述错误的是(C)A.酶C降低了A生成B这一反应的活化能B.该体系中酶促反应速率先快后慢C.T2后B增加缓慢是酶活性降低导致的D.适当降低反应温度,T2值增大解析根据曲线图可知B是产物,A是反应物,酶C可催化A生成B的反应,即酶C可降低A生成B的活化能,A项正确;T2后反应速率降低直至反应停止的原因是反应物减少直至消耗完,酶的活性不变,B项正确,C项错误;题干信息提示是最适温度下,故降低反应温度,反应减慢,到达反应完成的时间会延长,D项正确。考点13考点14考点153.(2015·海南,15,2分,难度★)下列关于人体内激素和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A.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B.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高效性是酶的重要特性之一D.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可影响细胞的代谢解析人体内激素的化学本质并非都是蛋白质,例如,性激素为固醇,A项错误。考点13考点14考点154.(2015·海南,4,2分,难度★)下列关于生物体产生的酶的叙述,错误的是(D)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B.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成氨和CO2C.蛋白酶和淀粉酶都属于水解酶类D.纤维素酶能够降解植物细胞壁和细菌细胞壁解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可被纤维素酶水解;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不能被纤维素酶水解,D项错误。考点13考点14考点155.(2014·福建,1,6分,难度★★)用蛋白酶去除大肠杆菌核糖体的蛋白质,处理后的核糖体仍可催化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由此可推测核糖体中能催化该反应的物质是(C)A.蛋白酶B.RNA聚合酶C.RNAD.逆转录酶解析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核糖体是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的,用蛋白酶去除大肠杆菌核糖体的蛋白质后,核糖体中只剩下RNA部分,因此,由题中信息“用蛋白酶去除大肠杆菌核糖体的蛋白质,处理后的核糖体仍可催化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可说明催化该反应的物质是RNA,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考点13考点14考点156.(2013·全国2,6,6分,难度★)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B)A.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B.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C.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解析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如呼吸酶可以存在于各种细胞中;高温能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低温不能破坏酶的空间结构;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酶是催化剂,但酶也可以是另一反应的底物,如淀粉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可被蛋白酶水解。考点13考点14考点157.(2011·全国,2,6分,难度★)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B)科学思维A.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B.甲酶不可能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解析由题图可知甲酶不被蛋白酶降解,可能是RNA。乙酶能被蛋白酶降解,说明乙酶是蛋白质,蛋白酶降解乙酶是破坏了其空间结构。考点13考点14考点158.(2011·福建,3,6分,难度★)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C)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C.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解析激素、神经递质都是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从而影响细胞的代谢活动,酶在细胞内、细胞外都能发挥作用。大部分激素属于肽和蛋白质类激素,一小部分属于氨基酸的衍生物,一小部分激素属于脂质,如性激素。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等多种物质。激素、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都失去活性,酶发挥作用后仍保持活性。考点13考点14考点159.(2011·海南,14,2分,难度★)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C)A.酶提供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B.酶活性的变化与酶所处环境的改变无关C.酶结构的改变可导致其活性部分或全部丧失D.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解析酶催化化学反应的本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项错误;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外界因素的影响,B项错误;结构决定功能,酶结构改变就会导致酶功能改变,C项正确;酶是一种催化剂,反应前后酶的种类和数量不改变,D项错误。考点13考点14考点1510.(2011·全国,31,10分,难度★)某同学从温度为55~65℃的泉水中筛选出能合成脂肪酶的细菌,并从该细菌中提取了脂肪酶。回答问题。(1)测定脂肪酶活性时,应选择脂肪作为该酶作用的物质,反应液中应加入缓冲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2)要鉴定该酶的化学本质,可将该酶液与双缩脲试剂混合,若反应液呈紫色,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3)根据该细菌的生活环境,简要写出测定该酶催化作用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在一定温度范围(包括55~65℃)内设置温度梯度,分别测定酶活性。若所测得的数据出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温度即为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否则,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直到出现峰值。考点13考点14考点15考点1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与探究1.(2019·浙江,10,2分,难度★★)为研究酶的特性,进行了实验,基本过程如下表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实验的可变因素是催化剂的种类B.可用产生气泡的速率作检测指标C.该实验能说明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D.不能用鸡肝匀浆代替马铃薯匀浆进行实验步骤基本过程试管A试管B1加入2%过氧化氢溶液3mL3mL2加入马铃薯匀浆少许—3加入二氧化锰—少许4检测考点13考点14考点15解析由表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A项正确;二氧化锰和马铃薯匀浆都可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因此可用产生气泡的速率作检测指标,B项正确;马铃薯匀浆中含有生物催化剂,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二氧化锰更强,可说明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C项正确;鸡肝匀浆中也含有过氧化氢酶,因此可用鸡肝匀浆代替马铃薯匀浆进行实验,D项错误。考点13考点14考点152.(2017·江苏,17,2分,难度★★)为了探究一种新型碱性纤维素酶的去污效能,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由图中实验结果能直接得出的结论是(C)A.碱性纤维素酶对污布类型2的去污力最强B.不同类型洗衣粉影响碱性纤维素酶的去污力C.碱性纤维素酶对污布类型2、3的去污力不同D.加大酶用量可以显著提高洗衣粉的去污力考点13考点14考点15解析20U/L的碱性纤维素酶处理对污布类型1,去污力为60%,30U/L的碱性纤维素酶处理污布类型2,去污力约为80%,则单位碱性纤维素酶对污布类型1去污力最强,A项错误;由于污布类型不同,不能探究不同类型的洗衣粉对碱性蛋白酶的去污力的影响,B项错误;对污布类型2、3而言,都是Y型洗衣粉,30%的酶用量,但去污力不同,说明碱性纤维素酶对污布类型2、3的去污力不同,C项正确;该实验没有针对同一类型的洗衣粉加大酶用量的探究,则不能判断加大酶用量是否提高洗衣粉的去污力,D项错误。考点13考点14考点153.(2016·全国1,3,6分,难度★)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C)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解析在该实验中,pH等为无关变量,为防止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要控制好无关变量。缓冲物质能使pH保持相对稳定,所以酶和底物混合之前应该加缓冲物质。考点13考点14考点154.(2016·江苏,8,2分,难度★★)过氧化物酶能分解H2O2,氧化焦性没食子酸呈橙红色。为探究白菜梗中是否存在过氧化物酶,设计实验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1%焦性没食子酸/mL2%H2O2/mL缓冲液/mL过氧化物酶溶液/mL白菜梗提取液/mL煮沸冷却后的白菜梗提取液/mL1222———222—2——322——2—422———2A.1号管为对照组,其余不都是实验组B.2号管为对照组,其余都为实验组C.若3号管显橙红色,无需对照就能证明白菜梗中存在过氧化物酶D.若4号管不显橙红色,可证明白菜梗中无过氧化物酶考点13考点14考点15解析1、2号管是对照组,3、4号管是实验组,A项正确、B项错误。若3号管显橙红色,没有对照,不能证明白菜梗中存在过氧化物酶,C项错误。4号管不显橙红色是因为高温使过氧化物酶变性失活,D项错误。考点13考点14考点155.(2013·海南,3,2分,难度★)关于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B)A.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B.随着温度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下降C.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不适合该酶的保存D.高温下酶失活是酶空间结构破坏的结果解析在某种恒温动物如人体内各种酶的最适温度应为37℃左右,A项正确;随着温度降低,酶的活性下降,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不变,B项错误;低温有利于酶的保存,C项正确;高温下酶空间结构被破坏导致酶失活,D项正确。考点13考点14考点156.(2012·海南,4,2分,难度★)下列操作中,不可能导致淀粉酶活性发生变化的是(C)A.淀粉酶溶液中加入强酸B.淀粉酶溶液中加入蛋白酶C.淀粉酶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D.淀粉酶经高温烘干制成粉剂解析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强酸、强碱和高温下酶会变性失活,而在淀粉酶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只是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反应前后淀粉酶的活性不变。考点13考点14考点157.(2016·全国2,29,10分,难度★★)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A组(20℃)、B组(40℃)和C组(60℃),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科学探究(1)三个温度条件下
本文标题: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四 酶与ATP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79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