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41T 293.3-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3部分水稻常规种
ICS65.020B61DB41河南省地方标准DB41/T293.3—2014代替DB41/T293.4-2002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第3部分:水稻常规种2014-12-30发布2015-03-01实施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41/T293.3—2014前言DB41/T293《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分为15个部分:——第1部分:小麦;——第2部分:玉米杂交种;——第3部分:水稻常规种;——第4部分:水稻三系杂交种;——第5部分:高粱三系杂交种;——第6部分:谷子;——第7部分:大豆;——第8部分:甘薯;——第9部分:棉花常规种;——第10部分:棉花杂交种;——第11部分:油菜常规种;——第12部分:油菜三系杂交种;——第13部分:花生;——第14部分:芝麻;——第15部分:烟草。本部分为DB/T293的第3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代替DB41/T293.4—2002《常规水稻四级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与DB41/T293.4—2002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四级种子”的术语和定义;——修改了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和大田用的检定种定义;——将“株系循环法”修改为“株行扩繁法”。本部分由河南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种子管理站、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怀川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尹海庆、马运粮、赵全志、周新保、孙建军、王书玉、刘明久。本部分参加起草人:王生轩、王付华、陈晓、雒温生、刘桂珍、王贺正、王越涛、胥华伟、张鸣、司晓军、陈献功。本部分于2002年8月首次发布,2014年12月第一次修订。DB41/T293.3—201421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第3部分:水稻常规种1范围本部分规定了水稻常规种四级生产的术语和定义、育种家种子生产、原原种生产、原种生产和检定种生产的要求和方法。本部分适用于水稻常规种四级种子的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543(所有部分)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T7415主要农作物种子贮藏DB41/T318农作物种子田间检验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四级种子four-gradeseed在种子生产中,以育种家种子为种源,运用重复繁殖技术路线,按世代顺序繁殖的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和大田用种的种子。3.2育种家种子breederseed育种家育成的最初种子,具有该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达到育种家种子的质量标准。用白色标签作标记。3.3原原种foundationseed由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而来,具有该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达到原原种质量标准。用白色标签作标记。3.4原种registerdseed由原原种直接繁殖而来,具有该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用紫色标签作标记。3.5检定种certifiedseed由原种繁殖的用于大田生产的种子,具有该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达到检定种质量标准。用蓝色标签作标记。4育种家种子生产DB41/T293.3—2014224.1生产、利用方式4.1.1育种家种子生产、贮藏应在育种者直接管理下进行。对该品种的最初种子在育种家种子圃足量繁殖,低温干燥贮藏,分年利用。4.1.2当贮藏的育种家种子即将用尽时,通过建立保种圃或用株行扩繁法生产育种家种子。4.1.3育种家种子经过一次繁殖,可生产原原种。4.2育种家种子圃4.2.1选典型单株对优系中的典型单株应按株行种植和评定,再分株鉴定、去杂和混合收获,生产育种家种子。4.2.2土地选择和整地选择阳光充足,无检疫性病虫害,土壤肥沃,土质均匀,排灌条件良好,耕作管理方便,隔离条件优越,集中连片的地块。精细平整土地,合理平衡施肥。4.2.3育苗移栽适时播种,培育壮秧,规格插秧。按株行播种育秧,稀播匀播,单株稀植。行端设人行道,以便鉴定去杂。周围设2m-3m保护区,保护区种植同品种同类别种子。4.2.4隔离空间隔离时,与其他品种距离在20m以上;时间隔离时,与其它品种的扬花期要错开15天以上。4.2.5田间管理采用优良栽培技术,增施有机肥料,科学施用氮、磷、钾肥,合理灌水、晾田。注意除草和防病治虫。各项田间管理措施合理、及时、精细一致。4.2.6鉴定去杂按品种典型性和整齐度进行株行鉴定,淘汰劣行,再对行内单株鉴定去杂。生长季节人工拔除异株和混杂植物。去杂应在不同发育阶段分次进行,每阶段应进行数次,直至性状典型一致。拔除的杂株应带出田块,妥善处理。4.2.7检验成熟期与收获后按DB41/T318和GB/T3543,进行田间和室内检验。4.2.8收获适时收获,保证种子完熟。对保留株行混合收获。并做到单收、单运、单脱、单晒、单存,种子袋内外应附标签,严防机械混杂。4.2.9贮藏按GB/T7415执行。4.3保种圃4.3.1剩余育种家种子再繁殖DB41/T293.3—201423当低温干燥库贮藏的育种家种子即将用尽时,可建立保种圃,对剩余育种家种子高倍扩繁,但不分株行。其他应符合4.2的要求。4.3.2株行扩繁法4.3.2.1株行扩繁法的条件当不具备低温干燥贮藏条件时,由育种者负责,利用株行扩繁法,生产育种家种子。4.3.2.2建圃根据需种量,把初始优系中的典型单株,种成株行,建立保种圃。4.3.2.3土地选择和整地土地选择和整地应符合4.2.2的要求。4.3.2.4种植4.3.2.4.1育苗秧田做畦,并划分等面积小区。一个单株播一个小区,均匀稀播,各小区播量一致。种子应做药剂处理,单株间的浸种、催芽、播种等,应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小区间留间隔,防止混杂。4.3.2.4.2移栽每单株栽植数行为一小区,单本移栽,各小区在同一天插完。小区长宽比2~4:1,各小区面积、栽植密度应一致。小区端留走道。保种圃四周设2m~3m保护区,保护区种植同品种育种家种子。4.3.2.5隔离隔离应符合4.2.4的要求。4.3.2.6田间管理田间管理应符合4.2.5要求。4.3.2.7鉴定去杂以品种的典型性和整齐度为标准,淘汰劣行。其他应符合4.2.6的要求。4.3.2.8留种、收获和贮藏4.3.2.8.1在各典型株行中保留足够数量单株,分别脱粒、装袋、贮藏,以备下年(或隔年)保种圃用种。其余种子混收,成为育种家种子。4.3.2.8.2收获应符合4.2.8的要求。4.3.2.8.3贮藏应符合GB/T7415要求。5原原种生产5.1生产、利用方式原原种生产由育种者负责,在原原种圃将育种家种子稀播稀植,分株鉴定去杂,混合收获生产原原种。DB41/T293.3—201424原原种经过一次繁殖可生产原种。5.2土地选择和整地土地选择和整地应符合4.2.2的要求。5.3育苗移栽不分株行,其他应符合4.2.3的要求。5.4隔离隔离应符合4.2.4的要求。5.5田间管理和鉴定去杂5.5.1田间管理应符合4.2.5的要求。5.5.2按单株鉴定去杂,其他应符合4.2.6的要求。5.6检验、收获与贮藏5.6.1成熟期与收获后按原原种标准进行田间和室内检验。5.6.2混合收获,其他应符合4.2.8的要求。5.6.3贮藏按GB/T7415执行。6原种生产6.1生产、利用方式原种生产在原种圃将原原种育苗移栽生产原种。原种经过一次繁殖可生产检定种。6.2土地选择和整地土地选择和整地应符合4.2.2的要求。6.3育苗移栽单本或多本移栽,其他应符合5.3的要求。6.4隔离隔离应符合4.2.4的要求6.5管理和鉴定去杂6.5.1管理应符合4.2.5的要求。6.5.2单株或整穴鉴定去杂,其他应符合5.5的要求。6.6检验、收获和贮藏6.6.1成熟期与收获后按原种标准进行田间和室内检验。6.6.2收获、贮藏应符合5.6的要求。7检定种生产DB41/T293.3—2014257.1生产、利用方式在良种场或特约种子基地将原种育苗移栽,生产检定种,直接应用于大田生产。7.2种植7.2.1土地选择和整地应符合4.2.2的要求。7.2.2育苗移栽应符合6.3的要求,连片种植,一场一种或一村一种,严防混杂。7.3隔离隔离应符合4.2.4的要求。7.4田间管理和鉴定去杂田间管理和鉴定去杂应符合6.5的要求。7.5检验、收获与贮藏7.4.1成熟期与收获后按良种标准进行田间及室内检验。7.4.2收获、贮藏应符合5.6的要求。DB41/T293.3—201426AA附录A(规范性附录)水稻常规种调查记载项目和方法A.1生育期A.1.1浸种期、催芽期、播种期、移栽期实际操作的日期,以月/日表示。A.1.2始穗期10%植株的穗顶露出剑叶叶鞘的日期。A.1.3齐穗期80%植株的穗顶露出剑叶叶鞘的日期。A.1.4成熟期粳稻95%以上,籼稻85%以上的谷粒黄熟、米质坚实,适宜收获的日期。A.1.5叶姿分弯、中、直三级(弯:从叶枕沿着叶片到叶尖的弧线超过半圆形;直:从叶枕沿着叶片到叶尖为一直线;中:介于弯和直之间)。A.1.6叶色分为淡绿色、绿色、浓绿色、边缘紫色、紫色斑点和紫色六级,在孕穗期观测记载。A.1.7叶鞘色分为绿色、紫色浅条、紫色、深紫色等,在分蘖盛期记载。A.1.8株型分为紧凑、松散、中等三级。A.1.9穗型根据稻穗的分枝模式、一次枝梗的角度和小穗的密集程度,分密集型、中间型、散开型三类,蜡熟期观测主茎稻穗。根据稻穗的弯曲程度,分直立穗、半直立穗和弯曲穗三类。A.1.10粒型分为短圆型、阔卵型、椭圆型、细长型四种。A.1.11芒DB41/T293.3—201427分为无芒、稀有、少、中、多五种(稀有:指少部分穗有芒;少:有芒谷粒数<10%;中:有芒谷粒数10%~75%;多:有芒谷粒数>75%。A.1.12颖壳色分为秆黄色、黄色、色斑、红褐色、褐色、紫黑色。在颖壳坚硬,成熟期观测。A.1.13颖尖色分为秆黄色、顶端红色、红色、褐色、紫色。在成熟初期,颖果坚硬时观测。A.1.14株高从地面至穗顶(不包括芒)的高度,以“cm”表示,在收割前田间测定三个重复,共30穴。A.1.15抗寒性在遇低温情况下,秧田期根据叶片黄化凋萎程度、出苗速度和烂秧情况等;抽穗结实期根据抽穗速度、叶片受冻程度和结实率高低、熟色情况等,分强、中、弱三级。A.1.16抗倒性记载倒伏时期、原因、面积、程度。倒伏程度分直(植株与地面夹角度数为90°~75°)、斜(74°~45°)、倒(44°至穗部触地)、伏(0°,植株贴地)。A.1.17抗病虫性按不同病虫害目测,分无、轻、中、重四级。A.1.18分蘖性分强、中、弱三级。A.1.19抽穗整齐度抽穗期目测,分整齐、中等、不整齐三级。A.1.20植株和穗位(层)整齐度成熟期目测,分整齐、中等、不整齐三级。A.1.21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多于5粒者为有效穗(含白穗)。收获前田间调查两个重复,共20穴。每公顷有效穗按公式(A.1)计算。平均有效穗公顷穴数公顷有效穗×=…………………………(A.1)A.1.22每穗总粒数包括实粒、半实粒、空壳粒。调查10株所有稻穗,求出平均数。A.1.23结实率结实率按公式(A.2)计算。DB41/T293.3—201428100×=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A.2)A.1.24千粒重随机取1000粒发育良好的谷粒,准确称重至0.01克,并折算成标准含水量时的重量,以“g”表示。重复三次。A.1.25单株籽粒重单株总实粒(标准含水量)的重量,以“g”表示。重复三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DB41T 293.3-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3部分水稻常规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82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