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21∕T 2263-2014 榆黄蘑栽培技术规程
ICS65.020.02B39DB21辽宁省地方标准DB21/T2263—2014榆黄蘑栽培技术规程2014-03-21发布2014-05-21实施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21/T2263—2014I前言本标准依据GB/T1.1-2009起草规则编制。本标准由辽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本标准由辽阳市食用菌研究所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辽阳市食用菌研究所。本标准起草人:刘文华、孙艳霞、李威、陈江霞、王星绕、李红。本标准为首次发布。DB21/T2263—20141榆黄蘑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榆黄蘑栽培的产地环境、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求。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榆黄蘑栽培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2763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9687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9688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T12728食用菌术语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NY/T1742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NY/T1935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NY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NY/T5333无公害食品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NY5358无公害食品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3产地环境3.1总体要求榆黄蘑栽培场地环境符合NY5358的要求。选择地势高燥、通风良好、水源充足、水质纯净、远离畜禽舍、无污染、环境清洁卫生的场地。生产用水应符合GB5749的要求。3.2菇场要求榆黄蘑可利用栽培的环境比较多,可选择闲置房舍,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地沟等场所。3.3场所前处理菇房(棚)使用前应清洁整理,清除杂物、杂草等,温室和拱棚要平整土地,以利排灌。清洁整理后应进行灭虫和消毒,使用药剂及用量应符合NY/T5333的规定。4栽培技术DB21/T2263—201424.1栽培时期榆黄蘑为中温型食用菌品种,其原基分化应不超过28℃,最适20℃~24℃之间,一般情况下,分春秋两季生产,春季3月~4月栽培、秋季9月~10月栽培。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特点,合理安排生产,有控温设备的可随时播种。4.2品种选择及菌种生产4.2.1品种选择品种选择应符合NY/T1742的规定,选用抗病虫、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品种,要求无杂菌、无病虫,菌丝均匀整齐、生活力强,培养基不萎缩、不干涸。4.2.2菌种生产根据当地不同生产季节,按照NY/T528的要求,提前三个月安排生产一级(母种)菌种、二级(原种)菌种、三级(栽培种)菌种,用量大者,可适当提前。4.3培养料配制4.3.1原料选择应符合NY5099的要求,选择以木材、稻草、麦秸、玉米芯、棉籽壳、豆秸、葵花籽壳等天然培养料为碳源。氮源主要是天然培养料中的蛋白质,可辅以尿素、铵盐和硝酸盐等能被菌丝直接吸收的氮源。营养生长阶段培养料提供的碳氮比20:1,生殖生长阶段碳氮比40:1为宜。4.3.2菌袋材料与规格常压灭菌采用高密度低压聚乙烯塑料袋或聚丙烯塑料袋,高压灭菌用聚丙烯塑料袋。规格:幅宽20厘米~22厘米,袋长40厘米~45厘米。4.3.3培养料配方可用于榆黄蘑栽培的常用培养料配方如下:——棉籽壳90%、豆饼粉1%、麸皮5%、过磷酸钙1%、石膏粉1%、生石灰2%。——棉籽壳44%、玉米芯44%、米糠7.5%、尿素0.5%、过磷酸钙1%、石膏1%、生石灰2%。——玉米芯50%、豆秸粉35%、麸皮10%、三元复合肥1%、石膏粉1%、生石灰3%。——玉米芯40%、木屑40%、麦麸15%、过磷酸钙3%、石膏2%。4.3.4配制方法按照配方备料,将各种原材料加水充分搅拌均匀,培养料含水量根据料堆处理方式进行调整,以pH值7~7.5为宜。DB21/T2263—201434.4料堆处理4.4.1熟料栽培料堆处理方式将培养料按比例混合,调整含水量为60%~65%,然后装入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内,装料松紧适度,用线绳扎紧,放入常压灭菌锅或高压灭菌锅内进行灭菌,常压要求保持100℃,15小时以上。高压灭菌需先排尽锅内冷空气,关闭排汽阀,当压力升到0.14MPa后,保持恒压2.5小时~3.5小时。4.4.2发酵料栽培料堆处理方式建堆:将干料混匀后,加足水分至培养料含水60%~75%。混拌均匀后将料堆成宽1.0米~1.3米,高1.0米~1.5米,长度不限的料堆。料堆四周尽可能堆陡一些。建堆时,将料抖松抛落。堆成之后,用木棒(直径5厘米左右)在料上插通气孔,每隔0.2米插一孔。建堆后用塑料薄膜覆盖,或用草帘、稻草覆盖。翻堆:发酵料多在春、秋堆制,建堆后48小时~72小时应进行第1次翻堆。翻堆时仍须将料抖松,以增加料中含氧量。同时,将上下、里外的培养料互换位置,以便培养料均匀发酵。全部发酵过程历时6天~8天,翻堆3次~4次即可。检查:建堆48小时左右,若能正常升温至60℃以上,开堆时可见适量白色菌丝,表示堆料含水适中,发酵正常。堆料不能发酵升温,应及时翻堆,将料摊开晾晒,或添加干料至含水量适量,再将料抖松重新建堆发酵。优质培养料应具有棕褐色、无臭、松紧适中、透气性能好等理化性状。培养料的含水量为60%~65%左右,手抓一把料握紧,手指间有3滴~4滴水渗出。以pH值7~7.5为宜,无氨味。4.5接种4.5.1熟料栽培式接种将灭菌后的培养袋放入冷却室冷却,温度降至室温后采用两端接种的方式进行接种,接种量以布满料面为准,接种后两端套上套环,盖上封口纸,用线绳或皮套扎紧。4.5.2发酵料栽培式接种将发酵好的培养料边装入培养袋内边接入菌种,采用三层料四层菌种或二层料三层菌种的接种方式,表层菌种量以布满料面为准。4.6发菌期管理榆黄蘑栽培,宜采用叠袋发菌法进行发菌,即把接种后的菌袋放入菇棚内,直接平卧重叠成高约1米左右的数行菌袋墙,菌墙之间留50厘米~60厘米的人行道。棚内温度保持在20℃~25℃,湿度50%~70%,保证空气新鲜,保持黑暗状态,接种后35天~40天菌袋发满,表现为整体洁白。4.7出菇管理DB21/T2263—20144当菌丝发满后,再经过5天~7天,袋口料向外长出大量子实体原基,即可打开封口纸,让原基长大,此时需要一定的散射光,调整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温度控制在25℃左右,经常通风换气,保证出菇良好。4.8采收应选择菇盖展开,尚未弹射孢子前进行采收,此时菇内紧实,个体重量达到高峰,产品产量高,质量好。采收前,应停止喷水一天,菇体含水量低,香味浓,菇盖在贮运过程中不易破碎;采收时,一手捏住菇柄,用利刀轻轻割下,不要将料面破坏。采收一潮菇后,应及时清理并松动板结的料面,停水3天~5天。菌丝长好后,再喷水催菇,继续出菇管理,一般情况下一个生产周期需要70天左右,采收2潮~3潮菇。4.9菌渣处理菌渣可进行堆制发酵以实现无害化处理,避免环境污染。5病虫害防治5.1主要病虫害表1榆黄蘑栽培中常见病害常见病害病原微生物/病因发病症状青霉属杂菌感染黄绿青霉苍白青霉培养料如受青霉污染,初期出现白色或黄白色绒毛状菌丝,1天~2天后菌落逐渐转变为绿色或蓝色的粉状霉层,凡有青霉污染的地方,食用菌菌丝生长受抑制或不能生长木霉属杂菌感染绿色木霉康式木霉菇床或菇袋被感染后,初期出现灰白色菌丝,不久产生绿色孢子,形成绿色霉斑,严重者布满整个料面,菌袋变软、腐烂,不再出菇表2榆黄蘑栽培中常见虫害常见虫害害虫特征发病症状螨类体呈圆形或卵圆形,体长0.2毫米~0.7毫米,体色多样危害子实体原基及幼蕾,引起子实体死亡菌蚊幼虫头部黑色,老龄幼虫4毫米~6毫米,成虫体长3毫米~4毫米,暗褐色群集于菇柄基部为害,造成大量子实体死亡,或在培养料表面蛀食菌丝,使菌袋不能出菇蚤蝇幼虫蛆形,长2毫米~4毫米,成虫分两型,体长1.1毫米~1.8毫米,体黑色至黑褐色主要以幼虫为害培养料,幼虫从菇蕾基部侵入,在菇内上下蛀食,咬食幼嫩组织使菇体变成海绵状,最后把菇蕾吃空跳虫形如跳蚤,弹跳灵活,体深灰色,体长1毫米~2毫米,无翅,有弹尾,体表油质菇体形成后,跳虫群集于菇盖、菌褶和根部咬食菌肉,造成菇盖遍布褐斑、凹点或孔道;排泄物污染子实体,引发细菌性病害DB21/T2263—201455.2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配合科学合理的化学防治。化学防治使用农药应符合NY/T393和GB2763的规定,注意在原基形成至采收期间禁止使用任何农药。5.3防治方法5.3.1农业防治应选用抗性强的母种,制备优质的生产菌种;保证原辅料新鲜无霉变;栽培袋灭菌彻底;接种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栽培场地应远离谷物仓库、饲料库及鸡舍,以杜绝虫源;菇房使用前彻底消毒;加强菇房通风和温湿度调控;所有生产用水符合GB5749的规定。5.3.2物理防治污染严重的菌袋需用柴油蘸注,避免扩散,尽快移出、烧毁。防治菌蚊类害虫,可在门窗装防虫网,菇房内使用黑光灯、粘虫板进行捕杀。还可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蛾类和双翅目成虫等。5.3.3生物防治使用植物源农药和微生物农药等防治病虫害。5.3.4化学防治使用药剂应符合NY/T5099和GB2763的规定,宜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与环境相容性好的农药,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喷施。应在采菇后施药,化学药剂施用后要密闭、暗光培养,创造利于菌丝生长,不利于子实体形成的环境条件,一周后,再进行催菇技术管理。
本文标题:DB21∕T 2263-2014 榆黄蘑栽培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85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