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13T 1535-2012 梨果入袋害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ICS65.020.01B05DB13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1535—2012梨入袋害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2012-05-15发布2012-05-31实施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13/T1535—2012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庆仙、李志勇、韩凤华、陈江玉、陈翠英、胡慧莲、刘建敏、王娟、王建苏。DB13/T1535—20121梨入袋害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梨入袋害虫综合防治的相关术语和定义、虫情调查、危害程度划分及防治指标、防治方法和防治效果调查等。本规程适用于河北省梨入袋害虫的综合防治。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8321.1~8321.6农药合理使用准则DB13/T609无公害果品农药使用准则DB13/T1447中国梨木虱综合防治技术规程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入袋害虫指进入袋内危害果实的害虫。3.2防治指标以果均虫量或虫果率表示,当果均虫量或虫果率达到一定值(防治指标)时,采取措施,以控制害虫危害达到经济阈值以下。3.3虫口入袋率有虫果袋占调查总果袋数的百分比。4入袋害虫种类梨入袋害虫主要种类包括:黄粉蚜Aphanostignajacusuiensis(Kishida)、中国梨木虱PsyllachinensisDBXX/XXXXX—XXXX2YangetLi和康氏粉蚧Pseudococcuscomstocki(Kuwana),均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昆虫纲(Insecta)、同翅目(Acarina)。其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参见附录A。5虫害调查主要入袋害虫监测时间、方法见附录B。6危害程度划分危害程度分为4级,见表1。表1梨入袋害虫危害程度划分危害级代表值虫口入袋率(A)备注0A=0无危害10<A≤5%轻度危害25%<A≤15%中度危害3A>15%重度危害7综合防治技术措施7.1人工防治休眠期精细刮除梨树粗皮裂缝,将刮出物带出园外集中焚烧;清除落叶、落果、病虫枝及地埂田间杂草;采收后及时将脱下的纸袋及园内落袋集中烧毁;晚秋在树干上绑缚草把,诱杀黄粉蚜、康氏粉蚧成虫。7.2休眠期药剂防治梨树发芽前,全树喷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杀死越冬若虫或虫卵。7.3套袋技术7.3.1套袋时期在定果后,5月上旬至6月上旬套袋。7.3.2套袋前的准备套袋前必须喷药保护。当幼果上药液风干后,及时进行套袋;喷药3天内套完,以免将虫或卵套在袋内。7.3.3套袋要求袋口要扎严扎紧,有条件的果园,套袋时在果实袋的袋口加用防虫夹或药剂处理海绵,阻止害虫从袋口入袋。7.4生物防治DB13/T1535—20123利用梨园生态中的天敌,控制入袋害虫危害。7.5化学防治7.5.1化学防治原则按照GB4285、DB13/T609、NY/T393的规定执行。7.5.2化学防治时期7.5.2.1发芽至套袋前防治根据虫情调查结果,达到防治指标进行防治。7.5.2.2套袋后防治按种群密度监测结果配合防治指标防治,被害级别为1级时要加强监测,并进行点片局部挑治;当达到2级时,必须全面进行化学防治,选用内吸性药剂;被害级别达3级时,必须解袋进行全园防治。7.5.2.3落叶前防治。虫口密度大的果园,采果后至落叶前进行化学防治。7.5.3防治指标防治指标见附录B。7.5.4化学防治药剂针对不同入袋害虫种群可选用杀虫剂种类及浓度见附录C。7.5.5注意事项晴天应在上午9点以前,下午4点以后施药,不要在有露水时、风雨天和烈日下施用农药,药后4小时遇大雨须重喷。8防治效果调查8.1调查时间药后8~10天调查。8.2效果计算虫果率(%)=(虫果数÷调查果总数)×100%8.3效果评定套袋果虫果率低于5%为合格。未达到防治合格指标及时进行补治。DBXX/XXXXX—XXXX4AA附录A(资料性附录)梨入袋害虫生物学特性A.1导言本附录给出了梨园入袋害虫中国梨木虱、黄粉蚜、康氏粉蚧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的描述。A.2入袋害虫形态特征A.2.1中国梨木虱成虫:体长3毫米左右,翅展7~8毫米,额突白色,复眼黑色。触角褐色,末端2节黑色。足色较深。前翅端部圆形,膜区透明,静止时,翅呈屋脊状叠于体上。成虫分为冬型和夏型两种。冬型成虫体形较大,灰褐色或深黑褐色,前翅后缘臀区有明显褐斑;夏型体较小,黄绿色,单眼3个,金红色,复眼红色。成虫胸背均有4条红黄色(冬型)或黄色(夏型)纵条纹。冬型翅透明,翅脉褐色,夏型前翅色略黄,翅脉淡黄褐色。若虫:初孵若虫扁椭圆形,第一代初孵若虫淡黄色,复眼红色;夏季各代若虫初孵时乳白色,后变绿色;末龄若虫绿色。翅芽显著增大,长圆形,突出于身体两侧。卵:为长卵圆形,初时淡黄白色,后黄色。一端钝圆,其下有一刺状突起,固定于植物组织上,另一端尖细,延长成一根长丝。夏卵乳白色,越冬成虫在梨展叶前卵为暗黄色,展叶后的卵为淡黄色至乳白色。A.2.2黄粉蚜成虫:体卵圆形,长约0.8mm,全体鲜黄色,有光泽,腹部无腹管及尾片,无翅。行孤雌卵生。包括干母、普通型。性母均为雌性。喙均发达。有性型体长卵圆形,体型略小,雌0.47mm左右,雄0.35mm左右,体色鲜黄,口器退化。若虫:淡黄色,形似成虫,仅虫体较小。卵:越冬卵(孵化为干母的卵)椭圆形,长0.25mm~0.40mm,淡黄色,表面光滑;产生普通型和性母的卵,体长0.26mm~0.30mm,初产淡黄绿,渐变为黄绿色;产生有性型的卵,雌卵长0.4mm,雄卵长0.36mm,黄绿色。A.2.3康氏粉蚧雌成虫体长3-5毫米,扁平,椭圆形,体粉红色,表面被有白色腊质物。卵椭圆形,浅橙黄色,数十粒集中成块,外覆一层白色蜡粉,形成白絮状卵囊。若虫淡黄色,形似雌成虫。A.3梨园入袋害虫发生规律DB13/T1535—20125A.3.1中国梨木虱中国梨木虱在河北省中南部梨区,每年发生6~7代,自2月中旬开始出蛰,2月底至3月初为成虫出蛰盛期,3月底出蛰结束。3月中旬成虫开始产卵,4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同时卵开始孵化,梨盛花期为卵的孵化盛期,梨落花95%时卵孵化结束。在4月下旬第一代若虫大量发生,界限较明显。以后各代连续发生,世代重叠。中国梨木虱种群变化呈多峰曲线。,每年有4~6个发生高峰,主峰在每年的6月上中旬,主峰过后虫量迅速下降,以后有几个小高峰,但数量较少,直到11月下旬成虫开始越冬。A.3.2黄粉蚜梨黄粉蚜在我省梨区1年发生6~10代,以卵在枝干、老翘皮下、果台缝、树皮裂缝、剪锯口周围或枝干上的残附物内越冬,越冬卵于3月下旬至4月初梨花开时孵化,孵化的若虫仍在越冬处的嫩皮下吸食汁液而不爬出,长大后以孤雌卵生的方式繁殖后代,到5月中、下旬,由越冬场所转移到花梗附近的果实鳞片下树枝锯口等处,隐藏条件下孤雌卵生繁殖并为害,随后爬入袋内转果为害。梨黄粉蚜活动能力差,喜欢在背阴处栖息取食,果实套袋后,袋内闭光遮阴,为梨黄粉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诱发梨黄粉蚜大发生,因而套袋处理的梨果更易受害,且整个生长季节均有梨黄粉蚜入袋为害。入袋后的梨黄粉蚜首先为害梨果柄及果肩,而不套袋的梨果黄粉蚜主要为害萼洼,为害高峰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A.3.3康氏粉蚧康氏粉蚧一般1年发生3代,主要以卵或1~2龄若虫在枝干、僵果上越冬,少数以受精的雌虫越冬,翌春梨树发芽时卵孵化为若虫。翌年4月份开始活动,5~6月份繁殖第1代,7~8月份繁殖第2代,9~11月繁殖第3代。全年第1代为害枝干,另两代以果实为主。A.4生活习性A.4.1中国梨木虱中国梨木虱若虫孵化后1~2天就从尾部分泌出一种无色透明的线状蜡纸物,随之分泌一种无色透明的粘稠液体附着在线体周围,以后粘液逐渐增加而将若虫包埋。若虫只有在蜕皮时才爬出粘液,蜕皮后继续产生分泌物,使分泌物大量堆积,到一定程度后从叶上滴落到下部的叶、果或地面上。产卵部位随着生长季节的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越冬代成虫将卵产在还未发芽的1~2年生枝条的叶痕处,待发芽、开花后有利于初孵幼虫就近取食。第一代成虫卵多产于叶柄沟内,少部分在叶背面,第2~5代成虫卵多产于叶缘锯齿间,少部分产在叶脉周围,第6代成虫产卵于叶柄和枝条上。若虫喜欢在叶柄和叶丛基部(前期)、卷叶内、叶果粘贴处、果袋内、密闭果园的叶背面和其他阴暗处危害。中国梨木虱在梨园和树冠内的种群分布均属于聚集分布,往往一处有几头、十几头若虫在危害。A.4.2黄粉蚜成虫活动力差,喜在背面阴处栖息为害,温暖干燥的环境对其发生有利,低温高湿则不利于其发生。果实萼片较多的品种受害重,无萼片的品种受害轻。老树受害重,地势高处的树受害轻。A.4.3康氏粉蚧康氏粉蚧喜在阴暗处活动,纸袋内是其繁殖危害的最佳场所,因此,套袋果园、树冠郁闭、光照差的果园发生较重,树冠中下部及内膛发生重。康氏粉蚧繁殖快,每头雌虫可产卵120~380粒。初孵幼虫有聚集习性,5~7天后逐渐扩散危害。DBXX/XXXXX—XXXX6附录B(规范性附录)入袋害虫主要种群监测时间、方法、防治指标B.1入袋害虫主要种群监测时间、方法、防治指标见表B.1。表A.1入袋害虫主要种群监测时间、方法、防治指标监测对象监测时间监测方法防治指标梨木虱4月~11月每7天一次在梨园内采取平行跳跃式或棋盘式取样方法,随机选取调查树,每1hm2选取调查树不少于18株,在调查树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每个方位随机调查10片成龄叶片,详细记录调查叶片上中国梨木虱各龄若虫数量、天敌数量和叶片危害级别。在梨园内选择标准树(每100株树选择不少于5株)。在树冠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各固定2个枝,每个枝从基部向上数5片成龄叶,全株共50片叶作为调查样本,定期调查固定枝叶上的中国梨木虱各龄若虫数量及危害级别。当虫口密度达到0.4头/叶时,及时选用杀虫剂进行化学防治。危害级别为1级时进行局部防治;当达到2级及以上时,必须全面进行化学防治。黄粉蚜3月~11月每7天一次每园采取五点取样法随机调查5株树,每株选取离地面1米左右的主枝5枝,每枝在基部调查10cm枝长的所有粗皮、翘皮,用刀片将皮翘起,记录虫卵枝数,估测虫卵量。同样方法对芽、花、果等危害情况进行调查。当危害率达到5%时及时进行防治。康氏粉蚧4月~11月每7天一次同上。当危害率达到5%时及时进行防治。DB13/T1535—20127附录C(规范性附录)梨入袋害虫防治采用杀虫剂种类及浓度C.1梨入袋害虫防治采用杀虫剂种类及浓度见表C.1。表A.2梨入袋害虫防治采用杀虫剂种类及浓度商品名常用剂型防治对象使用浓度(倍液)阿维菌素2%乳油梨木虱2000~4000吡虫啉10%可湿性粉剂梨木虱、康氏粉蚧、黄粉蚜1500~3000乐斯本(毒死蜱)40.7%乳油梨木虱、康氏粉蚧、黄粉蚜1000~1500高效氯氰菊酯5%乳油梨木虱1500~3000噻虫嗪25%水分散粒剂梨木虱4000~6000氯氟氰菊酯(功夫)2.5%乳油梨木虱、康氏粉蚧2000~3000甲氰菊酯(灭扫利)20%乳轴梨木虱、黄粉蚜2000~4000氰戊菊酯20%乳油梨木虱1500~3000辛硫磷45%乳油梨木虱1000~1500溴氰菊酯2.5%乳油康氏粉蚧1500~2000抗蚜威50%可湿性粉剂黄粉蚜2000~3000赛丹1000倍35%乳油黄粉蚜1000~3000速灭杀丁1500倍20%乳油黄粉蚜、康氏粉蚧1000~1500康福多20%可溶剂黄粉蚜2000~10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DB13T 1535-2012 梨果入袋害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047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