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七年级下册血衣图1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血衣》这件著名作品是画家王式廓于1959年起倾毕生精力却未曾最后完成的杰作.《血衣》再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时农民斗争地主时的场面。《血衣》构图宏大,全画以举血衣的妇女为中心,把庞大的人群组织在瞬间情节的绘画高潮中,多层次却主次分明,显示了画家把握大场面构图的能力。那手持亲人血衣的妇女,手在颤抖,脚已发软,身体扭曲,几乎昏倒,一腔深仇大恨,尽在悲痛欲绝之中;那手拿字据的老农,劳动了一辈子的双手粗大有力,创造了无数财富,但又一贫如洗,反而欠下一身债;那双目失明的老妈妈,眼眶深陷,满腔凄楚,欲哭无泪,她太想见到翻天覆地的外部世界了……。作品人物形象典型,刻画细腻,生动感人,活生生地刻画出了封建制度下中国农民的命运。王式廓的《血衣》写生稿王式廓创作素描《血衣》是呕心沥血,绞尽了脑汁。素描《血衣》从1950年酝酿到1959年完成,整整花费了10年时间。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也不过用了8年。利用10年时间创作一件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是首例。由此,我们不得不折服王式廓强烈的精品意识和严肃的创作态度。1953年完成第一稿时,并没有血衣情节,1954年他受连环画启发,画面上才有了血衣这个中心结构。1973年王式廓为把《血衣》画成油画.带病到河南巩县再度深入生活,积累素材。为收集色彩的形象素材,王式廓深入农村、水利工地进行写生,工作起来总是废寝忘食,在短短的29天里,他画了74幅画。为了崇高的艺术事业,他是拼上命了。因为他知道失去的时间太多了,所以要争分夺秒,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据人们回忆,在1973年5月22日这一天的下午6时,王式廓正在画农民双头象的时候,“他脸上冒汗,手也发抖,突然昏迷过去。从此再也未醒过来。”王式廓带着遗憾走了,留给后人的是一笔精神财富。画家用了毕生的精力,以凝重的笔触表达了亿万农民在为自己的生存权而抗争的宏伟场面。就这样,他为着崇高的艺术事业,献上了62岁的宝贵人生。1954年,王式廓在土地改革资料中看到了《血衣》这个故事,从而找到了展开画面情节的一把钥匙,找到了创作的方向,绘制了第一幅草图,以一个妇女举起血衣为中心展开。1956年,王式廓阅读了小说《暴风骤雨》后,对小说塑造的赵玉林这一苦大仇深、坚决革命的形象有了触动,绘制了第二幅草图。1958年,作者在深入河北农村大量写生后,创作完成了第三幅草图,并进行透视设计、黑白关系效果处理,最终定稿。1959年5月至9月,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完成了素描作品的创作,并参加了建国10周年画展,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图2王式廓未完成的油画作品《血衣》《血衣》作者简介:王式廓(1911—1973),山东掖县人。193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后留学日本,1937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到延安,历任鲁艺美术系教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善于用素描刻画中国农民形象,画风质朴浑厚,创作上长于情节性绘画。代表作除(血衣)外,还有木刻改造二流子),油画参军)等。王式廓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在创造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他手握画笔倒在画架之旁的极其敬业的精神成为了美术界的“王式廊精神”。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七年级下册血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052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