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一 家国一体——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范式课件
主题一家国一体——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范式纵向专题贯通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及其规律(1)发展演变阶段特征重大制度先秦——萌芽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确立君主集权制度秦朝——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行政权、军事和监察权相互牵制西汉——巩固内(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起草、封驳和执行环节相互牵制宋朝——加强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元朝——发展一省制——中书省。相权暂时回升明朝——强化废丞相,权归六部,实行“内阁制”。设立特务机构清朝——顶峰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纵向专题贯通(2)演变规律①从君主权力看,由有限君权向绝对君权过渡。明清之前,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到相权、谏议制度等机制的制约,因而还是有限君权。但随着相权的不断削弱和谏议制度转向监督百官,君权逐渐演变成绝对权力,不受节制。②从机构形式看,“家国同构”的特征得以延续。“家国同构”在专制主义体制内表现为皇帝至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夫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庭治理的形式扩大到治国的范畴。③从强化君权的方式看,一般有三种:一是转移法,即由皇帝亲信组成新的官僚机构转移部分相权,如汉代的内外朝制度;二是分权法,即把相权分割,由不同部门掌握,互相牵制,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三是建立非制度化或非法定的国家机构来为君主专制服务,如明朝的内阁、清代的军机处等。④从君主专制的作用看,封建社会前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越来越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桎梏。纵向专题贯通(2019甘肃兰州高三第二次诊断)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年)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D.阁臣多来自于翰林院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权的方式及特点,旨在考查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材料“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说明内阁不是法定国家机构,故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明朝早期,皇帝权力“过度”膨胀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材料是说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对点训练1·纵向专题贯通2.日益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与地方行政体制(1)发展演变时期重大制度秦朝——确立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汉朝——完善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挫折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宋朝——转折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元朝——强化实行行省制度,设立宣政院,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清——顶峰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清朝实行改土归流,收复台湾,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纵向专题贯通(2)演变规律①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的主因。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行政制度的延伸与补充,它的调整必然受到中央集权制度变化的影响。②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区划变化的特征。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无论是两级、三级或者四级管理体制,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是最为稳定的。③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④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如明朝张居正改革等。纵向专题贯通(2019云南昭通校级期末)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的县级行政区划最为稳定,历朝历代县级政区的数量总体变化不大(如图所示),这是因为县级政权的职能是()▶对点训练2·A.“监察百官”以维护专制统治B.“提举市舶”以发展对外贸易C.“劝农课税”并维持地方治安D.“总领禁旅”并加强边疆防御纵向专题贯通答案:C解析:县级政权的主要职能是管理地方行政及地方经济的相关事务,故C项符合题意。“监察百官”不是县级政权的职能,故A项错误;发展对外贸易与县一级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加强边疆防御主要是军事上职能,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纵向专题贯通3.古代选官制度:日益公平化、科学化和集权化(1)发展演变时期选官制度夏商周世官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世代世袭,又称世卿世禄制战国、秦汉军功爵制: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两汉时期察举制和征辟制:官吏查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或者中央直接征召人才,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后来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隋唐宋明清科举制: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更加公平。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反映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纵向专题贯通(2)演变规律①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学识才能。②选拔方式由推荐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③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④选官权力从“民间”逐渐向中央甚至君主手中转移。这种转移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的趋势是一致的。⑤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纵向专题贯通(2019山西晋中高三5月调研)东汉以来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变动是,许多衣冠世家日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色彩,官位、族姓与文化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致出现了许多世代公卿、世出名士的家族。这表明东汉以来()A.九品中正制度已经形成B.选官标准呈现异化趋势C.察举制已经被完全废除D.族望成为选官主要标准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材料体现的是东汉以来士家大族势力日益影响选官制度,原先重孝廉才能的选官标准开始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形成于魏晋时期,A项错误;东汉时期选官制度还是察举制,C项错误;尽管选官有看重门第、族望的趋势,但无法得出族望已经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D项错误。▶对点训练3·1.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的东西方文明国家项目古代中国古代雅典古代罗马政治结构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社会大变革,中央集权制萌芽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直至衰落罗马共和国逐渐形成并发展。罗马法逐步形成体系经济形态井田制逐步瓦解,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农业落后,粮食缺乏,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奴隶制经济趋于繁荣文化特色“百家争鸣”局面人文主义思潮萌发自然法思想初步发展后世影响中国第一次伟大的社会转型雅典民主为近代西方政治奠定了基础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2019湖北武汉高三5月模拟)通过研究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研究者发现古希腊的神族谱系简单而清晰;古代中国的神族谱系则相对复杂而混乱。该差异主要反映了古代东西方()A.政治制度的巨大差异B.中国更重视现实社会C.民族文化与传统不同D.古希腊历史更加悠久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古希腊的神族谱系简单而清晰,而古代中国的神族谱系则相对复杂而混乱,这种不同体现的是民族文化与民族传统的不同,与政治制度关系不大,C项正确,A项错误。神族谱系的不同与现实关系也不大,排除B项;这一差异与谁的历史更加悠久无关,排除D项。▶对点训练4·2.中国科举制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影响(1)科举制度使统治基础下移。大量出身低微贫寒的士子,可以通过科举使本人以及家庭的社会地位晋升。科举提供了一条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选拔人才的途径,也为社会下层分子提供了一条上进的途径,使社会不断进行阶层的对流,对巩固统治、稳定政治和社会产生了积极作用。伏尔泰认为,中国自平民选择优秀人才为政府服务的方法很值得欧洲各国模仿。(2)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健全与完善,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官队伍的建立和世界上最早、最完善的文官政治的形成。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3)科举考试制度,严格奉行“三公”原则,即“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和“公正录取”。这是中国人才选拔方式长期演变的结果,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后来法国教育受中国竞争性文化考试原则影响大。《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2019江西上饶高三月考)史料证明,科举制不仅被东亚一些国家复制和模仿,也为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所借鉴。这一现象反映了()A.科举制平等择优方式向全社会推广B.科举制延续之久在历史上绝无仅有C.科举的观念依然存活于现实世界中D.科举制有超越种族与国界的生命力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向全社会推广,而是被其他国家借鉴,故A项错误;材料中“一些国家复制和模仿”是横向影响,未涉及延续时间,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没有涉及现实意义,故C项错误;材料中“被东亚一些国家复制和模仿,也为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所借鉴”表明超越国界,故D项正确。▶对点训练5·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一 家国一体——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范式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060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