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21∕T 2011-2012 生猪饲养场猪痢疾防治技术规范
ICS65.020.30B41DB21辽宁省地方标准DB21/T2011—2012生猪饲养场猪痢疾防治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swinedysenterypreventionandcontrolinfarms(报批稿)2012–07–27发布2012–08–27实施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21/XXXXX—XXXX1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目录。本标准由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本标准由辽宁省畜牧兽医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动物医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学武陈瑶魏澍段亚良闫明媚崔基贤杨作丰于长泳石霖赵凤菊杨庆民申贯男刘坤洋DB21/XXXXX—XXXX2生猪饲养场猪痢疾防治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猪痢疾诊断、药物治疗、预防以及生物安全措施防控技术等方法与措施。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境内对猪痢疾的诊断与防治。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7959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6548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NY5030无公害食品畜禽饲养兽药使用准则NY/T545猪痢疾诊断技术NY/T388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生猪产地检疫规程》(农医发[2010]20号)《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产地检疫规程》(农医发[2010]33号)3术语和定义3.1猪痢疾swinedysentery又称血痢,是由厌氧性猪痢疾短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以严重黏膜出血性下痢为特征的肠道性传染病,该病以发病猪呈现黏液性、出血性下痢和局限于大肠的渗出性、出血性、纤维素性或坏死性盲肠与结肠炎为特征。3.2疫区epidemicarea疫病爆发或流行所波及的区域。3.3疫苗vaccine用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或其组分或代谢产物经加工制成或者用合成肽或基因工程方法制成,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3.4生物安全biologicalsafety安全转移、处理和使用那些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而获得的遗传修饰生物体,避免其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DB21/XXXXX—XXXX33.5生物安全隔离区biologicalsafetycompartment指在同一生物安全管理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养殖场所,某特定疫病的卫生状况清楚,其所养的动物群针对一种或多种特定动物疫病采取了监测、控制和生物安全措施。4诊断4.1流行病学4.1.1传染源病猪和带菌猪为猪痢疾主要传染源,该病康复猪带菌率较高,而且带菌时间可长达数月。猪痢疾短螺旋体可随粪便等排泄物被排出体外,污染圈舍、饲槽、用具、饲料、饮水、周围环境及母猪躯体等。犬、鸟类、鼠类、苍蝇等经口感染猪痢疾短螺旋体后可长时间带菌、排菌,特别是老鼠带菌可达100天以上。4.1.2传播途径通过消化道传染,其他传染途径尚未证实。犬、鸟类、苍蝇、鼠类等均可作为猪痢疾短螺旋体传播媒介。4.1.3易感类群在自然流行中仅发生于猪,其他动物未见发生。不同日龄、品系的猪均易感,断奶仔猪和架子猪多发,哺乳仔猪和成年猪发病较少。4.1.4流行特点流行普遍,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季节性,传播缓慢,流行期长,一般发病率约75%,病死率5%-30%,可长期危害猪群。各种应激因素如饲养管理不当、阉割、运输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均可促使该病的发生。4.2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学变化4.2.1临床症状4.2.1.1病猪下痢便血,外观消瘦,毛皮粗硬,脱水;大部分病猪体温正常,少数体温可达40.0-40.5℃,一般不超过41.0℃;潜伏期一般为3-8d,有的可达2-3月。猪群最初暴发该病时,常呈最急性或急性型,后逐渐缓和变为慢性型。根据病程长短可将其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4.2.1.2最急性型多见于流行初期,少数病猪无明显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死亡率较高,病猪大部分在抽搐状态下死亡,病程一般为12-24d;多数病猪食欲废绝、剧烈下痢,粪便开始时为黄灰色软便,随后变为水泻样,内有黏液并带有血液或血块,随病程发展,粪便混有脱落黏膜或纤维素性渗出物,有腥臭味;病猪精神沉郁,肛门松弛,排便失禁,腹围紧缩,拱背腹痛,高度脱水,眼球下陷,全身寒战。4.2.1.3急性型多见于流行中前期,主要表现为出血性下痢。病初排软便或稀便,随后粪便中含有大量半透明黏液且呈胶胨状,粪便中含有血液或血凝块和咖啡色或黑红色的脱落黏膜组织。同时,病猪脱水,迅速消瘦,食欲减退,饮欲增加,拱背蜷曲,后肢踢腹,最终死亡或转为慢性型。4.2.1.4慢性型多见于流行中后期,病程一般为1个月左右,甚至更长,以黏液性腹泻为主。下痢反复发生,时重时轻,下痢粪便含有黑红色血液和黏液,且呈油脂状,其中含有较多坏死组织碎片而血液较少。病猪食欲正常或稍减退,表现为渐进性消瘦、贫血、生长迟滞,呈恶病质状态。部分病例可自然康复,但少数康复猪经一段时间后会复发,甚至多次复发,直至死亡。DB21/XXXXX—XXXX44.2.2病理解剖学变化剖检特征性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结肠和盲肠),多数可在回盲结合处看到明显的分界线。急性病例可见大肠卡他性肠炎或出血性肠炎,结肠和盲肠黏膜肿胀、充血或出血;肠内容物稀薄,其中混有黏液和血液而呈酱色或巧克力色。严重病猪可见直肠黏膜增厚、出血。慢性型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肠炎,黏膜病变严重,大肠黏膜点状、片状或弥漫性坏死,形成厚厚的黏液—纤维素层,即呈黄色和灰色的伪膜,常局限于黏膜表面,呈麸皮样,剥去伪膜露出糜烂面。其它脏器如肝、脾、心、肺等无明显特征性病理变化。4.3粪便和大肠黏膜刮取物中猪痢疾短螺旋体显微镜检查4.3.1材料准备4.3.1.1器材:主要有显微镜、暗视野镜头、玻片、盖玻片、酒精灯等。4.3.1.2试剂:主要为媒染剂和染色液。4.3.2样品采集、保存和运送采集病猪新鲜粪便(含黏液)或直肠拭子或大肠内容物及黏膜,按NY/T545执行。4.3.3操作方法4.3.3.1染色样本制作:取少量新鲜粪便样本用生理盐水5倍稀释,静置30min,取上层液体涂片,自然干燥,火焰固定。用生理盐水漂洗后,加媒染剂作用5min。水洗,加染色液染色2min。经水洗晾干后,待检。每份样本至少制片2张。4.3.3.2暗视野检查样本制作:取生理盐水稀释的样本1滴制成压滴标本,待检。每份样本至少制片2张。4.3.3.3显微镜检查:染色样本以油镜直接观察,压滴标本在暗视野400-1000倍镜头下观察。每张片至少观察10个视野。4.3.4结果判断4.3.4.1油镜下观察染色样本,猪痢疾短螺旋体被染成淡红色,背景呈淡蓝色;典型猪痢疾短螺旋体菌体6μm-8.5μm,呈2-5个螺旋状波浪卷曲,且两端尖锐。4.3.4.2在暗视野显微镜下检查,可见折光度一致、活泼旋转呈蛇样运动的较大的螺旋状形态的微生物。每个视野3-5条,便可确诊。4.4大肠组织中猪痢疾短螺旋体显微镜检查按NY/T545执行。4.5猪痢疾短螺旋体分离培养和鉴定按NY/T545执行。4.6结果判定4.6.1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并结合流行病学做出初步诊断,粪便和大肠黏膜刮取物中检出典型猪痢疾短螺旋体,便可初步确诊,然后可通过大肠组织中猪痢疾短螺旋体显微镜检查或猪痢疾短螺旋体分离培养和鉴定进行最终确诊。DB21/XXXXX—XXXX54.6.2注意本病与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感染、猪梭菌性肠炎、仔猪副伤寒的鉴别诊断,可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别诊断。5药物防治5.1化学药物防治5.1.1治疗0.5%痢菌净(乙酰甲喹)2-5mg/(kg﹒bw),卡那霉素20mg/(kg﹒bw),肌肉或后海穴注射2次/d,连注3d;隔4d,可进行第二个疗程治疗。严重脱水病猪可补充等渗电解质溶液。5.1.2预防每吨饲料添加泰乐菌素100g,全群连用10d。5.1.3休药期按照NY5030-2006无公害食品畜禽饲养兽药使用准则执行,泰乐菌素休药期为14d。5.2中药防治5.2.1处方25-35kg体重病猪的日用量:白矾1.2g,白头翁18g,石榴皮l2g。5.2.2用法先将白头翁、石榴皮加水适量煎至完全出味,将药液滤于盆中,加入白矾使之溶解。然后拌入少量饲料中饲喂或直接灌服,每日1剂,连服4d。预防量减半,每日1次,全群连服3d。6生物安全措施防控技术6.1原则6.1.1患病猪应及时送隔离舍,进行隔离诊治或处理。发病地区或猪场,进行隔离封锁,期间禁止生猪及其相关产品流出;逐步全群淘汰,并对猪场进行彻底清扫和消毒,同时空圈3个月后,引进猪痢疾短螺旋体阴性种猪饲养;在无该病地区或猪场,建立无SD生物安全隔离场(区)。6.1.2落实安全生产的全进全出制度,商品猪实行全进全出或实行分单元全进全出饲养管理,每批猪出栏后,圈舍空置2周,并进行彻底清洗、消毒,消灭病原,防止连续感染和交叉感染。6.1.3无关人员禁止进入生产区;因工作需要必须进入的人员、车辆,应进行严格的消毒。6.1.4生产区内严禁饲养其它动物;严禁携带动物及与养猪有关的动物产品进入生产区;严禁从猪病疫区购买种猪、仔猪、饲料及器械。6.2场址和布局按照《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第二章执行。6.3其它设施DB21/XXXXX—XXXX6具有必要的防鼠、防鸟、防虫设施或者措施。6.4引种6.4.1原则坚持自繁自养;必须引进时,从非疫区且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的种猪场或繁育场引进经检疫合格的种猪。种猪引进后应在隔离舍隔离观察2个月以上,健康者方可进入健康舍饲养。6.4.2检疫6.4.2.1产地检疫按《生猪产地检疫规程》(农医发[2010]20号)执行。6.4.2.2调运检疫按《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产地检疫规程》(农医发[2010]33号)执行。6.5消毒6.5.1消毒剂交替选用过氧乙酸、来苏儿、1%NaOH溶液等化学消毒药物进行定期消毒。6.5.2消毒方法针对不同的消毒对象选用相应的消毒方法,可选择喷洒、喷雾、浸泡、冲洗等方法。6.5.3场区消毒6.5.3.1养殖场(小区)入口设运输车辆消毒池和人员消毒更衣间,进出场区车辆用次氯酸盐或有机碘混合物溶液等,用喷雾装置进行喷雾消毒。车辆消毒池两边为缓坡,消毒液可用3%火碱或煤酚溶液,每周更换两次。徒步进场人员通过的消毒槽内加入生石灰,每三天更换一次。在雨雪天后消毒药(垫)应及时更换。6.5.3.2场区内无杂草,无垃圾等杂物堆放,场区地面每月消毒一次。交替选用使用1‰聚维酮碘液、0.2%-0.3%过氧乙酸、来苏儿、1%NaOH溶液等化学消毒药物进行定期消毒。猪舍周围环境每周消毒一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和下水道出口,每月应至少消毒一次。6.5.4舍内消毒6.5.4.1新建猪舍,要在舍内干燥后,屋顶、墙壁、地面用消毒剂消毒一次;一切用具均应充分清洗消毒。6.5.4.2使用过的猪舍空舍时,彻底清除一切物品,然后机械清扫和高压水枪冲洗地面、墙面,待舍干燥后,再用消毒剂彻底喷雾或熏蒸消毒一次。6.5.4.3定期对饲喂用具、料槽和饲料车等进行消毒,可用1‰聚维酮碘液或0.1%新洁尔灭消毒;日常用具(如兽医用具、助产用具、配种用具等)在使用前后应进行彻底消毒和清洗。6.5.4.4饲养人员不得互串猪舍。舍内工具固定,不得互相串用,进舍的所有用具均必须消毒。6.5.5人员消毒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应更衣和紫外线消毒,工作服不应穿出场外;外来参观者进入场区参观应彻底消毒,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作鞋后方可进场,并遵守场内防疫制度。可用0.1%新洁尔灭或2%煤酚水溶液等洗手、洗工作服或胶靴。6.5.6舍内带猪消毒DB21/XXXXX—XXXX7消毒前应彻底消除圈舍内猪只的分泌物及排泄物。配制适宜浓度的强效碘、二氧化氯等,在中午气温较高时,采用喷雾方式进行消毒。一般情况下,舍内带猪消毒以一周一次。在疫病流行期间或养猪场存在
本文标题:DB21∕T 2011-2012 生猪饲养场猪痢疾防治技术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060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