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必修2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概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建立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进行了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攀升。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线索1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线索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76年)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线索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时期(1978年至今)第25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命题时空坐标内容索引主干梳理断点弥补概念理解重点深化史料考法定向突破高考感悟押题演练课时作业主干梳理断点弥补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3.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4.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教材补缺】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1.“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援。(2)目的: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背景: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核心);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条件)。(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重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5)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6)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奠定了初步基础。工业化2.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基本内容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适应工业化需要,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公有制(2)基本途径和方式①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小农个体经济改变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②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通过“赎买”政策,最后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3)意义:到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社会主义制度【图示明史】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三、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内容(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农业国经济文化工业国四、探索失误(三面红旗)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运动(1)过程①“大跃进”运动首先从农业开始。全国掀起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随后又不断提高和修改粮食生产计划指标,引发了各级干部的浮夸风。②1958年8月后,“大跃进”重点从农业转向工业,出现全民炼钢运动,1960年结束。多快好省(2)评价①在3年“大跃进”期间,由于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和技术方面,动员了空前规模的人力、物力,建成了一批重要项目。如大庆油田的开发,原子尖端技术的突破,都是在这个时期取得的成绩。②但是方法上采取大搞政治运动,无视客观规律,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其直接后果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3)失败原因①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群众运动的方法来快速发展生产力是不切实际的。③盲目追求,破坏了经济的稳步与协调发展。高速度3.人民公社化运动(1)特点①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强调“一大二公”。②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③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④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2)实质: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但这只是一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空想,给中国社会带来重大影响。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五、政策调整1.1960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调整”的含义: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即尽可能提高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2)“调整”的直接作用,解决大炼钢铁造成的严重经济问题,也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问题。2.1962年中共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等带头做自我批评。3.1971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4.1975年邓小平提出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调整周恩来全面整顿【教材补缺】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中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骚扰。毛泽东指出,现在工厂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三线建设由此开始。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期间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图解历史】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概念理解重点深化考点一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概念解读1.新民主主义社会: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性质。2.新民主主义经济:进入社会主义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3.国家资本主义与赎买政策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2)从现实需要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认知深化针对练1(2018·邢台月考)“一五”计划是在人民政权得以巩固的情况下开始的,它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到1957年底,156个项目中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材料旨在说明“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A.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B.完全依赖于苏联经济技术援助C.得益于苏联的援助和国内环境D.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一五”计划的特点、实质及问题(1)特点①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②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③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④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⑤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⑥性质: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的总路线。(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3)问题①工业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步伐;1956年出现全局性冒进,基础投资总额过大,造成国家财政紧张。②社会主义改造:盲目追求改造速度,滋生了“左”倾冒进情绪;改造中的不良举措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无视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活需要,改造模式集中、单一。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独立,摆脱了被列强奴役剥削的命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施了“一五”计划,迅速壮大了中国的工业化力量,为中国的工业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素养感悟考点二探索与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八字方针(1)含义:调整是指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及劳动生产率。(2)关系:调整是“八字”方针的核心,调整的目的是巩固、充实和提高。概念解读针对练2下图为中国(1952~2008年)城市化率曲线图,其中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大量减少B.国民经济调整精简城镇人口C.城市知识青年大量上山下乡D.“左”倾错误导致工业生产缩减√解析观察图片可知,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是在1962年前后。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大跃进”时期农轻重比例进行调整,发展轻工业和农业,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随着重工业比重的下降,城镇人口比重也下降,故B项正确。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核心问题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2)失误的原因①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②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认知深化③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④国际环境的影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5讲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062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