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61∕T 495-2010 红豆杉造林技术规程
ICS65.020.40B60DB61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T495—2010红豆杉造林技术规程ThetechnicalspecificationonTaxusafforestration2010-05-07发布2010-07-10实施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61/T495—2010I前言本标准由陕西省林业研究中心提出。本标准由陕西省林业厅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陕西省林业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管理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宗勤、周灵国、冯宁、张璐、周雷、赵辉、宋保伟。本标准为首次发布。DB61/T495—20101红豆杉造林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红豆杉造林设计、主要栽培技术、检查验收和档案管理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红豆杉造林与野生资源保护实践,尤其适用于药用红豆杉原料林的营造。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4285-1989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5776-2006造林技术规程LY/T1607-2003造林作业设计规程NY/T394-2000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3造林规模与采收3.1造林规模一个造林基地或一个基层造林单位造林面积不少于6hm2(100亩左右),其中每片林的面积,集体与个人造林不少于0.6hm2(10亩左右)。当年造林成活率≥90%,第三年保存率≥85%。3.2采收期药用原料林采收期分为以下两种:a)每5年左右连根掘取;b)种植3年后,每年剪采植株地上部30cm~50cm以上枝叶。3.3生物量指标所建立红豆杉原料林植株生物量指标列于表1。DB61/T495—20102表1红豆杉原料林植株生物量指标单位为千克项目年产量(干重)株666.7m2hm2第四年0.0565975第五年0.253254875第六年0.6078011700第七年1.20156023400第八年后1.802340351004造林地选择4.1栽培区划分4.1.1分区原则按以下4项主要原则划区:a)符合红豆杉属(Taxus)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要求;b)自然条件下有红豆杉野生分布的区域;c)野生红豆杉植物体中紫杉醇(taxol)及其衍生物有效成分含量;d)不与农作物及重要经济植物争地。4.1.2分区类别按照4.1.1分区原则,将陕西省红豆杉栽培区划分为以下4个区:a)优生区秦岭西南部和米仓山中西部中低山区,西部至甘肃文县的甘川交界地带,包括略阳、宁强、勉县西南部及南郑南部地区;商洛市柞水县和山阳县等地山系北坡、东北及西北坡向、0°~30°坡度之间、距河流或小溪小于100m的地区。b)适生区根据地理、气候等因素,本区划分为以下3个亚区:1)陕南江河流域适生亚区:汉水、嘉陵江、丹江等江河流域。因各盆地中的冲积阶地均为重要的农业基地,不宜集中大面积营造红豆杉林,可结合园林绿化及防护林、农田林网建设,因地制宜的适度发展;2)秦岭南坡和大巴山适生亚区:包括陕西凤县、留坝、佛坪、宁陕、洛南至河南卢氏县一线以及南秦巴山区(除优生区和适生亚区之外的地区),向西可包括甘肃舟曲至麦积山沿线、西汉水流域;3)渭北及陕北具有较高空气湿度的小流域(如河川、沟谷、城镇及其周边地区)。c)次适生区依地理、气候及工农业生产要素等分为以下3个亚区:1)秦岭北坡次适生亚区:秦岭北坡的宝鸡、太白、眉县、周至、户县、长安、蓝田、华县、华阴等市县部分或大部地区,可选水源充足的沟坡及乔木林下适度发展;DB61/T495—201032)关山及陇山次适生亚区:包括陇县千河以南、陈仓区渭水以北的关山与陇山地区,西部可至甘肃天水、武山一线,海拔1400m~2200m地区。人工红豆杉林宜避开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的农业区及林区,可优先在阴湿沟坡林下及浅土层地区发展;3)关中次适生亚区:关中平原区。鉴于与工农业用地的矛盾,本区发展红豆杉宜与绿化工程、防护林营造相结合,也可在苹果和猕猴桃等果园行间林下套种栽培,或孤植、丛植为绿篱及观赏树;4)关中及陕北具有灌溉水源的小流域(如川道、平原、山地北向坡0°~30°坡度之间的地区)。d)不适宜生长区秦巴山区海拔3000m以上高寒山区及凤翔、铜川、韩城一线以北的渭北及陕北的干旱、寒冷地区。注1:造林建园时应注意根据当地小气候、土壤等因素区别对待,具体论证。注2:本区划以建立药用原料基地为主要目标。鉴于红豆杉树木质极好,常绿且树姿优美,是良好的用材及绿化树种,因而除不适宜生长区外,其它各区均可作用材林及绿化栽植,但在次适生区栽培,要掌握与应用配套精细的栽培管理技术。4.2造林地点选择按照GB3095-1996、GB15618-1995的规定选地。在低丘平台地,土层厚度在60cm以上,石砾少,坡度在30°以下,尽量选择可机耕地;在高丘山地,选择土壤肥沃,土层厚度在70cm以上,坡度在30°以下的地块;大面积平地营造红豆杉林应设防护林带。5品种、品系选择5.1基本原则5.1.1适地适种、速生优良5.1.2大面积造林选用多品种、多品系,一般每块单一无性系小区的面积以1hm2~3hm2为宜。5.2适用品种与混交造林适用的品种与品系有曼地亚红豆杉(Taxusmedia)系列品种、中国红豆杉(Taxuschinensis)、南方红豆杉(Taxuschinensisvar.mairei)等。药用原料林营造以曼地亚红豆杉优良品种“Hicksii”(Taxusmediacv“Hicksii”)为宜,其它种(或品种)红豆杉可作为紫杉醇半合成前体物质生产原料栽培;曼地亚红豆杉系列其它品种(品系)及中国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可作为观赏植物栽培或种质资源引种栽培,中国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可作为用材林栽培。为减少病虫害和土壤恶化,可适当安排其它树种营造块状或行间混交林;红豆杉树苗较小时,可适当安排较高大植物套种,有利于红豆杉成活与生长、具遮阳、提高单位面积生物量与早期效益的作用。可混交的其它树种有:楝树(Meliaazedarach),七叶树(Aesculuschinensis),银杏(Ginkgobiloba),玉兰(Magnoliadenudata),杜仲(Eucommiaulmoides),栾树(Koelreuteriapaniculata)等,也可与部分作物、果树、蔬菜、花卉植物套种,套种植物数量与大小以不影响红豆杉生长为宜。6苗木DB61/T495—20104来源清楚、合法,具“两证一签”的合格苗木。7造林7.1整地参照GB/T15776-1995的规定执行。7.1.1造林地清理乔木树可适当保留,灌木及草本植物应全面清理,对杂灌木、杂草较多的荒山、荒地、迹地,整地前要进行清山除杂,宜用除草剂杀死其萌芽能力,以免影响新造幼林的生长。造林地清理分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块状清理三种。可依据造林地天然植物状况、采伐剩余物数量和散布情况、造林方式及经济条件等的不同选择其中一种实施。坡地和丘陵低山的山顶、山脊,要保留一部分天然植被。保留沟谷两岸20m范围内的天然植被。坡度10°以上的坡地,坡长每隔40m~60m沿等高线可保留1m~3m左右的天然植被带。7.1.2整地时间春季造林的林地在前一年的秋冬季节整地,一般应在造林一个月前整好地,其它季节整地要在雨季结束前完成。7.1.3整地方法7.1.3.1穴状整地山地、丘陵、平原广泛采用,整地规格为穴的口径50cm~60cm。7.1.3.2鱼鳞坑整地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坡地广泛采用,鱼鳞坑为半圆形,外高内低,半径不小于60cm。7.1.3.3带状整地山地、丘陵地区、林农间作地块广泛采用,要求沿等高线进行,其形式有水平阶、水平槽、反坡梯田等。带状整地宽度60cm以上,长度根据地形确定。7.1.3.4全面整地地势较平坦、坡度在25°以下、灌草茂密,若不全面整地不便于营林生产的地块常用的整地方法。全面整地常用机械全面翻耕。7.1.4整地方式7.1.4.1机械整地7.1.4.1.1机械全垦适用于坡度8°以下的林地。作业要求垦深30cm~50cm。坡度5°以下的林地,直接下犁作来回平行犁松;5°~8°的林地,应从坡面最高处开始,沿等高线直接下犁作水平带状来回犁松。每次下犁与收犁的距离不应大于1m,DB61/T495—20105如大于1m时,须与原犁向垂直再犁一行,以达到全面松土的目的。农田、水库、沟渠上方的林地,应保留宽约15m~50m的缓冲带,配合人工挖穴,以保持水土。机械全垦作业时,应考虑大风、暴雨情况,避免水土流失。7.1.4.1.2机械带垦适用于坡度8°~15°的林地。作业要求沿等高线作业,带宽150cm,垦深30cm~50cm。严禁在坡地顺坡带垦作业。7.1.4.1.3机械挖大穴适用于坡度小于15°,地形地貌较复杂,母岩较硬或留存树头直径大于20cm的林地。适宜于大苗栽植。挖穴直径、边长、深度均为50cm~60cm,底部边长误差小于10cm。7.1.4.1.4机耕后人工挖小穴适用于机械全垦、机械带垦后,以人工挖掘小穴作为栽植穴的整地方式。一般直径、边长、深度均为25cm~35cm,底部边长误差小于5cm。7.1.4.2人工整地利用人力进行整地,分为人工挖大穴、人工挖小穴、人工带垦三种整地方式。a)人工挖穴适用于山地、丘陵及平原地区,特别是山地、水蚀、风蚀严重地带。挖穴前沿等高线按株行距规格定标,定标以石灰等作明显标志物。人工挖大穴或小穴规格同7.1.4.1。挖出的表土置于穴上方,心土置于下方或两旁。b)人工带垦适用于山地、丘陵及平原等杂草占优势的林地。作业要求山地、丘陵应沿等高线进行人工带垦。垦带宽60cm~150cm,深度20cm~30cm;带长根据地形确定,不能过长;每隔一定距离应沿等高线保留0.5m~1.0m天然植被。将带上土壤掘松整平,带与带的中心水平距离依设计的株行距确定。人工带垦后的挖穴直径、边长、深度均为25cm~35cm,底部边长误差小于5cm。7.2造林密度每公顷栽植18000株~21000株(1200株/亩~1400株/亩)。一般以宽行窄株为原则,行间应南北走向。在大风地区,行间宜与风害方向垂直。栽植方式,各种植区应因地制宜,以相对集中连片栽培为主,辅以其它模式栽培。为了便于管理与采集收获,株行距以(0.3m~0.4m)×(0.9m~1.1m)为宜,或以(0.3m~0.5m)×(0.3m~0.5m)与(0.3m~0.5m)×(0.9m~1.1m)宽窄行栽植,后期封行后可间行疏伐以利稳产。7.3回土与施肥7.3.1回土7.3.1.1第一次回表土将植带上方或穴周表土铲下回至植穴中,土块应敲碎,土粒直径不大于2cm,捡净石块及草根,回土至穴深的二分之一。DB61/T495—201067.3.1.2第二次回表土施肥后,再将穴周表土回至满穴,要求同第一次回表土。根据地形的差别,其回土后植穴分以下4种形状:a)平缓地,回土应至面包型,以防雨后塌陷;b)沟谷地,回土应至面包型,以防雨水冲刷及积水;c)低丘、台地,回土应至凹型,以保蓄水分;d)坡地,回土后穴面应呈水平状,以保蓄水分及防止冲刷。7.3.2施肥第一次回表土后,每穴施放优质复合肥30g~300g,并充分与回填的表土搅拌均匀。土壤肥沃的地块栽植时可不施肥,等苗木根系发达后再追肥。参照NY/T394-2000的规定执行。7.4栽植7.4.1栽植时间2月~3月为宜。整地、施肥完工后,选择土壤湿润深度达30cm以上,一般在灌溉或雨后分墒后进行栽植。7.4.2定植方法7.4.2.1将苗木逐株送至穴旁轻放,不得远距离抛掷,以防折断及容器(营养管或袋)脱落。7.4.2.2在栽植前,应将苗木容器(穴植管或袋)除掉,并保持根团完整。7.4.2.3每穴栽植一株,苗木要垂直栽植于穴中,不要曲根,再培土踏实固定,凹陷处应再覆土。7.4.2.4栽植深度应高于苗木根茎处原土痕2cm~3cm,干旱地、沙地采用凹形回
本文标题:DB61∕T 495-2010 红豆杉造林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083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