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32∕T 1627-2010 赤眼鳟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IIiDB32ICS65.150B52备案号:28615-2010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1627—2010赤眼鳟苗种繁育技术规范Ruleforeasternbarbelfishseedbreedingandcultivationtechniques2010-08-05发布2010-11-05实施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2/T1627—2010前言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编制。本标准由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泰兴市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本标准起草人:陈春才、黄爱平、熊文藻、吴德才、张建、蔡云飞、李建、钱华、耿建国、叶国清、顾元俊、葛鑫、黄备战。DB32/T1627—20101赤眼鳟苗种繁育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农产品野生赤眼鳟亲鱼选育、人工繁殖、孵化、苗种培育、鱼病防治技术。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农产品赤眼鳟的苗种繁育。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8407.4—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2—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SC/T1008—1994池塘常规培育鱼苗鱼种技术规范3亲鱼选育3.1亲鱼来源亲鱼来自长江捕捞的野生赤眼鳟原种。3.2形态特征体呈纺锤形,体色银白,背部灰黑。后部较扁,头锥形,吻端须两对细小。体侧各鳞片基部有一黑斑,形成纵列条纹,侧线鳞尤为明显。鳞大,侧线平直后延至尾柄中央。尾鳍深叉形,深灰具黑色边缘。眼缘上方有一红斑。3.3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无畸形,体表完好。3.4繁殖年龄与体重亲鱼年龄不小于2冬龄,体重:雌鱼不少于0.75kg/尾,雄鱼不少于0.5kg/尾。3.5培育条件3.5.1产地环境培育池应符合GB/18407.4—2001标准.DB32/T1627—201023.5.2培育用水培育水质应符合NY5051—2001的标准.3.5.3培育池面积2亩~3亩,水深1.5cm~2.0cm,池底淤泥20cm以内,进排水系统完善。3.5.4清塘消毒亲鱼放养前应对培育池清塘消毒,使用的药物符合NY5071—2002的规定。3.6放养3.6.1时间每年2月底前放养结束。3.6.2放养量每亩放养100kg~150kg。配养白鲢鱼种100尾,规格100g/尾。3.6.3雌雄配比雌雄混养,配比1:1。3.7饲养管理培育池应有专人负责管理,每天定时监测溶氧、pH值、温度,并认真做好日常管理记录。3.7.1水质管理根据水质变化情况,每10d冲注一次新水,每次冲水5cm~10cm。保持溶氧在4mg/L以上。透明度30cm以上,每20d~30d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总量的1/5~1/4。3.7.2饲喂管理饲料以颗粒配合饲料为主,粗蛋白含量在32%以上。投喂时间:9:00~10:00,15:00~16:00,投喂量以30min吃完为宜。通过放养抱卵青虾繁殖虾苗和投喂浮萍,增加动植物辅助饵料。4人工繁殖4.1水温水温达到22℃以上,即可进行繁殖,适宜水温22℃~26℃,不超过28℃。4.2亲鱼成熟度鉴别性成熟雌鱼腹部膨大且柔软,生殖孔红润外突,轻压腹部即有卵粒外流。性成熟雄鱼轻压有精液流出。进入繁殖期应5d~8d进行一次成熟度鉴别,对已成熟的雌鱼应及时进入催产。DB32/T1627—201034.3配组配组比例1:1。4.4催产催产药物以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或(LRH-A2)1ug/kg~2ug/kg与马来酸地欧酮(DOM)1.25mg/kg~3mg/kg组合或单独使用。采用一针注射法,根据鱼的成熟度与水温状况,效应时间8h~12h。4.5授精采用人工干法授精。操作时,擦干鱼体和器皿,防止水及杂物混入。采卵后,随即采精于盛卵的器皿中,并加入适量等渗液,用羽毛快速搅拌1min,使精、卵充分接触,随后放入浮盘中浮化。5孵化5.1方法采用止水式充气、淋水孵化方法。5.2设施5.2.1水塔储存经处理过滤后的孵化用水,以自流形式进入孵化设施。5.2.2水泥池规格为4.5m×1.2m×0.9m,蓄水量4m3。池两侧设进、排水口,用闸阀控制,上进下排。5.2.3浮盘规格0.8m×0.8m×0.15m,四周用宽15cm、厚1.5cm的木板制成边框,底部用60目筛绢绷紧蒙合而成,浮盘置于水泥池的水面上,授精卵放入盘中孵化,每个池放5只浮盘。5.2.4充气设备配置空气压缩机。将充气管道装至各水泥池。按浮盘对应设置充气头,每只浮盘设10只气头,以充气增氧。5.2.5喷淋水管在水泥池面安装一根喷淋水管,在与池同长的塑料管上打孔,开阀注水后形成喷淋水珠洒入浮盘。5.3管理5.3.1消毒鱼卵放入浮盘之前,必须对水泥池、池水、浮盘、工具等一并进行消毒。消毒药物应符合NY5071-2002的规定。DB32/T1627—201045.3.2进水水泥池进水0.7m,浮盘浮于水面,盘体入水0.1m,并保持浮盘平衡。5.3.3装卵每只浮盘装卵10万粒。5.3.4充气、喷淋授精卵放入浮盘后,即将气泡头均匀放置于浮盘中充气,并注意随时调整气泡头位置与气压的大小,以保证卵在浮盘中均匀地翻转。鱼苗脱膜期间,适时开启喷淋水管淋水。脱膜结束后,将浮盘中的鱼苗移入池中继续培育。此时进行鱼苗计数。鱼苗入池后,即将气泡头均匀地布于池底,并调整充气气流量,使池水均匀翻动,待鱼苗鳔充气,平游,即可出苗,计数出售或下塘,培育夏花。6鱼种培育6.1夏花培育6.1.1培育池准备育种池呈东西向长方形为宜,四周无高大树木和建筑物。面积2亩~5亩,池底平坦,水深1.5m~2.0m,池底淤泥不超过20cm。排灌水系统完善。放养鱼苗前10d,干塘,亩用75kg生石灰进行药塘,4d后,向培育池内施腐熟发酵后的绿肥或人畜禽粪肥,用量一般150kg/亩~300kg/亩。经60目筛绢过滤进水使池水深为50cm~60cm。6.1.2鱼苗放养同一池塘放养同一批孵化的鱼苗,放苗前应用培育池的水试苗,温差不超过2℃,确保鱼苗进塘安全。鱼苗下塘前,将苗先放入网箱中,投喂煮熟的蛋黄,每10万尾鱼苗1个蛋黄,10min~15min后放入池中。6.1.3放养密度放养密度为10万尾/亩。6.1.4饲养管理采用以豆浆为主的培育方法。鱼苗放养后用黄豆3kg/d·亩,分2~3次磨成豆浆75kg,滤去豆渣后全池泼洒。一周后黄豆增至4kg/d·亩,培育10d后,在池塘周围浅水处堆放豆渣或豆饼糊。6.1.5日常管理6.1.5.1巡塘鱼苗放养后每日应多次巡塘,观察水质及鱼的活动情况,及时清除蛙卵、杂草、检查鱼苗摄食、生长及病虫害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并作好记录。6.1.5.2分期注水DB32/T1627—20105鱼苗放养一周后,每3d~5d注水一次,每次加深10cm~15cm,待鱼体全长3cm时池塘水深应为1.2m~1.5m。6.1.5.3防治鱼病经常观察、定期检查、发现鱼病、及时防治。6.1.6出塘6.1.6.1时间鱼苗经20d~25d培育至全长2.2cm~3.0cm时应及时拉网锻炼,准备出塘。6.1.6.2拉网锻炼夏花鱼种出塘前须经2~3次拉网锻炼,每次拉网的当日上午应清除池中杂草、污物,饲料应拉网后投喂。第一次拉网应将鱼围入网中,观察鱼的数量及生长情况,密集10s~20s后立即放回池中,隔天拉第二网,待鱼围入网中密集后赶入网箱中,随后在池中慢慢推动网箱,清除箱内污物,经1h~2h,若距鱼种培育池较近即可出塘;若需长途运输,尚需再隔一日,待第三网锻炼后(操作同第二网)出塘。拉网分塘操作应细心,起网时鱼体不可过度密集,计数时应采取带水操作。6.2鱼种培育6.2.1育种池环境应符合GB/T18407.4—2001的规定。6.2.2培育池育种池呈东西向长方形为宜,四周无高大树木和建筑物。面积4亩~5亩,池底平坦,水深1.5m~2.0m,池底淤泥不超过20cm。排灌水系统完善。放养鱼苗前7d,亩用75kg生石灰清塘。6.2.3培育用水应符合NY5051—2001的要求,并经60目筛绢过滤除去野杂鱼及其鱼卵。在鱼苗下塘前3d~5d,每亩施腐熟发酵的有机肥150kg。6.2.4水温适宜水温0℃~30℃,最适水温22℃~28℃。6.2.5放养放养密度:亩放赤眼鳟夏花1.2万尾,配养白鲢夏花0.2万尾/亩。放苗前应用培育池的水试苗,放养时温差应不超过3℃。6.2.6水质管理在鱼苗入池前,水深0.7m。以后每隔2d~3d,加水一次,每次加水5cm~10cm。加入时用密眼网过滤,同时避免水流直接冲击池坡及池底,防止把水搅浑。保持正常水深1.5m~2.0m。DB32/T1627—20106根据水质变化情况,每10d冲水5cm~10cm,使溶氧保持在4mg/L以上。6.2.7投喂每个池设置一台投饵机。饲料的粗蛋白含量:规格在10cm之前32%,10cm之后28%,投喂破碎颗粒饲料,饲料粒径应与鱼体规格相一致。日投饵2次,8:00~9:00,15:00~16:00,投饲量按30min内吃完为度。根据赤眼鳟杂食性偏植物性的习性,每天投喂浮萍,浮萍在无污染的其它塘口捞起或专池培育。6.2.8日常管理6.2.8.1巡塘每天巡塘不应少于2~3次。清晨观察水色和鱼的动态,发现严重浮头或鱼病应及时处理;上午投饲与施肥时应注意水质与天气变化;下午清洗饲料台检查吃食情况,并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的记录。6.8.2.2分期注水每隔15d左右加水一次,每次池水加深10~15cm。6.2.9鱼病防治6.2.9.1防治原则遵循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6.2.9.2主要疾病有水霉病、烂鳃病、肠炎病、出血病、中华蚤、锚头蚤等6.2.9.3预防正常清塘和工具消毒。消毒药物应符合NY5071—2002的规定。6.2.9.4治疗进行对症治疗,治疗药物应符合NY5071—2002的规定。
本文标题:DB32∕T 1627-2010 赤眼鳟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136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