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3鸿门宴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2.学习文章的叙事技巧。3.赏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西汉夏阳(现陕西韩城南)人,史学家、文学家。其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后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于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同年,项羽、刘邦也相继起兵,共同拥戴楚怀王之孙熊心(芈姓,熊氏,名心)为王。熊心一方面命项羽北上救赵,另一方面命刘邦向西攻秦,并与诸将相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项羽与秦军九战后击败秦军主力,引兵向西,于公元前206年11月进抵汉中。刘邦早于项羽一个月攻入秦都咸阳,接受了子婴的投降并“约法三章”,还军霸上。公元前206年11月,项羽率军来到咸阳,驻军于鸿门。当时,项羽兵力是刘邦的四倍,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当听曹无伤说刘邦“欲王关中”时,当即下令准备攻打刘邦。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史记》《史记》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等五种体裁,共130篇。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纪传体与通史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叫纪传体,始创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兼以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表”以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等。历代封建王朝所修“正史”均采用这种体例。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书正好相反。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约3000年的史实;又如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1.读准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飨.士卒xiǎnɡ美姬.jī左尹.yǐn鲰.生zōu卮.酒zhī戮.力lù郤.xì玉玦.jué樊哙.kuài啖.dàn目眦.zì跽.jì彘.肩zhì须臾.yú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2.成语积累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劳苦功高:做事勤苦,功劳很大。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人家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3.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同“拒”,意义:据守。“内”同“纳”,意义: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要”同“邀”,意义: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同“背”,意义:背叛。(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早”。(5)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戮”同“勠”,意义:并,合。(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同“隙”,意义:隔阂、嫌怨。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4.一词多义(1)意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动词,料想)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意图、心意)(2)坐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因击沛公于坐(名词,座位)坐北朝南(动词,背对着某一方向)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3)举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举不胜举(动词,列举)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4)胜沛公不胜杯杓(动词,承受)刑人如恐不胜(副词,尽)予观夫巴陵胜状(形容词,美好)此时无声胜有声(动词,胜过、超过)(5)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动词,告别)(6)故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交情)故听之(连词,因此)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7)为使子婴为相(动词,任、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词,被)军中无以为乐(动词,作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动词,是)何辞为(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5.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名词用作动词,驻军)(2)沛公欲王.关中(名词用作动词,称王)(3)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4)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在夜里)(6)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用作名词,交情)(7)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命)(8)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侍奉兄长那样)(9)籍.吏民,封府库(名词用作动词,登记)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11)范增数目.项王(名词用作动词,递眼色)(12)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13)头发上.指(名词作状语,向上)(14)刑.人如恐不胜(名词用作动词,给人用刑)(15)道.芷阳间行(名词用作动词,取道)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6.古今异义古义: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今义:山东省。古义:两家结为婚姻关系。今义: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十分;极。(1)沛公居山东..时(2)约为婚姻..(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河北省。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河南省。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说明。(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5)而听细说..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7.特殊句式(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2)具告以事(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3)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句)(4)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5)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6)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句)(7)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判断句)(8)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9)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10)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8.文化常识拜:古代一种表示恭敬的礼节。拱手弯腰,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鸿门宴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本文描写了项羽、刘邦两大政治集团在鸿门宴上的一场激烈的斗争,反映了项羽集团由主动变为被动、刘邦集团则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斗争过程,从而预示着项羽集团开始由强转弱、由胜转败,刘邦集团则由弱转强、由败转胜的必然趋势,表现了楚汉之间复杂尖锐的矛盾。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任务一】理清故事情节1.课文第一段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故事的展开起了什么作用?提示: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曹无伤告密”,挑开矛盾,故事“开端”;第二件事是“范增进言”,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2.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项伯夜访”,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是“张良献策”,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3.“鸿门宴”上有哪些惊险而又精彩的情节?请简要概括。提示:①“刘邦谢罪”,迫于形势,却绝不认错,让人为之捏一把汗;②“范增举玦”,杀机已到,气氛渐紧,千钧系于一发;③“项庄舞剑”,刘邦命悬一线,却节外生枝,气氛又急中有缓;④“樊哙闯帐”,刚刚缓和下来的气氛陡然紧张,而项王不但不怒,反而有敬,实出意外。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4.在文章第五段中,刘邦脱逃之前做了哪些部署?原因是什么?提示:一是令张良留谢;二是放弃车骑,脱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三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谢。这样安排,是担心项羽反悔,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5.双方的攻守形势是如何发生转换的?提示:①宴前:刘邦被动,项羽主动。②宴中:刘邦被动,项羽主动,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③宴后:刘邦主动,项羽被动,局势逆转。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任务二】分析人物形象及手法6.本文在描写人物时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相互映衬。试以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物为例简要分析。提示:项羽刘邦处于优势,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处于劣势,忍辱负重,善于保护自己。刚愎自用,拙于应变。善于采纳意见,随机应变。任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知人善任,谋臣从容定计,将士见危受命。养奸遗患,自绝敌营内应。有奸必肃,且能争取敌营内奸。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7.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提示: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意”,侥幸而已,但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8.“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了樊哙这一人物?提示:①“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②“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③“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角度具体内容作用语言描写①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行动描写②外貌描写③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9.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说的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二人的讲话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提示:两人讲话的中心大致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重在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从策略上看,是“以攻为守”。10.有人说,“鸿门宴”的导演是张良与范增,这两个人物各有怎样的特点?提示:张良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项羽,终于化险为夷。他为刘邦做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范增是项羽的“亚父”,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不了解项羽的妄自尊大,擅自安排项庄舞剑,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与张良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1.“鸿门宴”是楚汉相争的序幕,也是刘、项第一次正面交手。在这场“交手”中,拥兵四十万、自视天下非我莫属的项羽显然败给了只有十万士兵、低声下气的刘邦。仅从眼前的这场宴会看,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原因一:项羽缺乏审时度势的能力。从《鸿门宴》中看出,项羽始终未能正确估计形势,未能看出在推翻秦王朝之后,他与刘邦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不能正确理解范增的建议。又如刘邦进入关中后采取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都是“欲王关中”,但是他在项羽面前把这一动机隐藏下来,说成是“以待将军”。在这个重大问题上,项羽又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完全被刘邦的假象所迷惑。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原因二:项羽缺乏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例如在情义与事业的关系上,项羽过于重义,从项伯的游说,到刘邦上门谢罪,直至樊哙的说辞都是打出了一个“义”字,项羽被这些花言巧语迷惑,竟至于把自己在刘邦阵营的内线也供了出来。头脑简单,导致他的事业功败垂成。原因三:项羽缺乏独自决断的能力。项羽性格暴躁,没有主见,能够轻易做出决定,也能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3 鸿门宴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147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