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8.2怎样用电才安全知识点1过载与短路1.当家中同时使用的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时,电路的总电流就会过大(选填“大”或“小”),家庭电路中的空气开关会自动断开,切断电路,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2.引起电路中的电流超过规定值的原因,可能是电路连接用电器总功率过大,也可能发生了短路;避免电流超过电线规定值引起火灾的一种好方法,是在电路中串接保险丝。3.在家庭电路中若发生以下三种情况:①灯座里的两个线头相碰;②开关里的两线头相碰;③两孔插座中的两线头相碰,其中会引起电路中熔丝熔断的是(B)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知识点2避免触电4.为了确保用电的安全,日常生活中更换灯泡、搬动电器前应断开电源开关;电饭锅、电热水器使用的是三脚(选填“两脚”或“三脚”)电源插头。5.如图所示,小明无意间接触到了电动机的金属外壳,发生了触电事故,原因是金属外壳带电并且电动机的金属外壳没有接地。在发生触电事故的现场,不要用手去拉触电的人,而是要立即切断电源。6.下列情况容易发生触电事故的是(D)A.火线断路B.不使用绝缘层破损的导线C.使用大功率家用电器D.发现高压输电线掉落地面时,快步赶去用木棍挑开7.小军姐弟俩为妈妈庆祝母亲节,他们已使用了电饭锅蒸饭、电磁炉蒸鱼,开着油烟机炒菜,刚启动烤箱烤鸡时,家里的空气开关“跳闸”了,原因可能是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小军暂不使用烤箱,在手湿的情况下重新合上空气开关,继续炒菜,这个做法不符合(选填“符合”或“不符合”)安全用电原则。8.如图所示是家庭电路中造成电线燃烧的两种常见情况,其中甲图所示的情况是过载,乙(均选填“甲”或“乙”)图所示的情况是短路。9.图中A、B两点均是灯头连接导线的螺丝,当电路中的开关都断开时,站在地上的人用手接触电路中的A点,他会触电;用手接触电路中的B点,他不会(均选填“会”或“不会”)触电。10.关于家庭用电及安全常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低于220V的电压对人体是安全的B.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都是串联在电路中的C.不能用铜丝替代保险丝D.控制用电器的开关应该接在该用电器和零线之间11.关于家庭电路及安全用电的理解,正确的是(B)A.电能表的转盘转得越快,说明用电器消耗的电能越多B.看完电视要切断电源,避免待机耗电C.保险盒内的熔丝安装在零线上D.空气开关跳闸,立即合上恢复供电12.某同学家的电灯均正常工作,当他把“220V16W”的台灯插入插座后,闭合台灯开关,室内电灯全部熄灭。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B)A.插座处短路B.台灯灯头处短路C.插座处断路D.台灯灯头处断路13.如图所示的做法中,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A)14.“以人为本,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注意安全,珍惜生命。下列有关安全方面的说法,正确的是(D)A.雷雨天,人在高处打伞行走,一定不会被雷击中B.在两线插头的插排上,使用三线插头的用电器同样安全C.学校新增了两个微机室,只更换额定电流较大的保险丝即可D.家庭电路安装漏电保护器是防止漏电而采取的安全措施15.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不符合用电器安装规则和安全用电原则的是(D)①利用停电机会用湿抹布和洗洁剂清洗教室内的插座②原来的保险丝经常熔断,不查原因就换上一根铜导线③在学校的学生寝室内使用电吹风、“热得快”等大功率家用电器④早晨上学前在家里使用电熨斗熨衣服时突然停电,放下电熨斗后就背着书包上学A.只有①②B.只有②③C.只有①②④D.①②③④16.据报道“某市地铁三号线存在安全事故隐患,整条线路所用电缆偷工减料,各项生产指标都不符合地铁施工标准,电缆线径的实际横截面积小于标称的横截面积,会造成电缆电线发热过大,可能发生火灾。”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电缆线径的实际横截面积小于标称的横截面积,导线的横截面积小,电阻大,根据焦耳定律Q=I2Rt可知,在电流和时间一定时,它产生的热量就比较多,电缆的温度就升得较高,容易引发火灾。17.现代家庭中家用电器日益增多,安全用电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下表提供了一组人体电阻数据。如图所示,用电器R接在电压为220V的家庭电路上时,消耗的电功率为1100W,电路中接有额定电流为10A的保险丝。则:测量项目完全干燥时出汗或潮湿时手与手之间的电阻/kΩ2005手与脚之间的电阻/kΩ3008.8手与塑料鞋底之间的电阻/kΩ800010(1)只有用电器R接入电路时,通过保险丝的电流为5A;(2)一个全身潮湿的人,赤脚站在地上,由于不小心,手接触到了火线,发生触电事故,则通过人体的电流为0.025A(上表电阻数据适用于此人);(3)保险丝不能救人命的原因是人触电时,通过人体的电流远小于保险丝的熔断电流。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九年级物理下册 18.2 怎样用电才安全课件(新版)粤教沪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150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