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清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悲”“愤”交织的感情。2.根据人物外貌、行为及细节描写等,结合刘和珍的事迹,分析其人物形象。3.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4.探究、评价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其对徒手请愿的观点态度,扩展阅读有关这次请愿运动的文章,深入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学习目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7课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交织的感情。2.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3.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难点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重点难点一、扫除生字①创()伤②踌()躇③寥()落④绯()红⑤赁()屋⑥不惮()⑦尸骸()⑧屠戮()⑨浸渍()⑩黯()然⑪喋()血⑫攒()射⑬莅()临⑭干()练⑮桀()骜⑯荫()庇⑰殒身不恤()高中语文必修1第7课课前预习chuānɡchóuliáofēilìndànháilùzìàndiélìɡànjiéyìnxùcuán高中语文必修1第7课二、阅读思考1.课文七节中,哪几节侧重写了刘和珍?2.第一、二节有何作用?第六、七节又有何作用?3.有一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这条感情线索是什么?高中语文必修1第7课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试图以此改变国民精神。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因病去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示痛苦,引起国民的注意。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高中语文必修1第7课写作背景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同时又纠合英、美、法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种种无理条件,限48小时内即18日午前做出答复。3月18日,北京各界人士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当游行队伍到达时,早已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依附军阀的反动文人污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当噩耗传来时,鲁迅悲愤异常,相继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他又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深切哀悼革命青年。高中语文必修1第7课课文探究1.开篇为什么郑重其事地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和程君的请求?答案:示例①以“中华民国”纪年,一是包含讽刺、愤慨之情:以“三民主义”立国的“民国”已经十五年了,人民受宰割的命运依然没有改变。二是郑重说明写作时间,意味着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个日子。②程君的请求引出下文“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交代写作的缘起。高中语文必修1第7课2.本文是为纪念刘和珍而作,作者为什么却用第一、二两节的篇幅阐述写作缘起呢?答案:示例作者借写作缘起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爱国力量方面: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政府的淫威。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中间状态的市民: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概括。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变化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高中语文必修1第7课3.文中反复写了这样的话:“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呜呼,我说不出话”。作者为什么说这些看似矛盾的话?答案:示例语句原因情感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纪念烈士,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罪行,痛斥反动文人的卑劣。这几句看似矛盾又反复出现的话,潜藏着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悲痛——愤怒——出离愤怒。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烈士的牺牲使“我”极度悲痛,文人学者的阴险的论调使“我”非常愤怒。这是个非人间的社会。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惨象,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只能“沉默”。呜呼,我说不出话极度悲痛、愤怒,没有更好的办法纪念这些为国而死的青年。高中语文必修1第7课4.“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从用词和句式的角度分析句子有什么深刻含意。答案:示例反复运用“沉默”一词,表达了作者对国人麻木的焦虑,对民族前途的担忧,对革命爆发的渴望。“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表达了一种非此即彼、不容置喙的坚定语气,号召和激励一切不愿也不忍我们民族衰亡的有血性的中华儿女在沉默中爆发。高中语文必修1第7课内容小结高中语文必修1第7课深入探究1.文章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人?答案:示例事迹:①生前爱看鲁迅的文章;②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③成为学生自治会职员;④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⑤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⑥“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⑦中弹后又被棍打而牺牲。形象:刘和珍是一名进步学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虽然不多,但可以看出她热心政治运动,追求进步;有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威信;本性善良,为人谦和;勇赴国难,不惜殒命。高中语文必修1第7课2.关于刘和珍遇害的情况,如果把概况和细节合在一起写可不可以?为什么?从概况到细节,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答案:示例①不可以。写刘和珍遇害的情况,是为了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凶残”和流言家的“下劣”。把遇害情况与细节分开来写,把段祺瑞执政府的诬蔑和走狗文人的流言摆在中间,可以充分显示其荒谬性,并使遇难细节成为痛斥反动派的事实依据。②第四节先写概况,即伤亡情况,再写段祺瑞执政府的诬蔑和走狗文人的流言,形成强烈的反差,其中的荒谬性不言而喻,愤怒的控诉就如火山爆发。接着思路深入到细节,针对所谓“暴徒”“受人利用”等流言,写刘和珍参加请愿是“欣然前往”的,又写段祺瑞执政府怎样用枪弹和棍棒虐杀刘和珍等人,这些反差强烈的事实就成为痛斥反动派的铁证。高中语文必修1第7课3.作者为什么以纪念刘和珍作为写作的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答案:示例①刘和珍作为一个品行良好的学生,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作者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侧面写明请愿群众的身份、形象,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反动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不言而喻,所谓“暴徒”“受人利用”的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②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历历在目;在枪林弹雨中同学们互相救助的情景也历历在目。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执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③写刘和珍,写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通过“记念刘和珍”,作者讽刺了整个“三一八”惨案,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高中语文必修1第7课4.鲁迅这篇文章以及关于“三一八”惨案的前后几篇文章中,都不以请愿为然,请思考他是正确的吗?观点一:我认为鲁迅是正确的。1926年3月18日那样的爱国请愿,毫无疑义是群众的一种爱国行动,也是群众的斗争方式之一。但请愿究竟不是彻底的革命斗争,尤其是向当时那样的反动政府请愿,除表示出了群众的意愿和力量,不会有太大的实际效果。中国革命的历史说明,对反动政府不能存在幻想,必须进行比请愿更彻底的革命斗争。鲁迅对于一切爱国运动都无限关心和支持,同时,他也冷静地思考斗争的方式,所以,鲁迅“不以请愿为然”。观点二:我认为鲁迅的观点有失偏颇。请愿是各国都有的事,应该给予更大的肯定。请愿是斗争的一种方式,可以鼓舞人心,唤醒群众,暴露反动派的暴行和卑劣的嘴脸,不能因为有牺牲就不敢请愿。从“三一八”惨案的有关资料来看,学生的流血牺牲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也引起全世界的舆论关注,这才唤醒麻木的中国人,迫使段祺瑞反动政府最后下台。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请愿意义深远。高中语文必修1第7课课堂训练1.根据拼音填汉字。(jí)()录(yì)()美之词①(jī)通()②(yì)自()(yī)开门()盗(shì)()号(qì))修()(ài)狭()③(fěi)()然成章④(ǎi)和()(fēi)()短流长(ǎi)暮()(yǔn)()身不恤(àn)()然⑤(yǔn)()石⑥(ān)()熟(xūn)功()(yīn)万马齐()辑缉揖葺溢缢谥隘斐蜚蔼霭殒陨勋黯谙喑高中语文必修1第7课2.判断下列加色成语使用的对错。①面对狡猾的犯罪嫌疑人,警察采取开门揖盗再关门打狗的战术,终于将其缉拿归案。()②他的作品斐然成章,充分显示了他高超的文学水平。()③如果你们要想蜚短流长,可别把我算在内。()解析:开门揖盗:开了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来危害自己。揖,拱手行礼。此句语境没有引进坏人来危害自己的意思。解析:斐然成章:形容富有文采而又能成章法。斐,有文采。解析:蜚短流长:造谣生事,搬弄是非。也作“飞短流长”。×√√高中语文必修1第7课④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不少单位引进了竞争机制,使得很多人才脱颖而出,万马齐喑,可喜可贺。()⑤他演唱的那首悲伤的歌曲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⑥刘和珍等人是在耸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解析:万马齐喑:千万匹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都沉默,不说话,不发表意见,形容局面沉闷。与句中竞争活跃的局面不相符。解析: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望文生义。解析: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应该用“骇人听闻”。×××高中语文必修1第7课3.修辞运用。①反复: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仿用:②反语: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仿用:③比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仿用:孤独啊,孤独啊!不在孤独中提升,就在孤独中萎靡。某些游客爬到名人雕像上拍照的壮举,某些导游引导游客购物的好心,不幸全被网上的热议抹杀了。演员的诞生,正如钢的形成,当时经过千锤百炼,结果却不一定是当红的明星,但是“老戏骨”的演技永远令人钦佩。高中语文必修1第7课课后作业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1)对文段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对比设问顶真对偶B.对偶反问间隔反复对比C.对比反问顶真对比D.对偶反问连续反复对比(2)请仿照这段文字写一段话,表达你对某种现象的思考,要注意句式和修辞与例文一致,字数不必与例文一致。高中语文必修1第7课2.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语言的形式①是美的,②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③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④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⑤尽管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⑥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①②③④⑤⑥A因为所以∕但是之所以也B之所以但是因为所以也∕C因为∕但是之所以也所以D之所以是因为所以也∕但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7课3.下列各项中加色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虽已就义七个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7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155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