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首页学习目标思维脉络1.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2.隋唐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3.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4.北宋城市与唐代城市的不同之处5.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6.评价重农抑商政策自主预习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一商业的发展1.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2.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3.春秋战国时期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随着商业的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4.隋唐时期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5.宋元时期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自主预习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6.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自主预习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二城市的繁荣1.政治中心的商业发展(1)周秦至唐朝: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市与民居隔开。这时期,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2)宋代①空间范围扩展: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于街巷,形成街市。城郭和乡村,也允许置市贸易。②时间不再限定: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③城市功能变化: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控,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自主预习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教材图解观察教材第22页“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和“《清明上河图》中汴河船运的景象”,思考:与唐代长安城相比,北宋汴京有哪些不同?提示整齐划一的坊市制被打破,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的启闭时间不再由官府统一规定,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控;出现了市民娱乐活动场所。2.经济城市的兴起(1)唐宋时期,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除早已发展起来的广州之外,泉州、扬州、登州等繁盛一时,各港口城市“蕃客”云集。(2)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自主预习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三“重农抑商”1.形成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2.推行过程(1)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兴起。(2)西汉时期,汉高祖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严禁商人购置土地。(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商人地位得以提高。(4)明清时期,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3.影响(1)战国秦汉时期,对发展农业,稳定社会发挥过积极作用。(2)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因素之一。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史料导入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1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中国8至13世纪的经济发展确实也推动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当时出现的社会类型蕴含了许多现代都市文明的特点并且一直持续到19世纪,故我们不妨称之为前现代社会。——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互动探究你是否同意史料中“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1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的观点?说明理由。提示观点一:同意。理由:宋代城市经济大大超过前代,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集镇、夜市、海外贸易兴盛。明清时期虽然有所进步,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商品经济总体不如宋朝。观点二:不同意。理由:明清时期都市文明大大超过宋朝: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商业发达,商帮兴起;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社会处于转型期。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商业市场的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早市、夜市,城郊和乡村的草市等。(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3)对外贸易发达。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了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4)货币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探究点二(5)商人群体活跃。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徽商、晋商等。(6)商人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占主导地位。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分析(2015课标全国Ⅱ,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本题考查明成祖迁都北京。明成祖迁都北京使得国家的政治中心逐渐转移到北京,这使得经济发达的南方要为北方的政治中心提供物资支持,因此在客观上促进了南北的贸易繁荣,故B项正确。A项是主观目的,而不是客观作用,故A项错误;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区域性商帮的形成,故C项错误;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我国的经济文化格局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其重心仍然在南方,故D项错误。答案B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二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史料导入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小民舍轻利而趋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有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清世宗实录》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概括清世宗认为“本末”之争的焦点,他主张以什么方式解决“本末”矛盾?(2)结合所学知识探究这种“本末”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示(1)焦点:劳动力;经济利益。方式:留心劝导。(2)影响: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明清时期,影响了商业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1)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加强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政治稳定。(2)明清后以消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分析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汉朝实行该规定的目的是()A.经济困难,倡导物尽其用B.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C.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解析中国古代王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都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西汉时,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商人两只鞋的颜色一黑一白,体现了汉代政府对商人的羞辱。答案C当堂检测123451.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A.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解析A项指“草市”,最早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故排除;C项夜市最早出现在唐代后期扬州等地,北宋开始较为普遍,故排除;D项清代时出现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如汉口、佛山等,故排除。汉代“九市”是指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故选B项。答案B当堂检测123452.4唐人王建诗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唐代实行坊市制B.唐代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夜市C.唐代茶叶商品化,政府征收茶税D.宋代出现了夜市,王建的诗不符合史实解析材料中没有反映“坊”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茶商闹”“通宵”等信息说明商业繁荣,夜市出现,故B项正确;“政府征收茶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古代夜市最早出现于唐朝,故D项错误。答案B当堂检测123453.“九土夜市彻天明,楼红陌紫喧箫笙”,“市井坊陌,铺席骈盛”,诗词中描述的景象最早可能出现于()A.商代B.汉代C.宋代D.明代解析由“夜市彻天明”“市井坊陌,铺席骈盛”可知商业相当发达,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限制,据此可判断这一时期最早出现于宋朝,故C项正确。答案C当堂检测123454.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此观点出现的社会背景是()A.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B.农民封建地租的沉重C.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解析材料表明清代置产业以农业为主、商业为辅,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在于清朝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选A项。答案A当堂检测123455.图文探究:《清明上河图》中汴河船运的景象“中国讲城市历史,必须讲宋代开封。”宋代开封是古代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变的过渡,商业空前繁荣,坊市界限不复存在,经商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清明上河图》生动活泼地展示了宋朝盛世的都市风貌、民生百态,是一幅表现北宋开封城市生活的最大历史画卷!当堂检测12345(1)根据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促进宋代开封商业繁荣的政策性因素。(2)“古代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变”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参考答案(1)坊市制度被打破,取消了对商业的时间、地点的限制;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2)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性城市发展。当堂检测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件 岳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174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