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2课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目标导航1.了解詹天佑幼年出国留学的经历,分析其志向与国家状况之间的关系。2.了解詹天佑在晚清铁路建设方面的突出贡献,认识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艰难。基础落实壹深化探究贰内容索引达标检测叁基础落实壹1.背景清朝为推进_____事业,招收幼童赴美留学,詹天佑被选中。2.过程(1)先后考入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西海纹海滨男生学校、丘屋高级中学。(2)1878年,考入_________雪菲尔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铁路工程科。(3)1881年,中国取消了留学事业,将留美学生分批撤回国。一、幼童留学生答案洋务耶鲁大学思维点拨清政府选派幼童赴美留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学的被动吸纳,清政府撤回留美幼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学的排斥,直接说明了当时中国文化的双重分裂特点。历史认识中国留美幼童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中国铁路工程之父詹天佑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1.1888年被聘于工地任帮工程师,主持津沽段铺轨工程,80天内完成任务。2.成功修建了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_________。3.京张铁路(1)提出:1905年,清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任命詹天佑为总办兼总工程师。(2)修建:詹天佑设计“___”字形路线,采用直井施工法,攻克了_______隧道技术难题,于1909年提前全线通车。(3)地位: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大长了国人志气。二、为中国建造第一条铁路答案滦河大桥人八达岭津沽铁路史论要旨京张铁路的建成令外国人折服的原因:第一,工程难,连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的工程,却由中国工程师完成了。第二,工期短,原计划六年,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成。思维点拨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筹款、勘测、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增强了中国工程师的信心,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成为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之一。1.为国勘路主要有张绥铁路、_________、粤汉铁路、洛潼铁路。2.维护路权(1)在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实际出卖路权时,投身_________。(2)修建川粤汉铁路:在他逝世前完成粤汉铁路的广州—韶关段和武昌—长沙段施工。(3)争取中东铁路权:主持俄国远东铁路、包括中国境内中东铁路的监管技术工作,要求收回中国在中东路的驻兵权与管理权。(4)59岁时心力交瘁,病情加重去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铁路事业。三、为中国铁路事业鞠躬尽瘁答案川汉铁路保路运动历史认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一生致力于铁路建设事业,为维护国家铁路权益与列强斗争,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的光荣”。知识图示返回深化探究贰史料一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岁末,①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其词曰:“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摒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也必矣。”②但更多的人却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③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艰难可以体味。史料二甲午战争后,①列强在中国疯狂抢夺铁路修筑权。②到1911年,中国共有铁路9600多千米,其中由帝国主义直接或间接投资经营的竟达8900多千米,中国自主的铁路只有600多千米。主题一制约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因素史料解读(1)由史料一中的①可知刘铭传、李鸿章倡议修筑铁路。②说明封建顽固势力反对中国兴修铁路。③说明洋务派兴办铁路步履维艰。(2)史料二中的②说明列强在华修筑铁路的长度远远超过中国人自建铁路的长度,体现出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由①②可以得出帝国主义列强争夺我国铁路修筑权严重阻碍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问题思考(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答案刘铭传、李鸿章修铁路的倡议及洋务派修铁路的行动,遭到国内封建顽固势力的极力反对。(2)依据史料二,分析说明中国近代兴建铁路的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特点: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修筑的铁路长度远远超过中国人自建的铁路长度。说明:帝国主义列强争夺我国铁路修筑权严重阻碍了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答案史论总结制约中国近代铁路建设发展的因素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导致中国全面落后。(1)从政治环境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并限制我国的铁路修筑权;同时我国近代政府软弱无能、腐败横行以及战争频繁、政局动荡都极大地阻碍了铁路建设。(2)从经济和技术角度看,我国铁路建设面临着资金缺乏、人才短缺、设备简陋和技术水平落后等多重困难。(3)从自然环境角度看,我国地域辽阔、山川河流众多,也给铁路建设增加了许多难度,需要强大的国力支持才能克服。史料一主题二詹天佑的主要功绩及评价图一“人”字形轨道图二1909年10月京张铁路通车典礼史料二①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②一些欧美工程师乘车参观后啧啧称道,赞誉詹天佑了不起。③但詹天佑却谦虚地说:“这是京张铁路一万多员工的力量,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光荣是应该属于大家的。”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的图一反映了詹天佑以“人”字形路线克服八达岭技术难题。图二反映了京张铁路成功通车。(2)史料二中的②说明詹天佑赢得欧美工程师的赞誉。①是詹天佑赢得赞誉的原因。③体现了詹天佑谦逊的美德。问题思考(1)史料一体现了詹天佑一生中哪一重大成就?这一工程规划面临怎样的困难?答案成就:以“人”字形路线克服八达岭技术难题,京张铁路成功通车。困难:工程难度大、工期短、资金少、设备落后等。(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欧美工程师为何赞誉詹天佑了不起?詹天佑的回答表明了他的什么品格?答案原因: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以较低的工程费用提前两年完工,并且有许多创举。品格:詹天佑功成不自傲,为人谦逊。答案史论总结詹天佑的主要功绩及对他的评价(1)功绩①19世纪80年代,他开始投身于中国铁路建设事业,曾主持过我国京张、川汉、粤汉等早期铁路的建设,为发展我国早期铁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②他主持的京张铁路的建成,震惊了中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③他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不畏强暴,威武不屈,提出“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口号,体现了炎黄子孙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高尚民族气节,永为后世楷模。(2)评价詹天佑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的一生是为中国铁路建设奋斗的一生,他实事求是地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为中国的铁路事业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体现了他崇高的爱国情操。返回达标检测叁1.中国近代的留学运动开端于选派幼童赴美国留学,清政府这一举措是为了A.推进中国政治改革B.推进洋务事业发展C.推进中国海军建设D.推进中国铁路建设答案1234√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选派留学生赴洋留学的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一批科技人才,促进洋务事业的发展,故选B。而其他的选项则为内容,皆可排除。解析2.詹天佑说:“现在全中国都要求修筑铁路,而我们的主张是中国之事应办自中国人。”这说明A.詹天佑盲目排外B.詹天佑捍卫国家铁路权益C.中国铁路技术先进D.中国铁路工程师素质高答案1234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詹天佑生活的时代来思考詹天佑这句话的含义。当时,列强争夺中国铁路修筑权,侵害了中国的权益,故选B项。解析√3.京张铁路的建成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因为A.它是中国人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B.它是中国人完全用自主的技术和力量,由中国自筹款项,独立自主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C.它为中国科技界在世界上争得了一席之地D.它为中国铁路事业的自主发展开创了新的方向答案1234√解析A项不正确,中国人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C、D两项是B项的辅助项,B项最能表明京张铁路的划时代意义。解析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很幸运被任命担任现在的工作。中国已渐觉醒,而且急需铁路,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征聘中国工程师。中国要用自己的资金来建设自己的路,由于我成了中国第一流的工程师,因此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因为中国工程师不会再被人们所信赖,在我受命担任此工作前,甚至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绝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詹天佑给美国老师的信材料二“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1234请回答:(1)材料一中“如此艰巨的重任”是指什么?外国人为什么认为“中国工程师绝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1234答案指担任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因为中国当时科技落后,又没有自行修筑铁路的经验,而且京张铁路的施工难度非常大,外国工程师都很难完成,再加上资金不足,机器短缺,所以外国人认为中国工程师绝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答案(2)在主持完成这项艰巨任务时,詹天佑有什么杰出的设计?有什么意义?答案为了确保行车安全,詹天佑设计“人”字形路线,以缓解坡度。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它为中国科技界在国际上争得了一席之地,为中国铁路事业的自主发展开创了新的方向。1234(3)我们如何评价他?他在哪方面成就最大?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答案杰出的工程师。铁路工程方面。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解析詹天佑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工程师,其突出贡献是领导修筑京张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不借助外力修建的铁路,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根据所学知识,按题目设问逐项回答。返回答案解析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 第2课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177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