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十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地理(浙江选考专用)A组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五年高考考点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研究表明,我国科尔沁草原在历史时期曾出现过草原与沙漠交替现象,下图为科尔沁草原沙漠化现状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1.(2018浙江11月选考,11,2分)导致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A.风沙入侵强度的不同B.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C.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D.风力和流水交替侵蚀答案B历史时期的科尔沁草原,自然因素变化相对不大,不会导致本地出现草原与沙漠交替的现象。自然环境的影响是荒漠化形成的基础,但不是主要原因。该地区位于内蒙古东部,是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属于农区与牧区的交错地带,历史时期该地区出现农耕和畜牧业的多次变更,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是造成植被破坏、导致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故选B。2.(2018浙江11月选考,12,2分)治理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宜采取的措施有 ()①合理用水②全面造林③禁止放牧④生态移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D草原地区打机井是造成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用水是治理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的措施之一,①正确。该地降水较少,不宜全面造林,②错误。合理放牧不会导致土地荒漠化,该地不应该禁止放牧,③错误。生态移民可减少该地人口数量,减少资源需求和人类活动,有助于防治该地荒漠化,④正确。故选D。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构成图。完成下面两题。3.(2018浙江4月选考,13,2分)引起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类活动是 ()A.农业生产B.工业生产C.交通建设D.居民生活答案A通过读图可以发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占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比重最高。故正确答案为A。4.(2018浙江4月选考,14,2分)我国新疆治理土地荒漠化,宜采取的措施是 ()①天山建设高海拔人工草场②环境脆弱区进行生态移民③塔里木河中上游合理控制用水④塔里木盆地中部废弃油田复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C天山地区水热资源缺乏,高海拔区不适合建设人工草场;塔里木盆地中部对废弃油田复垦会加大对土地的破坏,加重土地荒漠化。故正确答案为C。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区。下图为河套灌区局部略图。完成下题。5.(2016浙江10月选考,23,2分)为防止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宜采取的措施是 ()A.推广耐盐作物B.完善排水系统C.增加灌溉水量D.增施有机肥料答案B本题考查防止土壤盐渍化的措施。河套灌区如果灌溉不合理,就可能导致土壤盐渍化问题产生,因此完善排水系统是防止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问题发生的最重要措施。知识拓展土壤盐渍化的成因土壤盐渍化是土壤中积聚盐分形成盐渍(碱)土的过程,不同地区形成原因不同。(1)滨海地区:受海水浸渍影响而发生盐碱化。(2)干旱和半干旱地带: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滞留,排泄不畅。且地下水水位较高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地面蒸发作用强烈,土壤母质和地下水中所含盐分,随着土壤毛细管水上升而积聚于地表。(3)极干旱地区:即使地下水很深,高矿化地表径流携带的盐分,也能使土壤发生盐渍化。6.[2016浙江10月选考,29(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湖面海拔3196米。湖区全年风力较强,冬、春季节多大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图1为青海湖流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区域沙地分布图,图3为湖区某地气候统计图。材料二下表为环青海湖区域1977—2010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平方千米)。土地利用类型1977年1987年2000年2010年耕地302419451454续表(1)指出甲区域沙地的主要沙源地,分析甲区域沙地的成因。(8分)(2)近年来,环青海湖区域由生态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加重。说出该自然灾害的类型,并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分析该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4分)草地7286714470987096建设用地7132036水域4678456845334575答案(1)沙源地:①河谷及三角洲;湖岸。成因:①河谷宽广,三角洲面积大;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裸露的湖岸带变宽,沙源物质丰富;西北风经过湖面,尤其冬季湖面结冰,使风力增强,有利于风沙输送;受甲区域以东山地(日月山)阻挡,风速减小,有利于风沙堆积。(2)风沙(沙尘暴),土地荒漠化。(任答一点)草地被开垦为耕地,草原遭到破坏;冬春季节裸露地表增加;建设用地增加,风力侵蚀增强。解析本题以青海湖流域图为背景,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的类型与成因。(1)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甲区域沙地的主要沙源地是湖岸和对面的①河河谷及三角洲地区。主要是因为①河河谷宽广,三角洲面积大;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裸露的湖岸带变宽,沙源物质丰富;西北风经过湖面,尤其冬季湖面结冰,使风力增强,有利于风沙输送;受甲区域以东山地(日月山)阻挡,风速减小,有利于风沙堆积。解题关键此题有难度,难在分不清哪里是“沙源地”。判断“沙源地”的一个关键是该地有“沙”;另一个关键是该地的沙要有“风”把它输送出去。只要把握住了这两个关键,问题就会迎刃而解。(2)特别注意由生态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类型,主要是风沙(沙尘暴)、土地荒漠化等。该地区草地被开垦为耕地,草原破坏严重,且冬春季节裸露地表增加,再加上建设用地增加,风力侵蚀增强,导致该地区自然灾害加重。B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考点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下面三题。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降水量/mm汾川河洪峰情况1253.0无明显洪峰2480.3无明显洪峰35100.1无明显洪峰4273.2无明显洪峰5290.7洪峰流量346m3/s6254.4洪峰流量1750m3/s1.(2018课标Ⅰ,9,4分)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答案B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对降水量的影响不大,A、C项错误;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其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会减少河水含沙量、调节河流径流量,B项正确,D项错误。易错警示植被覆盖率提高,蒸腾作用增强,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大;水汽增多只是降水的必要条件之一,不能确定降水量的增加。做题时易将水汽增加和降水增多等同而错选C项。2.(2018课标Ⅰ,10,4分)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第5次降水前的4次降水导致土壤含水量增加,趋于饱和,故这次降水下渗应该减少,地表径流增多,易出现洪峰,③正确;由降水历时天数和降水量可知,第5次降水强度大,易出现洪峰,②正确,选择B项。比较6次降水可知,第5次降水历时不长,①错误;植被截流量每次降水差别不大,④错误。知识归纳降水强度的含义降水强度是指单位时间的降水量,多指24小时降水量。故表格中降水强度应是降水量/历时,而不应该只看降水量,错误地认为第3次降水强度最大。3.(2018课标Ⅰ,11,4分)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B.沟谷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答案D本题考查河水含沙量的来源、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等。洪水含沙量主要与水土流失有关,水土流失的多少主要与降水强度、坡度、地表植被覆盖率等有关。因河床、沟谷面积小,其对洪水含沙量影响极小,排除A、B选项;由材料可知,该地植被覆盖率较高,且前4次降水都没有形成明显洪峰,故该地裸露坡面应较少,可以排除C选项;由于该月降水异常多,到第5次降水时,地下水分已经饱和,已经很难下渗,故形成了洪峰;到第6次降水时,虽然雨量不大,但洪峰较大,说明形成的坡面径流较大,坡面径流对地表侵蚀加重,加之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从而造成泥沙俱下的情形,即使是有植被覆盖的坡面也无法幸免,故D选项正确。错因分析由于审题不清,没弄清本题考查的意图及影响洪水含沙量的因素,易错选A或B;未注意到材料中“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及表中前4次降水未形成明显洪峰等信息易错选C。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因素干扰,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下面三题。4.(2016海南单科,16,3分)该固定沙丘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C本题考查地下水的垂直分布。从图中可知,从空间的角度看,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从时间的角度看,同一深度,6—8月土壤的含水量较低。5.(2016海南单科,17,3分)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发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本题考查影响土壤水分含量的因素。影响土壤中水分含量的气象因素有气温、降水、风速等。由于6—8月该地气温较其他月份高,蒸发量较大,故此时段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低于其他月份。该地常年降水较少,风速较大。6.(2016海南单科,18,3分)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答案D本题考查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根据材料信息“无人为因素干扰,多年保持稳定”可知,从维护生态安全的角度来看,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自然演化。由于该地降水少,土壤水分含量低,植树、种草、栽灌木并不能改善该地的生态环境,反而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C组教师专用题组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1.(2015山东文综,5,4分)“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答案C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形成是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附近交错带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地下水由交错带流向绿洲区,C项正确。“生态裂谷”为环境退化现象,即自然植被恶化、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2.(2015山东文综,6,4分)“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答案D本题考查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出现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即水资源利用不当所致,故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3.(2016江苏单科,30D,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图Ⅰ为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置示意图。图Ⅰ材料二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岩,这种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材料三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引起了世界关注。图Ⅱ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图Ⅱ(1)裸岩对当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有、。(2)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比,库布齐沙漠治理的有利条件有、。(3)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该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有、、。(4)适合当地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是、。答案(1)岩石容易风化侵蚀,成为沙漠形成的物质来源易发沙尘暴沿河地带易产生水土流失(2)降水量略多,植被易成活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3)甘草种植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4)风能太阳能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资源的开发利用。(1)裸岩在环境中“遇雨即溃、逢风即散”,在大气、温度变化的
本文标题:(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203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