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讲水循环和洋流地理(浙江选考专用)A组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五年高考考点一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2019浙江4月选考,27(3),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略图。材料二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019年1月国务院批准某快递公司在乙城市建设我国第一个专业货运机场,该城市距武汉约1小时车程。长江干流修建大坝后,库区水位上升,水生生物量(填“增加”或“减少”),库区泥沙淤积量最大的季节是季,大坝下游径流量季节变化(填“增大”或“减小”)。(3分)答案增加夏减小解析修建大坝后,库区水位上升,水量大大增加,可以满足更多的水生生物生长,库区周围的降水增多,生物多样性也会增加。夏季,长江流域的降水量大,对地表冲刷作用强,泥沙进入水库更多,淤积也更多。水库可以雨季蓄水、旱季放水,从而调节库区下游河段的径流量变化,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幅度变小。2.[2019浙江4月选考,28(1)(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图Ⅰ为坦桑尼亚略图。图Ⅱ为图Ⅰ中乙地降水量统计图。图Ⅰ图Ⅱ材料二坦桑尼亚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大部分地区为高原,东部沿海地区有狭窄平原。自然保护区众多,约占国土面积的1/3。该国经济欠发达,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近年来,坦桑尼亚实施经济改革,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外资,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1)甲地处于内流区,简述该内流区形成的自然条件。(3分)(2)该国东部地区河流不宜发展航运,说明其自然原因。(3分)答案(1)盆地地形;降水量较小;蒸发量大。(2)降水季节变化大,水位变化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长度较短。解析(1)本题需要充分理解内流区的含义,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进行推理和分析。内流区是指地表径流不能流注海洋的地区。根据内流区的含义,可以从降水量、蒸发量、地表径流量、地形地势等方面进行分析。(2)影响航运的自然条件包括河流流量大小、流量季节变化、汛期长短、河流流速、结冰期、支流多少、河道情况、航程距离等方面。图示地区是热带,不用分析结冰期。根据降水量情况分析其流量季节变化大,旱季不利于航运;根据“大部分地区为高原,东部沿海地区有狭窄平原”等地形特征,可以推测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不利于航运;观察图示可知,东部河流长度较短,航运里程较短。3.[2018浙江11月选考,28(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题。材料一印度河是南亚大河,年输沙量4.8亿吨,河口潮差达4.2米。其流域灌溉农业发达,灌溉用水约占径流量的4/5,灌区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平原地区。下图为印度河流域示意图。图中甲城和乙地分别是巴基斯坦棉纺织工业中心和棉花生产基地。河流径流量占流域的比重(%)不同时段径流量占全年的比例(%)4~6月7~9月10~12月1~3月印度河干流53315487支流①134436812支流②14285679支流③43051811支流④161964107材料二下表为印度河流域干、支流径流量比重及不同时段径流量占全年的比例。指出印度河径流补给来源地,并说出不同时段的主要补给类型。(5分)答案来源地:河流上游(河源区)山地(高原)(1分)。时段类型:4~6月积雪融水(1分);7~9月降水(1分)、冰川融水(1分);10~3月地下水(1分)。解析印度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地区;4—6月温度回升,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7—9月降水丰沛,以降水补给为主;10—3月主要为地下水补给。4.[2018浙江4月选考,29(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题。材料一图Ⅰ为黄河三角洲略图。图Ⅰ图Ⅱ材料二传统盐碱化治理措施是在地表开挖明渠,引水漫灌,以降低土壤盐碱含量。2000年以来,该地区引进暗管排盐碱技术,即在土壤中铺设渗水管收集盐碱水,再通过排水管将盐碱水排出。目前,这一技术已成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治理的有效措施。图Ⅱ为暗管排盐碱示意图。从水循环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的成因。答案地势低平,径流缓慢;海水倒灌;地下水位高;蒸发量较大。解析本题要求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回答,需要结合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过程相关知识。其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5.[2017浙江4月选考,27(2),2分]读中国某区域略图(图Ⅰ)及重庆市示意图(图Ⅱ),完成下题。图Ⅰ图Ⅱ宁夏彭阳县曾经植被稀少,如今通过造林工程,该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2%。这使大气降水后,地表水下渗量,导致径流对土壤的侵蚀减弱,生态环境改善。答案增加地表解析此题考查森林植被的生态功能。森林植被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减弱地表径流的侵蚀,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根据题目描述的情景,回答即可。6.[2016浙江10月选考,26(3),2分]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题。矿化度(单位湖水中矿物质含量)是衡量湖水咸淡的重要指标。图中咸海的湖水矿化度较高,其主要原因是流域内降水量少,造成量小,而湖区量大。答案入湖径流蒸发解析咸海因位于内陆地区,流域内降水量少,造成入湖径流量较小,而湖区蒸发量较大,导致湖水矿化度较高。审题技巧有效提取有用信息,是答题的“捷径”。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矿化度是单位湖水中矿物质含量”,据此可推断,矿化度高的原因是水少、矿物质多,而矿物质的含量是一定的,因此我们需分析的是水少的原因。考点二洋流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假定各个气压带的宽度为10个纬度。下图为某日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题。1.(2018浙江4月选考,19,2分)图中甲地(纬度50°)表层海水大规模运动的方向为 ()A.自西南向东北B.自西向东C.自东北向西南D.自东向西答案B甲地位于50°S,洋流为自西向东的西风漂流。故正确答案为B。下图为北太平洋主要“垃圾洲”(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的漂浮物聚集区域)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2.(2016浙江10月选考,8,2分)“垃圾洲”的固体漂浮物主要来自()①大气沉降②河流输入③海洋运输④海底上泛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C本题考查水循环和洋流的知识。由于“垃圾洲”是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的,而这些物质主要来自陆地上,主要是通过河流径流带到大海的,再通过洋流输送聚集。故C选项正确。3.(2016浙江10月选考,9,2分)2011年日本发生“3.11”大地震,震中位于图中甲地,附近海域产生大量的固体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在洋流作用下主要漂向 ()A.西北B.东南C.东北D.西南答案C本题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图中甲地附近产生的大量固体漂浮物在日本暖流作用下主要漂向东北。故C选项正确。解题关键此题组的解题关键有两点:一是明确洋流对污染物的影响;二是洋流的流向。4.[2017浙江4月选考,28(4)节选,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题。材料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分析甲地所在国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答案沿岸有寒流经过,洋流为上升流;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形成渔场。解析题干中的“分析”引领问题,要注重分析,不能简单地只写出结论。注意细化词语要点,强调“寒流”“上升流”“营养物质”等。思路分析解答此题需联想到秘鲁渔场的成因,并进行知识迁移。从该区域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分析,想到此地受东北信风的影响大,沿岸的寒流是上升性质的补偿流,这是渔场的成因之一。同时还要看到图中河流的信息,想到入海河流带来的营养盐类是渔场的另一个成因。B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考点一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读图,回答下题。 1.(2019北京文综,4,4分)图示区域内 ()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B.湖泊水主要来自于运河C.农田盐渍化现象较普遍D.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答案A本题以长三角地区区域图为材料,考查了区域地理环境;在解题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区域地理知识,通过选项对比分析,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区域地理特征表述和区域发展方式蕴含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由图可知,该区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该区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降水集中于夏季,因此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A项正确;图中运河主要沟通了河流,而湖泊水主要来自河流汇入,B项错误;该区域虽然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但气候湿润,降水丰富,雨水对地表盐分淋洗作用强,不易产生土地盐渍化,C项错误;当地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D项错误。解题方法综合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应从区位入手,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过程如下所示: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下题。2.(2018课标Ⅲ,8,4分)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湖面蒸发弱B.湖泊面积大C.湖水盐度低D.湖水深度大答案D由所给地形图可知,贝加尔湖为外流湖,湖水更新主要通过河流流出和流入来实现。贝加尔湖的湖水深度大,水量巨大,但只有表层湖水因海拔高而从河流流出,大部分水体都无法流出,故整个湖水更新缓慢。误区警示贝加尔湖所处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所以考生容易认为湖面蒸发弱是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言,内流湖的水体排泄以蒸发为主,外流湖的水体排泄应该以径流为主。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下面三题。3.(2017课标Ⅰ,6,4分)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000毫米B.约为2000毫米C.约为210毫米D.远小于210毫米答案C本题考查水循环。“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该盐湖多年平均入湖水量与出湖水量(蒸发量)相差不大,则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相当;而材料中告之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故C正确。易错警示本题易错选B项。因为材料中出现了2000毫米这一数字,而一般高考题目中的信息均为有效信息,导致错选B项;还有一种情况出现错选,即把流域与湖面混淆而出错。4.(2017课标Ⅰ,7,4分)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B.洪积扇C.河谷D.湖盆答案A本题考查影响蒸发的因素。图中四处,唯有坡面海拔最高、坡度最大,降水后,绝大部分雨水快速转化为地表径流,流向地势较低处,而在坡面存储水量最少,故此处可供蒸发的水量最少,则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坡面,故A项正确。知识归纳影响蒸发的因素:气温、风力、湿度等。蒸发能力与气温、风力正相关,与湿度负相关;而实际蒸发量还与当地可被蒸发的水量正相关。5.(2017课标Ⅰ,8,4分)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答案B本题考查植被对水循环的影响。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会使流入湖泊的径流量减少,则必然使盐湖面积缩小,进而湖盆蒸发量减少,故B项正确、A项错误。湖泊营养物质主要由径流带入,因径流量减少,同时植物可以吸收部分营养物质,则进入湖泊的营养物质不会增加,故C项错误。易错警示本题易错选D项,注意材料中“盐度饱和”,则湖水盐度不可能增大。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下面三题。6.(2016课标Ⅲ,7,4分)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答案B本题考查水循环。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有利于地表水下渗。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下渗量减少,A项错误;下渗量减少,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坡面径流,导致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B项正确;森林对降水变率影响不大,C项错误;河道淤积不会导致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D项错误。规律总结森林植被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从而淤积河道;森林植被破坏,下渗量减少,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坡面径流,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增强。7.(2016课标Ⅲ,8,4分)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
本文标题:(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五讲 水循环和洋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203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