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本13记念刘和珍君鲁迅专题三直面人生核心素养目标1.思维目标:概括文章内容,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2.语言目标:把握刘和珍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审美目标:赏析文中句子的表达特色和深刻含意;赏析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4.文化目标: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激趣导入在20世纪之初的中国,有一群热血青年,他们没有奢华的生活,却有着崇高和坚定的信仰:为国家的尊严,为民族的复兴,为人民的幸福而前赴后继。他们愤然在那片枪林弹雨中前行,他们用自己血肉模糊的双手去开辟通向进步的道路,他们不相信命运,奋力反抗着……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却又像鲁迅说的那样,一个又一个地站起来,不为势力所屈。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桀骜和微笑渐渐成为一个个鲜明的记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寻找英雄的足迹。文本精准导读主题群文通读读爱国文本读写联动文本精准导读Ⅰ通读导图引路,概览全文请根据图中已有文字内容,在①②③处填上相应内容,初步感知文章。答案①记叙刘和珍事迹②醒庸人③激励奋然前行微任务活动一把握刘和珍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Ⅱ深读任务驱动,深度学习1.通读课文,明确作者写了刘和珍哪几件事,并分析总结刘和珍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答案事迹:①生前就很爱看鲁迅的文章;②虽生活艰难,却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③成为学生自治会职员;④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⑤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⑥不为势利所屈,反抗反动校长;⑦“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⑧中弹牺牲。性格特点:①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②有组织能力,有威信;③本性善良,为人和蔼;④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⑤嫉恶如仇,勇于反抗;⑥热心政治运动,勇赴国难,不惧牺牲。2.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反复写刘和珍的“和蔼”“始终微笑着”?答案①突出刘和珍的形象特征,她是一个和蔼、善良的女学生;②通过与反动政府和文人的鲜明对比,揭露反动政府和文人的凶残和无耻;③表达她的“亲族”“师友”“爱人”深深的痛惜,表明纵使时光流逝,他们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始终微笑着”“和蔼”的优秀的中国青年。3.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通读全文,看看作者的笔触涉及了哪几类人,作者对这几类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态度。答案(1)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提到了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伤者,再扩大就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他们的勇毅,告诫他们要注意斗争的方式,激励他们“更奋然而前行”。(2)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当局者”)、几个“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对于他们,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的流言。(3)第三类是那些“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以及这种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4.本文中,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样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了三次。三次“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中的“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也”针对什么而言?“正”又怎么理解?答案(1)第一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出现在程君“正告我”“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和“我”回忆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往事之后。对这样一位热情地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对这样一个与作者有着师生之谊、读编之情的人,当然有必要写文章来加以纪念。这就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一——悲痛的悼念。感情的基调显而易见是悲痛。“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2)第二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紧接在“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之后出现。“这样的世上”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猛士”又多“庸人”的世界,是“造化”易于使人“暂得偷生”的世界。为了促醒“庸人”,使不知“何时是一个尽头”的世界早日到它的“尽头”,这就正有写“一点东西”来揭露暴行、揭露“流言”的必要。这就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二——愤怒的揭露。感情的基调是愤怒。“也”字既针对文章内容之一,又针对反动文人的文章而言。(3)第三次“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紧接在“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之后出现。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敌人欠下的血债就不讨还了吗?因此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要总结教训、意义,“更奋然而前行”。“正”是恰到时候的意思。微任务活动二赏析文中句子的表达特色和深刻含意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答案表达特色:①“哀痛”“幸福”是为动用法。“哀痛者”,为……感到哀痛的人;“幸福者”,为……感到幸福的人。②“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运用反问的修辞,表达了对猛士的高度肯定和讴歌。③叠用“敢于”,强调了猛士的勇敢精神,自然地流露出赞美之情。深刻含意:真正的革命斗士,能够面对黑暗的现实,不惧怕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他们为民族的衰亡、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而担忧,他们是痛苦的,所以说是“哀痛者”;他们又不怕牺牲,勇敢战斗,把能为人民而死当作最大的幸福,所以又说是“幸福者”。这两句话是对包括死难烈士在内的革命志士的热情讴歌。2.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答案表达特色:用反复手法和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复句,指出“沉默”的两条出路:“爆发”“灭亡”。深刻含意: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又有对世人的呼唤、激励和鼓动,只有斗争才有希望。3.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答案表达特色:句中“伟绩”“武功”都是明显的反语;“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对三个女子的大无畏精神的高度赞扬,同时也是对敌人的杀人罪行的极大讽刺。深刻含意:讽刺、揭露段祺瑞执政府“三一八”大屠杀的野蛮残暴,使历史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都相形逊色。微任务活动三赏析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文章有简练的记叙、深刻的议论、强烈的抒情,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请具体说说这样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所起的作用。答案文章把记叙、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有机地融为一体,增强了文章的战斗力、感染力,鲜明而又深刻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如文章在记叙了刘和珍君等烈士遭流言诬蔑后写道:“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段抒情性的议论文字有力地揭露了比有形的刀枪更阴险恶毒的“流言”制造者——御用文人的下劣。御用文人的舆论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正是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了。这里既有对反动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舞。又如第三至五部分,记叙、议论、抒情交错融贯又各有所重,感情起伏回荡、激昂而又深沉。第三部分以刘和珍与作者的师生关系的议论为发端,转入记叙,作者的感情也从第一部分的愤激,转为舒缓;第四部分由记叙进入议论、抒情,在记叙中连用“然而”“但”等转折语,层层递进,感情再次迸发;第五部分开头就用“但是”一转,由上部分的议论转到记叙刘和珍等人遇难的经过,结尾再用“但是……”一句揭穿刽子手们的狰狞面目。对中外杀人者的义愤已经到了无法遏制的地步。Ⅲ延读疑难探究,思维提升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对鲁迅作了最全面且最恰当的评价,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读了《记念刘和珍君》,你是否深深地感受到鲁迅的这三个“伟大”?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感受。答案(1)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通过对文章语言的赏析,我们已能理解他雷霆万钧、所向披靡的笔力。(2)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深情地记叙了刘和珍的英勇事迹,讴歌了“猛士”精神,抒发了他对烈士的无限钦敬,表示了自己“苟活到现在”的内疚,为我们塑造了一座年轻的丰碑。但是,我们透过文章又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这座世纪丰碑的伟大和崇高。反复诵读文章,我们感到自己的心随着一颗伟大的心在跳动,我们的血随着伟人的血在沸腾,心灵在净化,情操得到升华。(3)鲁迅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入木三分。鲁迅分析说,我们民族之所以近乎衰亡而默无声息,就是因为反动派既用枪杆子进行血腥的武装镇压,又用笔杆子进行文化和精神的愚弄。这便昭示我们,为了推翻“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必须同时进行文、武两条战线的斗争,而他自己就高举起了文化革命的大旗向着敌人冲锋陷阵。鲁迅还深刻地指出,中国庸人太多,正是他们“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因此,唤醒庸人,疗救麻木,就是先进的中国人的首要职责,鲁迅把“疗救麻木”当作自己毕生的使命,他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就大声地呼喊他们“在沉默中爆发”。鲁迅对历史事件的剖析鞭辟入里。“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哀痛但不悲观,他透过现象看到了“中国女子的勇毅”,女子尚能如此,须眉不待多说,中国有了“微茫的希望”。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三一八”血案中总结出深刻的历史教训,他告诫革命志士,在武装到牙齿的、嗜杀成性的、没有丝毫民主和自由可言的反动政府面前,中国是不能进行西方式民主的合法的请愿斗争的,革命不能有无谓的牺牲,中国的革命必须寻求另外的斗争形式。所有这些,对于当时正在浴血奋战的革命志士来说,是多么及时而又振聋发聩的启示啊!鲁迅无愧于革命者的良师和益友。助读材料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毛泽东说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是“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1898年就读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02年到日本留学,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授课。1936年因积劳患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而已集》《三闲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坟》《南腔北调集》等。2.背景探寻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铁棍大刀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二百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诬蔑、中伤,鲁迅先生悲愤至极,于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必备知识积累卡片一、字词知识1.字音词语读音寥落liáo踌躇chóuchú桀骜jiéào赁屋lìn尸骸hái浸渍zì绯红fēi殒身不恤xù2.成语成语释义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之情。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二、名言警句课文名句1.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2.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主题群文通读·读爱国一、“读爱国”诗词秦风·无衣《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本文标题:(浙江新高考)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 文本13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 苏教版必修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20957 .html